不论是范文还是散文诗歌百科知识,总有一篇文章是您需要的!
当前位置: 好文学 百科知识 方法百科内容页

清明节的习俗具体一览

2023-02-21 19:08:14 原创 方法百科 手机版

清明节的习俗具体一览(详解)

清明节是我们中国人的四大节日之一,清明节的习俗具体是指哪些呢?关于清明节的诗句有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习俗具体一览,如果喜欢请收藏分享!

清明节的习俗

一、祭祖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带上水果食品、纸钱等物品来到墓地,将供品摆放在墓地前面,将纸钱焚化,为坟墓添一些新土,然后再在墓前磕头祭拜,就可以收拾供品打道回府了。

二、折柳赠别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总能给人一种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感觉。自汉朝以来,人们就逐渐形成了折柳赠别的习俗,借此互祝平安,因“柳”与“留”谐音,所以也取恋恋不舍、尽情挽留之意。同时希望离别的亲友,到了他乡也如离枝的柳条,能够很快地生根发芽,随处存活,这些都寄托着对亲友的美好祝福之情。

三、荡秋千

清明节荡秋千的习俗由来已久,历史相对古老,最早叫做千秋,后来为了避免某些方面的忌讳,才改为秋千。最早的秋千一般都是以树枝为架,然后再拴上彩带。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做成的秋千。荡秋千的习俗传承至今,深受人们喜爱,不仅能锻炼身体,也可以借此锻炼自己的勇气。

四、拔河

拔河的运动起源于春秋后期,开始是在军队中盛行,当时叫“牵钩”、“钩强”,后来流传到民间,到唐朝时期开始称为“拔河”。拔河就是人数相等的双方对拉一根比较粗的绳子,将对方拉出河界,就算获胜。唐玄宗时期曾经在清明节时期举行大型的拔河比赛,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清明节的民间习俗了。

五、蹴鞠

蹴鞠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活动,起源于战国时代,蹴鞠就是指一种古老的皮球,球面是用皮革做成,里面用羽毛填充。蹴鞠运动是古代清明节时期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到了汉代,蹴鞠就已经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运动。到了唐宋,蹴鞠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成为一种大型活动,在宫廷内,经常有数百人参加。《水浒传》里的高俅,就是一位蹴鞠高手,正因为他球技高超,才深得宋徽宗赏识,一路平步青云。

六、踏青

踏青也称作春游,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等。清明时节,春回大地,阳光明媚,万物复苏,人间处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踏青的大好时光。踏青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宋代,踏青之风最为盛行,一直相传至今。

七、吃鸡蛋

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后涂上各种颜色,称为“五彩蛋”,他们把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们就争先抢捞,认为吃了以后,就可以孕育生子。

后来人们在清明节时期吃鸡蛋,象征一家团圆,也有民间传说清明节吃了鸡蛋,一整年身体都会好,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都是一种节日食品。

八、吃发糕

清明时节人们喜欢蒸发糕吃,发糕由黏米碾成米浆蒸熟做成,发糕重要的不少好吃不好吃,而是看蒸得够不够“发”、够不够“高”,用来寄托“发财”、“高升”的美好愿望。

九、吃青团

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是清明节最有节日特色的食品。它是将一种清明节前后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进糯米粉里,然后做成团子,因为做出的团子呈碧绿色,所以取名青团。

十、儿女亲家互送麻糍

在浙江部分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儿女亲家互送麻糍的习俗。在古代,男女联姻后,往往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正式嫁娶,也是为了便于双方互相考察,毕竟结婚是人生的大事。儿女亲家互送麻糍,就是在嫁娶前的一种礼仪,男方一般在清明节前给女方送去麻糍,意思就是下一个清明节前就要来迎娶新媳妇过门了。等女儿出嫁后,女方家的父母,又要在清明节前给男方家送去麻糍,意思是祝福小两口日子过得糯滋滋、甜丝丝,幸福美满。

清明节的诗句

1、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2、清明

【宋】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3、《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4、心祭(节选)

甲戌岁末,丁丑己酉戊辰之时。炊烟袅袅,日影蹒跚。朔风起而复平,岁寒逼而化暖。天地之气和兮,谁期霹雳以降。怆然悲夫,失我之“婆婆”;冲冠怒兮,天何夺我之亲。思未曾片时断兮,泪未曾一日干,魂牵梦萦,无日而已,剜心之痛,何以复加。时维乙亥清明,余于太原,难奠其莹,五百里远,香火何闻,纸灰随风,遗于路中,惟焚我之心,摄我之魄,遥祭“婆婆”之慈灵于天界。是时父病急也,余与父俱在太原山医一院。此序。(注:婆婆即外婆)

西望临川,山脉高伟;

寄我魂魄,涉彼湫水;

悬壁仙径,止于瑶池;

阴霾初霁,太阳其辉;

照我身者,万道虹霓;

拥护婆婆,莲花以见;

我心大喜,亦一何悲;

念此为幻,曷不心碎;

但睹慈容,宛若生时;

但闻教侮,如旧日声;

婆婆之言,永难忽忘:

阴阳殊途,心无异路;

正善而已,诚能感天;

尔今尔后,汝自保全。

我闻此言,匍伏泪下;

知为梦境,愿不复醒;

闻此言也,泪复如雨;

若无婆婆,我早死矣;

婆婆之逝,心不甘也;

愿随左右,结草衔环;

祷祈弥久,闻钟鼓鸣;

莲花又现,凤鸟毕至;

视我婆婆,立花鸟间;

身赤金色,微笑不语。

我心喜极,无名状者;

着急近前,举步却空;

更是一惊,觉时已醒。

枕边湿透,梦何不永;

辗转反侧,憾也无穷:

我无怙者,赖婆婆生;

甘苦与共,何期其薨;

从今孤独,岂千年哉!

我有所愿,乞上苍怜:

愿兹世界,鬼神存焉;

他年我死,共在黄泉。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一】

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被迫逃亡,19年的逃亡生涯里,经常饱受饥寒交迫,野菜为汤。

有一次,因为天气突变,野菜都没得吃了,一饿就是好几天,已经濒临死亡边缘。

而跟随他的臣子中,有个近臣,名叫介子推,生得一身正气,忠心耿耿。

为了重耳的身体,悄悄的割下了自己腿上一块肉,再炖汤端到重耳床前。

一本正经的说:

“主公,今天运气好,刚打到了一只山鸡。”

重耳有些信了,喝了口,觉得味道有点怪,再定眼一瞧,介子推的腿上大片被血湿透,心中瞬间明了。

重耳感激涕零的发誓道:

“先生大恩,重耳将来为王,定当报答。“

【二】

很多年以后,重耳功成名就,封赏四方将领

唯独忘了但那位割肉喂汤的近臣。

介子推也没有太在意,一心归隐山林。

重耳经人提醒,才想起介子推的功劳,到处找不到人,最后才打听到,介子推在绵山内(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派人通传几次,介子推一直谢绝。

重耳亲自前去,介子推听说重耳亲自来,连夜躲到山中更隐秘的地方。

重耳想逼介子推现身,更为了向天下人展示,自己一个讲诚信的君王,这个恩还要必须还。

身边一个臣子建议叫放火烧山,只留一条出路,就能逼他现身。

【三】

山上三个出口燃起熊熊大火,只留了一个出口。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没等来介子推,只看到介子推葬身于火海的遗体,身上留下一首血诗。

那首诗为: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哭得伤心欲绝,悔恨自己报恩不成反伤无辜。

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了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

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介子推葬身火海的第2日,就被重耳命名为清明日,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这就是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习俗具体一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