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有哪些别称_是怎么形成的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名字最多的一个。每一个民族,甚至是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地区,对于这个节日的叫法都不完全一致。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关于“ 端午节有哪些别称”的相关内容,方便大家学习了解,希望对您有帮助!内容仅供参考
端午节那些特殊别名
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对于如今的人来说,就是“吃粽子”的节日。年轻人兴高采烈地在网上争论,粽子到底该吃甜,还是吃咸。
在二、三十年前,“端午节”的主要活动项目,除了吃粽子,还有看别人“划龙舟”,以及采草药给孩子洗澡,防治皮肤病。
大家对于这个节日有更深一层次的认识,不外乎“它为了纪念屈原才诞生”。可是事实上这个节日,并没有这么简单。在《月令粹编》中,记录着许多关于端午的古代习俗和禁忌。
当然,端午节的“别名”有龙舟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
以及天医节、草药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
端午节的形成
有现代的学者考证,端午节划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其实是来源于古代吴越对龙图腾的祭祀活动。端午节在北方,早期主要被视为一个“恶日”。因此民间有“躲午”的习俗,为的是辟邪。划龙舟这个习俗源于《越绝书》中的记载:越王勾践为了复国,在五月五日这一天进行水师操练,但是因为这个故事不如西施的美人计来得传奇,后来就逐渐被人遗忘了。
端午的习俗有哪些?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 ,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我国的满、朝鲜、白、苗、哈尼、纳西、瑶、蒙古、布依等少数民族,也流行过端午节,又各有其风俗。如满族的拜天、射柳、击球;朝鲜族的荡秋千、踏跳板等活动。
端午的多个名称由来
天中节
因端午节恰在夏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太阳在天空位置是一年里最当中的一天,故名。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
重午节
上古干支纪元法,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纪元通用天干地支。最初端午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到了汉代时,由于南北统一,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五日。
龙舟节
龙舟竞渡最早是古代南方先民祭龙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 ,南方先民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舟船画上龙图形作为本族的图腾或保护神。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故称龙舟节。端午扒龙舟后来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也十分流行。
当五汛
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亦有个别地区称为“五月当午”。
龙节
上古先民在端午进行祭龙,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龙的节日”。仲夏端午“飞龙在天”,苍龙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悬正南中天,龙气(阳气)旺盛。《易经·乾卦》爻辞中所言的“龙”,实质是对苍龙七宿一年四时运行的阐发。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而端午日是草木药性在一年里最强的一天,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灵验、有效。民间有在端午采草药煲水沐浴的习俗,故称浴兰节。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菖蒲节、艾节
古人认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端午阳气旺,且艾、菖长势茂盛,每年端午人们有在门上挂菖蒲或艾草辟阴邪的习俗,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艾节”。
躲午节
五月,古时北方称之为“恶月”,所以有的地方在端午节这一天,父母便把未满周岁的儿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恶,故有“躲午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午节为什么不能说快乐
1、因为端午节是一个忌日,所以不能说端午节快乐。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做端阳节。从2008年开始就被列入了国家规定节假日。人们会在这天吃粽子,赛龙舟以及在门廊上挂上艾草。这些传统节日庆祝方式都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流传下来的。
2、其实据历史记载,端午节这天不仅仅只有屈原投江自尽,还有伍子胥也被投入了钱塘江。所以这一天应该是严肃悲痛的一天,并不是一个用来互祝快乐的节日,和清明节异曲同工。非遗专家也建议大家可以在这天互助安康,这样也许更符合该节日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