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范文还是散文诗歌百科知识,总有一篇文章是您需要的!
当前位置: 好文学 学习方法 通用学习内容页

2018-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2022-12-26 18:42:27 原创 通用学习 手机版

2018-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学习啦一起学习吧!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共有8套,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3套,另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分省自主命制5套。其中,山东高考采用全国Ⅰ卷。8套试卷均保持了较高质量,体现了合理难度。

  2018年高考语文命题牢牢扣住“新时代”和“新一代”的历史内涵与特点,以培养和选拔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具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优秀人才为目标,追求试题的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和示范性。在总结并继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2018年高考语文命题在进一步反映时代要求、助推素质教育上作出新探索,更好地彰显和发挥语文科在高考评价体系中“立德树人”“育才成人”“以文化人”的独特功能。

  今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都考了啥?有哪些特点?教育部考试中心权威综评来了!

  1

  立德树人

  扬帆新时代,化育新一代

  2018年高考语文命题立足于时代特征,着力于把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团结奋进、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精神有机融入命题。试题鲜明地体现出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意义,明确传达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增强考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考生树立远大理想,投身新时代建设伟业,在接力奋斗中追梦、圆梦。

  1.1 融会新思想,增强“四个自信”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文化积淀,同时融会新思想,将“四个自信”贯穿其中,并着力画龙点睛,在关键处破题,形成点面结合、精神深蕴的格局。

  如全国I卷作文试题“世纪宝宝中国梦”,既选取新世纪以来中国在科技、民生以及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成就作为材料,又选取“2020”“2035”这两个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作为材料,充分发挥作文题的积极导向功能。通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这样饱含启迪、指明方向的引导语,启发考生强化自己的代际身份感、集体认同感,引导考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引导考生从历史的纵深与未来的愿景中,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时代的深刻关联,不断增强自身与同代人的获得感、荣誉感、责任感,使考生更切实地感受到“四个自信”,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和激情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

  1.2 讲好改革故事,定位历史坐标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世界。2018年高考语文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

  1.3 唤起青春理想,奋起追梦圆梦

  2018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主要出生于2000年前后,是名副其实的“世纪宝宝”。2018年高考语文从这个特殊机缘切入,精心选材设题,直接唤起考生的身份意识和情感共鸣,激发他们接力奋斗、与祖国一起追梦圆梦的人生理想。

  如全国I卷作文试题“世纪宝宝中国梦”直接面向考生发声,直接点明他们的独特身份,直接揭示他们与国家、时代之间的紧密关系,直接激发他们的青春梦想与奋斗豪情,引导考生深刻思考他们这一代人所面临的共同际遇与机缘,把追梦、圆梦的时代主潮落到实处。

  2

  育才成人

  聚焦关键能力,深化内容改革,助推素质教育

  2018年高考语文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考查目标,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聚焦关键能力,围绕学科主干内容,创新试题设计,强化素养导向,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不同水平的考生充分展现才华的空间。试题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体现语文科的考试内容改革思路:提高语用水平、塑造思维品质、关注信息处理、倡导主动学习,融入有利于终身学习的语言、文学、文化的必备知识,育才成人,助推素质教育。

  2.1 创设真实情境,突出语文实践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紧扣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通过创设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实现对考生语言文字能力和素养的测评。

  一是将具体的语言文字、文学作品置于特定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启事与书信的命题设计指向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有助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这种自然语境的设计,在考查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融会贯通。

  如全国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了小说《赵一曼女士》,试题扣住“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来设题,创设历史具体情境,让考生关注文本中现实对历史的追问、历史的现场叙事、史料的还原,体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在感动与思考中自然深化对革命文化的认识。

  二是体现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等普遍性能力要求的考查,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中凸显语文特点。文学类文本,引导考生针对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论述类文本,要求考生在掌握基本论证结构和手法的基础上,洞悉立论背后的动机与目的,最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判断。实用类文本,需要准确解读材料,筛选整合信息,还要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社会价值和影响”,如全国卷多个文本材料相互呼应,附以一组题的设计,循序渐进,各有侧重,对实用文本的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进行全面考查,也赋予“实用”以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新内涵。

  三是试题面对当代生活,体现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料选择突出时代性和问题性,引领考生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和世界发展的前沿问题。

  全国Ⅰ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了3则新闻报道,要求考生分析3则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及其原因,引导学生参与生活、观察社会。

  2.2 提升思维品质,促进独立思考

  2018年高考语文加大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进行了全面测查,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是深化对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考查。

  二是聚焦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重视对形象思维能力的考查。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以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方式呈现美,考查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2.3 关注信息处理,强化探究意识

  2018高考语文面对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对考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能力的考查,从文本呈现方式、试题设问等方面,有效考查了考生面对不同类型的信息时选取恰当策略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

  一是注重对考生在整合加工、辨析推断信息方面的策略考查。论述类文本主要关注文本的核心概念、关键语句、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考生要对文本信息进行深加工,进而分析、推断,形成独立见解;实用类文本关注文本的信息内容、信息间的关联、信息背后的立场等,考生在作答时首先要快速浏览,根据试题内容定位信息、筛选信息,然后进一步整合加工。

  二是重视对考生信息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查。通过对考生信息处理与应用能力的深入考查,进一步强化了对考生探究意识的要求。

  2.4 引导自主学习,凸显创新导向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鼓励考生主动思考,试图激发考生的想象力、学习能力与创新兴趣,以此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把学生从标准答案中解放出来。

  一是创新内容与题型,激发学习兴趣,防止刷题、宿构。

  全国I卷、全国III卷的第21题用图文转写的方式来进行考核,需要读懂构图,分析关键词与思考路径间的整体关系,从“解答题目”转向了“解决问题”,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

  二是增强试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3

  以文化人

  彰显文化优势,突出引领功能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将“以文化人”列为提高学生政治思想水平、文化道德修养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以古今优秀作品为载体,在落实“以文化人”方面具有天然优势。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在这方面匠心独具,进行有益尝试和探索,取得了显著效果。

  3.1 萃取思想精华,以优秀的文化传统浸润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润泽后世,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化人之本。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精心选材,萃取精华,通过历史人物的群体垂范、古代思想的现代映射、传统美德的当代传承,在考查语文能力的同时,实现对考生的精神浸润。

  优秀历史人物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前贤先哲的垂范是感召后世的重要方式。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3套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分别节选东汉王涣、魏晋鲁芝、北宋范纯礼3位历史人物的传记,集中赞美他们清忠履正、沉毅刚正、宽厚为政等高尚品质,同时也显示了陈宠知人善任、任峻勇于为政、羊祜谦逊推让等美德。3套试卷立足考查范围,回应教材内容,或实或虚,或正面或侧面,为考生提供了一幅生动的古代优秀人物群像图,考生在答题时犹如对话前贤先哲,其熏陶感化可想而知。

  古代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构和创新当代思想、文化的精神之源。

  全国I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节选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材料从两个层面探讨从“诸子学”到“新子学”的发展,强调“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引导考生认识到传统思想的当代映射及其重要价值,寄意深远。另外,儒学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体部分,也是当代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资源。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除从正面考查《论语》《孟子》《荀子》等儒学经典的名句外,全国I卷的“名篇名句默写”还在相邻两题的题干之中将“李蟠的儒学素养”和“周瑜的儒将装束”巧妙组合,儒生、儒将一文一武,交相辉映,充分显示了儒学对中国传统士人的深刻影响。

  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系。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除大量利用优秀历史人物的崇高美德来感染、引导考生之外,还特别加强了对师德师风的推崇与宣传。

  全国I卷在“名篇名句默写”直接考查《论语•为政》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韩愈《师说》中的相关内容。3套试卷或详或略,或显或隐,多方面涉及师德师道,春风化雨,引导考生尊师重教。

  3.2 博采古今名篇,以精彩的文学作品感召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给人艺术享受的同时,能够陶冶情操、涵养正气、升华人生境界。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3套试卷通过博采古今名篇,将艺术审美与价值导向紧密结合,在完成审美能力考查目标的同时,实现对考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面引导。

  全国3套试卷的“古代诗歌阅读”精心选取李贺《野歌》、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和王建《精卫词》。陆游的诗使考生在艺术审美中体验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爱国主义精神,李贺的诗可以给正处于青春期的考生以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深刻的人生启迪,王建的词引发考生对“愚公移山”故事及内涵的联想,可谓言外有意,韵外有旨。

  全国3套试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材料分别节选自老舍的《有声电影》、阿成的《赵一曼女士》以及刘慈欣的《微纪元》。《有声电影》引导考生对公共意识的深入思考,《赵一曼女士》更好地激发了考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微纪元》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给人以强烈震撼。

  3.3 精心选材设题,以优雅的语言文字引导人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凝聚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认同、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意义重大。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精选语料,巧妙设题,引导考生在正确、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深刻理解祖国文化精神的厚重博大,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水平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全国3套卷的“语言文字运用”在考查考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使考生在答题时直接感受、领会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涵与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赖以存续的精神符码,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影响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在语料的选取上,着意选择了蕴意丰富、涵义相近的词汇,一方面强化对考生正确、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考查,另一方面促使考生深入思考近似词汇背后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例如,全国Ⅰ卷、Ⅱ卷、Ⅲ卷均有成语辨识内容,要求考生不仅正确把握“名噪一时”与“名垂青史”、“照猫画虎”与“按图索骥”、“随波逐流”与“随遇而安”等成语的不同意义,而且要对成语背后包含的文化内涵、情感色彩甚至道德倾向细细品味。考生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本身魅力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领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深度和精神特质。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考试题,并找准它们与语文考查的契合点,优选考核内容,优化呈现方式,帮助学生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命题坚持问题导向,释放明确信息,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素质教育鲜明导向,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服务高校科学选才作出了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2017年高考今天正式拉开帷幕,全国共有940万考生走进考场。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要求,2017年高考改革全面推进,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达到27个。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共有9套,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3套,另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分省自主命制6套。

  2017年的高考语文命题秉承立德树人“一堂课”、考试改革“一面旗”、社会时代“一扇窗”、为国选才“一把尺”的功能指向,紧密围绕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在“为什么考”“考什么”和“怎么考”三个关键问题上下足了功夫,增强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科学规划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并重的命题构念,既放眼时代主潮,又贴近民生现实与考生实际,全方位体现我国社会的新发展,进一步巩固了语文科在培养和选拔“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优秀人才方面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凸显了语文科在高考科目体系中所独具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功能。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的亮点

  1.落实“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高考核心功能,将对“立德树人”的考查贯穿全卷始终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考生在展示语文学习成果的同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立德树人,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如全国I卷作文题“中国关键词”,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清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在此基础上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让考生在写作中体味“月是故乡明”“风景这边独好”。命题在正面引领价值观的同时,也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空间,启发考生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

  作文命题春风化雨,引导考生领会命题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如全国II卷作文题“中华名句用用看”选取了6个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包含自强奋发、家国情怀、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敢于正视、勇于担当等丰富内涵。北京卷作文题“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以2049年共和国百年华诞为情境,要求考生通过拍照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夏兴的辉煌成就,小切口,大开掘,暗合“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有利于发挥想象,也激发了考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聚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全面彰显文化自信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在选材上侧重于历代思想精华,展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情操,突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引导考生融通古今,以时代精神继承并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个人、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

  试题材料选取着重于展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情操。名篇默写中,庄子《逍遥游》、荀子《劝学》、曹操《观沧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禹锡《陋室铭》、杜牧《阿房宫赋》呈现出了自我超越、自省好学、乐观进取、推己及人、洁身自好、责任担当等优良品质。文言文阅读中,浙江卷引用《论语》中孔子与子贡、颜渊的两段对话,引导考生品评古人平等善诱、好学勤勉、谦虚恭顺的良好品质;山东卷谢贞聪敏好学、孝敬父母、忠诚正直;江苏卷汪中专心学术、正直友善、笃于亲情;上海卷李大亮宽厚仁爱、智勇双全、忠于职守;天津卷王充恭顺仁爱、好学深思、廉洁清高;全国I卷谢弘微热爱知识、清廉正直、笃于亲情,全国II卷赵憙忠于职守、耿直磊落、忠于国家、勤政爱民,全国III卷许将为官有方、护国有节、勤政爱民,他们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楷模,在当下也是立德树人的榜样。

  在试题材料主题规划方面着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照进现实。如全国II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青花瓷兴起”即为一例。郑和下西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而青花瓷崛起正是大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全球文明交融的硕果。在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展望中,引导考生了解古代的丝绸之路及其重大意义,进而对党中央“一带一路”的战略决策有更深入的了解。再如天津卷《中国人的时间制度》,考查中国古代的计时方式特点,涉及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来源。全国卷中的语言运用试题,有意识选取中国书法、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中国诗词大会”等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带领考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活力依然,根源在于其思想精髓总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到今天还能与我们当下的时代精神息息相通,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完全可以说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所激发出的时代精神的结晶。全国II卷作文将鲁迅、毛泽东与历代贤哲并列,即意在引导考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的关注,从古代的优秀文化一直延伸到近现代,一直延伸到当下,鼓励考生以时代精神继承并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与奋进者。

  为了全面彰显文化自信,体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体现时代精神,体现高考的功能与价值,2017高考语文特意设计了古代科举与当代高考相呼应的试题。如全国I卷古代诗歌阅读选取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借以强调中国选拔人才历来德行为先的传统,试题要求考生赏析诗中“下笔春蚕食叶声”的精妙之处,表露出诗人对考生“如春蚕食叶而不断成长”的殷切期望与美好祝福。考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不论是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度,还是当前实施的高考制度,都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

  展现高考改革成果,服务选才引导教学

  为充分展现2016年提出的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改革成果,2017年高考语文全力加强内涵建设,主要通过均匀分布考点、合理搭配难度、加大区分度、防止宿构套作等方式,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同时,为了适应高校对“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优秀人才的选拔需求,更加科学地规划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并重的命题构念,加强对信息筛选、逻辑推断、审美鉴赏等诸项能力的重点考查,以“核心价值”为引领,实现高考评价体系在“必备知识”基础上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全面覆盖。

  可以预期,2017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将会对语文教育与教学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构建均衡而合理的能力结构和素养体系,引领语文学科建设的方向,凸显母语教育在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基础性作用。

《2018-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