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为什么只能活一天的原因
你知道蜉蝣为什么只能活一天吗?蜉蝣的身体细长,翅膀单薄,脚无力,勉强能攀爬草叶。为了更适宜飞行,它的口器已经退化,即使它很饿也无法进食。当它完成繁殖使命后,就再也没有力气活下去了。
蜉蝣为什么只能活一天
蜉蝣生活在淡水湖或溪流中。春夏两季,从午后至傍晚,常有成群的雄虫进行“婚飞”,雌虫独自飞入群中与雄虫配对。产卵于水中。卵微小,椭圆形,具各种颜色,表面有络纹,具粘性,可附着在水底的碎片上。
稚虫期数月至1年或1年以上,蜕皮20~24次,多者可达40次。成熟稚虫可见1~2对变黑的翅芽。两侧或背面有成对的气管鳃,是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吃高等水生植物和藻类,秋、冬两季有些种类以水底碎屑为食。常在静水中攀援、匍匐、或在底泥中潜掘,或在急流中吸附于石砾下栖息。
稚虫充分成长后,或浮升到水面,或爬到水边石块或植物茎上,日落后羽化为亚成虫。亚成虫与成虫相似,已具发达的翅,但体色暗淡,翅不透明,后缘有明显的缘毛,雄性的抱握器弯曲不大。出水后停留在水域附近的植物上。一般经24小时左右蜕皮为成虫。这种在个体发育中出现成虫体态后继续蜕皮的现象在有翅昆虫中为蜉蝣目所仅有。这种变态类型特称为原变态。
成虫不食,寿命短,一般只活几小时至数天,所以有“朝生暮死”的说法。
蜉蝣为什么只能活一天?
1、蜉蝣只能活一天的原因是身体条件太差。
它身体细长柔软,翅膀常单薄,前翅又宽又大,后翅较小,嘴等于白长,根本不能用来吃食物。
它的6只脚非常软,勉强可以用来攀爬草叶。
尾巴上拖着两条须,比身体要长。
蜉蝣只能进行升降运动,根本没有力气飞。
所以,它的一生不吃也不喝,当它用足气力完成繁殖使命以后,就再也没有力气活下去了。
2、蜉蝣只能活一天的原因是为了繁衍后代,不能进食。
蜉蝣在成虫以后是不进食的,再加上产卵花费了大量的力气,所以雌性的蜉蝣产下卵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雄性的蜉蝣一般在天黑之前也会死亡,所以也有朝生暮死的说法。
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
蜉蝣不只是一个美丽的意象,它是真实存在的一种昆虫,存在于地球的时间非常长,比我们熟悉的恐龙出现的时间还要早,向上可以追溯到距今2亿多年的石炭纪。
古人并不知道蜉蝣出现的年代有这么久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社会出现的时候,蜉蝣已经繁衍生息不知道多少代了。在古代,古人就对蜉蝣有了细致的观察。
“蜉蝣”这个名字最早出现于《诗经·国风·曹》中的《蜉蝣》一诗,这应当也是蜉蝣这个名字的由来。
在《荀子·大略篇》中提到:不饮不食者,蜉蝣也。
秦末汉初的学者毛亨在他的《毛传》里提到:蜉蝣,渠略也。朝生暮死,犹有羽翼以自修饰。
这句话是说,蜉蝣,又被称作渠略,朝生暮死,身上有翅膀。
长尾蜉蝣
西汉戴德的《夏小正》中提到:五月蜉蝣有殷。殷,众也。蜉蝣殷之时也。
这句话是说,五月份正是蜉蝣聚集的时节。
也就是说,到西汉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差不多把蜉蝣的习性观察清楚了:不饮不食、朝生暮死、身上有翅膀、五月份会大量出现。
此后的记录多是在说蜉蝣这种美丽的虫子朝生暮死,用以比喻人生短暂,转瞬一生死。
蜉蝣这种虫子,从遥远的石炭纪一直繁衍至今。它躲过了恐龙大灭绝,极端的冰河气候也没能让它灭绝,更不可思议的是,两亿年的时间里,蜉蝣的身体和习性似乎并没有发生什么明显的变化。
数千年来,我们都认为蜉蝣朝生暮死,只能活一天。如果蜉蝣只能活一天的话,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仅为了繁衍后代,然后后代也重复这一天的生命,努力繁衍制造下一代?
古人对蜉蝣的观察得到的这些结论,是对的,但又不完全对。应该说,蜉蝣的成虫状态具有这些特性。
蜉蝣这种小虫子,从出生到死亡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卵、稚虫、亚成虫、成虫。
而蜉蝣在成虫阶段,退化口器和消化器官,因此无法咀嚼和消化食物,只能不饮不食。成虫阶段的蜉蝣寿命短则几个小时,长则几天,这段时间只做一件事,就是交配。
因此,化为成虫的蜉蝣,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繁衍后代。
不过蜉蝣的真实寿命可不只是这几个小时或者几天,它们还有稚虫阶段。
蜉蝣稚虫
蜉蝣会将卵产在水里,还是稚虫的蜉蝣一直生活在水里,短则几个月,长可达三年。它们要在水中经历10到50次蜕皮,才能进入到亚成虫阶段。
在变态发育中,蜉蝣的成长也是挺不容易了,要经历这么多次蜕皮才是亚成虫。
到亚成虫阶段时,蜉蝣已经长出翅膀,但是它还要再经历一次蜕皮,才能蜕变成成虫。这种已经出现成虫体态还会再一次蜕皮的现象仅为蜉蝣独有。
从亚成虫到成虫的时间就短多了,一般在24小时之内就会完成,有些甚至几分钟就可以完成。而后来人们发现,成虫的寿命长短与这段变身时长有很大的关系,变身需要时间越长的,成虫的寿命也会更长,能延长到几天,变身时间越短的,成虫寿命就只有几个小时。
随着蜕皮,成虫阶段的蜉蝣,上颚退化消失,下颚也退化,常有下颚须。它们的消化道内充满了空气,这能帮助它们从水中浮上来,也能帮助它们更轻松地飞行。
因为蜉蝣在成虫阶段寿命太短,所以很多蜉蝣会选择同一时间变身成成虫,它们飞在湖面上,寻找配偶,交配,产卵,然后死去。
严格来说,蜉蝣从稚虫到成虫,它们的寿命是几个月到三年的,这在昆虫中寿命已经不短了。只是古人往往只能观察到蜉蝣的成虫状态,才以为它们“朝生暮死”,传了几千年,传到现在蜉蝣就成了短命的典型代表。
现在,科学家已经发现蜉蝣对水质和栖息地环境反应非常敏感,因此一个地区的蜉蝣数量可以作为一个地区环境污染程度的标尺。
蜉蝣虽小,可在生态链上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蜉蝣的稚虫会吃蚊子的幼虫、藻类和水中的颗粒食物,它抑制了蚊子的数量,还能够净化水质。同时,蜉蝣的幼虫又是很多鱼群的主要食物,成虫是一些飞鸟的食物,如果某一地区的蜉蝣消失,也会导致当地鱼群数量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