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范文还是散文诗歌百科知识,总有一篇文章是您需要的!
当前位置: 好文学 故事大全 历史故事内容页

古代历史故事大全真实12篇

2023-04-02 22:36:13 原创 历史故事 手机版

关于古代历史故事大全真实11篇

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颂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古代历史故事大全真实12篇,欢迎阅读!

古代历史故事大全真实篇1

话说唐朝年间潞洲府有位节度使,名李抱贞。当他到任时府内是银两空空,就连官员,兵卒的响钱都拿不出。实在是无计可施,于是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说;当地有一位老和尚德高望重,百姓对他是言听计从,何不让他出面作法,让老百姓捐些钱物。

和尚升天于是,李大人就去面见老和尚,把事由说了一同。别说老和尚真就答应了,为了消除老和尚的顾虑,李大人说我们已在法坛下面挖一个地道,等点火后你就顺地道出来,保你平安无事。李大人又带着老和尚现场实际走了一遍。这才定下良辰吉日,州里的百姓听说老和尚坐坛讲法,纷纷来捐钱。

到了开坛说法的日子,周边的百姓也来捐钱。几天的功夫捐钱已达上亿了!这他时辰已到只见老和尚高高端坐在法坛上,下面是一群小和尚法乐齐鸣。好个热闹!一阵后就听有人喊;活佛现身点火相迎!忽的一声法坛四周火光冲天,可怜的老和尚下得法坛可地道的通口早就被人堵死了。

待火熄后法坛上只留下几块舍利了!众人还真就相信活佛升天了。李大人的眼眉之急解决了,一条人命换来的救济钱,也算上是老和尚做了一次善事。

这才是假戏真做傻和尚,随着活神上天堂,早知能有此番行,何必甘当挡风墙。

古代历史故事大全真实篇2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

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古代历史故事大全真实篇3

棋终命尽

南朝宋明帝刘或病重,躺在床上心事重重。他担心自己一旦去世,太子 刘昱年幼,要大权旁落。

刘或想,太子继位后,由于太年幼,势必由皇后王氏临朝听政。而王皇 后的哥哥王景文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势必要进位为宰相。那样的话,王景文 大权在握,说不定会篡位当皇帝。他越想越怕,最后不得不支撑着病体,下 了一个诏书,赐王景文自尽,并立刻打发人把诏书给王景文送去。

王景文在家中正和一个客人下棋。棋下得正酣时,有人把皇帝的诏书送来了。王景文抽出信函,看了看放在棋盘的桌子下,继续和客人下棋,直到 一盘棋终了,才把棋子装好,拿出敕书对客人说:“有诏赐我自尽。”

客人一听,不禁大惊失色。王景文则取出笔墨,为皇帝写了回书致谢,然后徐徐喝下毒药自杀了。

古代历史故事大全真实篇4

西晋时出现一批读书人,自视清高,每日里高谈阔论,但对世事却不屑 一顾。人们管这些人叫“清谈家”。

黄门侍郎王衍就是一位有名的清谈家。晋武帝曾任命他做尚书郎、元城令,他都不理政事,整日里只是聚众谈论些虚无的道理和老庄学说,把政务 搞得乱七八糟。武帝无奈,只得让他当黄门侍郎这个闲官。

王衍自视清高,鄙视金钱。一遇到某人谈论钱财之事,他就嗤之以鼻,以为污了他的耳朵。他还在家里家外声称:终生不说“钱”字。 可是事有凑巧,王衍偏偏娶了一位嗜钱如命的老婆。他的妻子郭氏是皇后的表妹,常常依仗势力为非作歹,聚敛钱财。王衍对她的所作所为很看不 惯,而郭氏对王衍的清高也很瞧不起。

一天夜里,当王衍睡熟时,郭氏叫侍婢拿出很多钱,用钱堆把王衍的床 水泄不通地围了起来。

第二天早晨,王衍起床,见四周都是钱,他的妻子郭氏还在旁边站着看 他的笑话。王衍不碰“钱”,在床上呼唤侍婢:“快,把阿堵物搬走!”始 终没有说出“钱”字来。后来人们就把“阿堵物”当做“钱”的代名词。

古代历史故事大全真实篇5

杭州上城有座“安乐桥”同一条河上还有并排三座“豆腐桥”。这四座桥都是南宋年间造成下的,到如今已经有八百多年了。

岳飞大破金兵的时候,手下有个将军叫王佐。他用苦肉计说降了陆文龙,把金兀术打得大败。从此他缺了一只胳臂,不能再打仗了,岳飞便保举他做安乐王,皇帝还答应他在杭州城内造一座王府养老。

安乐王的王府造在河边。动工的时候,泥沙、石灰、石板、木材堆满在河埠上。河上没有桥,原来的一只摆渡船,又被运砖送瓦的工匠占用了,老百姓没法来往,心里很生气,便编出歌儿来唱:“安乐王,安乐王,为你安乐大家忙!”

王佐从军中回到杭州,得知了这件事情。他想:我一个人要那么大的王府做啥!不如拿这些材料在河上搭座桥,好让大家方便些。于是,他就吩咐工匠,先挑扎实的青砖石板,在河上搭一座大桥,剩下的材料,随便造两间房子做王府。

百姓听说不造王府先造桥,大家都来帮忙。人多力量大,不到一个月工夫,便在河上造起一座宽阔平整的大桥。

河上有了桥,往来很方便,老百姓一高兴,又编出新歌儿来唱:“安乐王,好心肠,造座大桥通四方。”

你唱我唱,一传两传,安乐桥越来越出名。消息刮进宰相秦桧的耳朵里。秦桧心里很妒忌,他说:“造一座桥也扬名!我如今就造它三座,一座比一座阔,一座比一座高,跟你王佐斗斗富有,看看你强还是我强!”

秦桧动动嘴,下面 的官员便跑断了腿:增捐加税,抓夫派工,强迫老百姓不分昼夜地造桥。过了整整三个月,在安乐桥同一条河上,并排造起了三座桥,果然是一座比一座阔,一座比一座高。秦桧很得意,亲自给这三座桥取了名字,叫做“斗富一桥”、“斗富二桥”和“斗富三桥”。

桥是给人走的,一条河上有一座桥就够了。要造那么多做什么!老百姓恨死了秦桧,都赌气不走他那三座斗富桥。

因为杭州人讲话的声音“斗富”与“豆腐”差不多,老百姓取笑秦桧,就把那三座桥叫做“豆腐桥”。一直叫到现在。

古代历史故事大全真实篇6

明朝隆庆年间,方员外郎张怀然负责山海关的防御工作,由于他采取严厉措施,致使后金间谍无法乘虚而入,于是后金国就派盗匪出身的马平兄弟前去刺杀张怀然。

临行前,后金国对马平兄弟进行了充分的训练,又根据张怀然学识渊博,对理学有独到见解,时常有人前去求教,他总是热情相待的习性,请来好几个读书人教马平兄弟学读书人说话、走路、做事。直到外人无法看出破绽,这才命他们行动。

计划的第一步,马平乔装进入张府刺探,见机行事。马平人长得文文弱弱,刻意一装扮,真还有几分书生气质。他身背行囊,出现在张府门外。

马平到张府门前递过名帖,说自己闻听张大人对理学有独到见解,便特来拜访求教。下人拿著名帖进去了。马平站在门外等候,他不时地东张西望,看有没有什么可疑的人,就在这时,他感觉裤脚被轻轻扯了一下,一低头,居然是个肮脏的讨饭婆子。还没等她开口乞讨,马平就一脚踢过去,把她往远处轰:“离我远点!”讨饭婆子趴在地上“哎哟”直叫。

“你怎么没有同情心?竟对一个乞丐动粗!”耳边传来一声有力的呵斥。马平身子一震,看到一位白衣中年人站在台阶之上,袖管被风吹动,下半截像是空的。他心里盘算道,这该是张怀然的护卫安鹤飞先生了吧。据打听,这人乃是弃婴,双臂残疾,被安农田养大,腿脚功夫极好。中年人让门人去拿些食物送给讨饭婆子,这才转脸看马平。

“哦,我是急着见张先生……”马平赶忙结结巴巴地辩解。中年人默默地打量他一下,带他进府。路上,马平恳求中年人不要把刚才的事情告诉张先生,以免影响张先生对自己的印象。中年人思索片刻答应了他。

中年人把他带到客厅,让他稍微歇息一下,说张先生正在处理事情,稍后就到。马平坐下,因天气炎热,他打开扇子扇起来,借着扇子的掩护,他偷偷观察着周围的情况。听到脚步声响,他收起折扇。

只见一位身穿官服的人走进来,中年人说这就是张先生。张怀然称呼中年人为“安先生”,等安先生为双方介绍完毕,张怀然挥手让他出去。马平的心猛跳几下,他的猜测是正确的,这个人就是他们攻击的重要目标,他警惕起来,多看了几眼。看到有仆人送茶过来,马平热情地站起身,把茶碗捧给张怀然。看他如此敬重自己,张怀然嘴边含笑,接过茶碗,掀开碗盖,往嘴边送去。只听“砰”的一声响,不知从哪里飞来一颗石子,正好击中茶碗,茶碗应声裂成碎片。茶水烫了张怀然的手,他抖抖手,怒喝道:“何人如此大胆?”

门外应声走进来安先生和一个男孩。安先生解释说,小少爷要用弹弓打鸟,不想准头太差,石子从窗户飞入房中,恰好打翻了茶碗,他赶紧跪下请罪。那男孩也嗫嚅着说:“爹爹,对不起。”张怀然叹了一口气,打发他们出去。马平脸上不露声色,心里却暗骂了一句,刚才他提气震开碗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袖口的药粉甩入茶碗中,却被一颗石子坏了事。

古代历史故事大全真实篇7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

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

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

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

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说:“亏得你提醒一下。”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

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

过了一段时期,又有一些节度使到京城来朝见。宋太祖在御花园举行宴会。太祖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

有个乖巧的节度使马上接口说:“我本来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告老回乡。”

也有个节度使不知趣,唠唠叼叼地把自己的经历夸说了一番,说自己立过多少多少功劳。宋太祖听了,直皱眉头,说:“这都是陈年老账了,尽提它干什么?”

第二天,宋太祖把这些节度使的兵权全部解除了。

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

古代历史故事大全真实篇8

姜维是(甘肃伏羌西南)天水郡冀县的人,少年丧父,被母亲抚养长大,教育成人,他对经学颇有研究,喜欢郑玄一派的注解。他在本郡的郡政府当过“上计掾”,在州政府当过“从事”,升为“中郎将、参天水郡军事”。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天水郡的人民与若干官吏都响应了诸葛亮的号召。当时,姜维与功曹粱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都跟随天水郡的太守马遵,在外县出巡,马遵怀疑姜维等人都已经有意对诸葛亮响应,便瞒着他们,独自一人去上邽,闭了城门,设防。

姜维等人发现了马遵已走,就迫到上邽,不料上邽的城门已闭,他们只得退往冀县,冀县的城门也闭了。他们无路可走,一起奔向蜀汉军营,向诸葛亮投降。

诸葛亮很赏识他,把他带回汉中,任命他为丞相府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官衔。他的年龄只有二十七岁,诸葛亮就把他拜为将军,是因为一则他已经是“中郎将”了;二则他确是“凉州上士”,“才兼于人”。

诸葛亮对姜维极为器重,说他非当年的马良与李邵可及;说他“忠勤时事,思虑精密”,“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姜维的尤其可贵之处,是他“心存汉室”。

诸葛亮决定:把自己所知道的军事学识,完全传授给姜维,然后,送他到成都觐见后主,请后主予以重用。

姜维很专心听诸葛亮的教诲;后主也先后升姜维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诸葛亮在建兴十二年(公元214年)去世,姜维被召回成都,改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在成都及其附近的所有部队;而且封他为平襄侯。

大将军蒋琬在延熙元年(公元238年)率领大军进驻汉中,姜维跟了去。其后,蒋琬改任大司马,叫姜维以“司马”的身份带一支“偏军”,向敌方的西边进展。

延熙六年,他做了“镇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十年,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

《三国演义》说姜维“九伐中原”,错了三个字,只有“九”字不曾错。姜维前后一共有九次用兵,但地点都不在中原。

这九次,第一次是在延熙十二年。当时,费祎抑制他,不让他带足够的兵去打,只给他不到一万人。费祎是一个知守而不知攻的人,并且是失败主义者。他向姜维说:“丞相犹不能定中原,况吾等乎?”姜维带这一万兵去陇西郡,被邓艾打败。次年,延熙十三年,费祎让姜维再去打一次,而所给的兵也是不到一万。姜维不仅不敢像诸葛亮那样指向上邽或五丈原(诸葛亮有十万兵以上),也不敢再到陇西找邓艾打,而绕到更西面的西平郡(青海西宁一带),结交了许多羌人领袖。

费祎在延熙十六年死,姜维这才稍能施展,有了三四万兵。他从延熙十六年干起,一连五年,干了五次,亦即他生平用兵的第三次至第七次。

古代历史故事大全真实篇9

三国时期,吕蒙是孙权一手培养起来的将领,两人常以兄弟相称。在关羽进攻樊城的时候,吕蒙一手策划并实施了“白衣渡江”行动,帮助孙权占领了荆州,扭转了东吴在三足鼎立中的弱势地位。

然而,吕蒙虽然作战骁勇,却经常患病。荆州之战刚结束,吕蒙就一病不起。为了给吕蒙治病,孙权亲自把吕蒙接到自己的大殿住下,并向全国征寻名医。当时,吕蒙已经病入膏肓,除了需要服用中药外,还需要每天针灸。由于吕蒙骨瘦如柴,针灸使他非常痛苦。孙权担心吕蒙,每天都要亲自探望好几次。每次,吕蒙都要强行坐起来,行君臣之礼。这样一来,反而影响吕蒙的休息,身体很难恢复。

不去看望吕蒙,孙权不放心;去看望吕蒙,又增加吕蒙的负担。这让孙权很为难。

后来,孙权趁吕蒙睡着,找人悄悄在吕蒙房间的墙壁上挖了一个小洞。每天,孙权都不再亲自去看望吕蒙,而是通过这个小洞偷看。如果吕蒙表情放松,能吃点东西,孙权也眉开眼笑;如果吕蒙表情痛苦,或者吃不下饭,孙权也夜不能寐。

从挖这个小洞到吕蒙病逝,足有三个多月,孙权也通过这个小洞“偷窥”了三个多月。吕蒙病逝后,每当有东吴的大将生病或者负伤,包括陆逊、周泰、丁奉等人,孙权都会接到这里诊治,自己也通过这个小洞观察病情。后人就把这面墙叫做“窥视墙”。

有人不知道孙权挖这个洞的缘由,就问孙权:“既然主公那么关心他们,为何不亲自去看望?至少也让他们知道主公在牵挂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更加为主公卖命。”孙权回答:“我关心他们并不是为了让他们知道。如果因关心而增加了他们的负担,那反而不好了。”

不能因关心而增加他们的负担,这份心意是多么感人。也正是因为孙权的这份关心,东吴集团的文武官员才团结一心,在江东这个偏僻的地方完成了帝业。

古代历史故事大全真实篇10

汉哀帝即位后,其祖母得势,王莽被赶回封地。王莽闭门自守,为了伺机复出,非常老实。不料,二儿子杀了一个奴仆,他一怒之下,逼着儿子自杀了。群臣知道后,认为王莽能大义灭亲,如此高尚却被冷落太冤枉了,纷纷上书要求王莽回京做官。汉哀帝看群情汹涌,便答应了。

王莽回京没多久,汉哀帝就驾崩了。接着,年幼的汉平帝即位,王莽全面掌握军政大权。为了防微杜渐,王莽禁止汉平帝的母亲和舅舅入京。王莽的大儿子觉得这样太不人性了,悄悄派人给汉平帝的母亲写信,教他们怎样上书请求入京。因为说服不了王莽,他又联合众人想出了用鬼神吓王莽的办法。结果他们刚把狗血倒到王莽家的大门上,就被发现了。王莽亲自把大儿子送进监狱,逼他喝下毒药,儿媳生下孩子后,也马上被杀死。

然后,王莽以此为由,诛杀了汉平帝除其母亲外的所有外戚,还逼死了一大串权贵。可以说,重量级对手全被王莽干掉了。

地皇元年(公元)七月,大风吹毁了王路堂(即未央宫前殿)。这本来只是个偶然事件,可在王莽眼里,却是天相有问题,是上天在警告他所立的太子名不正言不顺(当时,王莽因三子王安身体不好,行事荒.唐,便立四子王临为太子,这与一直以来的“立嫡以长”原则不符),于是把太子王临废了。

这听起来完全是个很别扭的借口,王临也这么认为,他相信背后一定有别的原因,十分恐慌。因为他的确干了些坏事:第一,他和母亲的侍者私通,而这个侍者也是王莽的姬妾,第二,他怕事情败露,已经和侍者在想办法除掉王莽了;第三,他的太子妃会观星,称最近宫中会有葬礼,他很高兴,以为诛杀王莽有望——还没来得及高兴,自己就被贬了,他能不怕吗?

于是,王临写信给母亲,说两位哥哥都是三十岁左右被杀,他现在也快三十岁了,不知道会不会也被逼死。不料,因其母病重,信落在了王莽手里,王莽大怒,后来连葬礼都不让王临参加,还派人加紧追查。王莽查清此事后,怕被人知道,就把办案人员全部埋在了狱中,之后逼王临服毒。王临死后没几天,病重的三子王安也死了,估计是吓死的。

这样一来,王莽只好把他一直不肯承认的私生子接了过来。但即便如此,生性凉薄的他到最后还是没有嫡子可以继承王位,不得不声称要把皇位传给疏远的堂侄。可这一天还没到,他的帝国就覆灭了。

古代历史故事大全真实篇11

1653年,顺治挑选平西王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为十四额驸马,并为建宁公主与吴应熊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建宁公主逃离了戏说里与其他女子共侍一夫的结局,但实际上,她的人生结局更为不幸,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她的公公——吴三桂,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吴三桂是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风云人物之一。他引清兵入关的行为,给中国历史的进程抹上了浓重的一笔。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曾经为大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曾经在大清王朝位极人臣的武将,却以悲惨的结局走完了显赫的一生。其实,在吴三桂身首异处的背后,还有比他更痛苦的人物,这就是建宁公主。一个朝廷的公主,为何会因为一个藩王而痛苦一生呢?这其中究竟有何玄机?这还得从建宁公主成为吴三桂的儿媳后开始说起。

自从1653年嫁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之后,建宁公主与驸马恩恩爱爱,夫妻两人感情非常和睦。在外人看来,这桩门当户对的婚姻绝对是美满的,一方是为大清王朝立过汗马功劳的藩王,一方是朝廷的公主。建宁公主与吴应熊两人自然备受瞩目。但是,这种表面风光背后的无奈,只有建宁公主自己心里清楚。自从兄长当年将其嫁给吴三桂当儿媳之时起,她就很清楚,自己的命运注定会在朝廷与吴三桂的关系之间苦苦挣扎。两者关系好,她自然会有一个好的结局;一旦两者关系恶化,她必将会成为朝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但是出身帝王之家的她,除了默默地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之外,别无选择。令她欣慰的是,在她与吴应熊喜结连理的间,朝廷与吴三桂之间尽管存在着摩擦,但总体上是和睦的,因此,也并没有给她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真正将她的命运推向绝境的,是1670年朝廷与吴三桂关系的恶化。

1671年是吴三桂的60大寿,朝廷特意颁旨,恩准公主、额驸马以及他们的儿子吴世霖去云南祝寿。这对于吴应熊与吴三桂来说,当然是一个特大的喜讯,但是对于建宁公主而言,却是一件苦差事。她当然知道朝廷恩准她去云南为她公公祝寿的真意,名为祝寿,实则肩负起为公公和朝廷之间消除猜忌,立志言和的使命。这足以表明,朝廷对吴三桂的猜忌日深。吴三桂对云贵两省长达几十年的驻守,已经使他心里产生了一种云贵两省属于他的藩邸的错觉,要消除他与朝廷之间的猜忌,首先就要消除他的这种错觉。一旦吴三桂这种错觉被打破,其后果轻则引起他对朝廷的不满,重则很有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叛乱。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建宁公主与额驸马终于进入了昆明城,整个昆明已经被节日的氛围所笼罩。吴三桂已经与夫人和王妃率领当地百姓在距王府几十米的道路两旁跪迎公主和额驸马的到来。公主立即下车,大礼参拜公婆。

在建宁公主和额驸马两人共同规劝和朝廷的压力下,吴三桂似乎有了松动的迹象。1673年7月,吴三桂主动向朝廷疏请撤藩,尽管康熙皇帝明知他只不过是故意做作,但这种机会难得,于是将计就计,准许了他的请求,并立刻派人前往云贵,与吴三桂商量关于撤藩的事宜。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建宁公主终于松了一口气,在她看来,只要公公能够按照朝廷的安排将家眷、部下带回锦州便可以万事大吉了,一直以来缠绕在她心头那个最为牵挂的问题便可得以彻底解决。于是她日日遥望着南方的天空,期盼着公公的到来。同年12月21日,终于有了公公的音讯,但这个消息却犹如一个晴天霹雳,将建宁公主憧憬着全家大团圆的美梦彻底击碎:吴三桂扣留了朝廷派去商量撤藩事宜的哲尔肯与傅达礼,执杀云南巡抚朱国治,据云南反叛,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易服,国号“周”,以来年为周王昭武元年。很显然,随着吴三桂的叛乱,建宁公主心里很清楚,她与吴应熊的夫妻生活也已经走到了尽头。

1674年5月18日,康熙下令处死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吴三桂的叛乱,使他的儿子和孙子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将他的儿媳推向了生命的绝境。年仅33岁的建宁公主,顷刻间失去了丈夫和儿子,成为寡妇。在建宁公主此后生命的30年孤独的岁月中,尽管康熙皇帝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多次下诏安抚在吴三桂叛乱中受到巨大伤害的姑母,然而,一张诏书,又怎能弥补失去丈夫和儿子的伤痛?

古代历史故事大全真实篇12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是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他是武帝卫皇后的姐姐少儿和霍仲儒的非婚生子,其舅父卫青是抗击匈奴的名将。汉朝的大将军。西汉初年,北方匈奴屡为边患。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的侵略进行反击。元朔六年(前123),年仅18岁的霍去病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他率领800骑兵长途奔袭,斩获匈奴余人,战功冠于全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在元狩二年(前121),元狩四年(前119)与匈奴军的战斗中,霍去病显露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共斩俘匈奴10万余人。汉武帝很喜欢这个名将,曾下令给他建造府第,但霍去病却拒绝了。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名言,世世代代激励着后人。元狩六年(前117),年仅24岁的霍去病猝然去世。武帝十分痛惜,在自己将来的陵墓茂陵旁边为他修建了一座状如祁连山的坟墓,用以表彰他抗击匈奴的卓著功绩。

项羽自任西楚霸王

汉元年(前206),项羽入关后,派人向楚怀王报告并请示封王事情。怀王坚持过去的盟约:“率先进入并平定关中的为王”,任命刘邦统治关中。项羽对此气愤不已,于是名义上仍尊奉楚怀王为义帝,让他仍旧居住在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二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掌管梁、楚地方9郡,设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并分封了18个诸侯王。 项羽本来不想让刘邦为关中王,又担心违反背约之名,于是与范增策划说:“巴、蜀地方道路险峻,秦朝被流放的人都居住蜀地,而且巴、蜀两地也地处关中。”因此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等地,设都南郑(今陕西汉中)。并将关中一分为三,分封给秦朝的3个降将,借以阻挡汉王东向的通道:章邯为雍王,掌管咸阳以西,设都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司马欣为塞王,掌管咸阳以东、黄河以西,设都栎阳(今陕西临潼东北);董翳为翟王,掌管上郡,设都高奴(今陕西延安东北)。

《古代历史故事大全真实1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