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盏照亮前行道路的明灯。于我而言,那盏灯,就是韩准甫老师——一位平凡却光彩熠熠的引路人。
不久前,我再次探望韩老师的遗孀。临行前,我精心准备了一份礼物:一幅名家题写的“明灯辉煌”横幅,还备了一个大红包,满心期待能为师母送去慰藉。然而,师母却坚决推拒了红包。那一刻,我恍然明白,有些深厚的情感,是无法用物质衡量的。
师母的拒绝,如同微风拂动湖面,荡起层层涟漪,唤起了我关于韩老师的珍贵回忆。
高中入学第一天,校园里弥漫着青草的清新和新书的墨香。我放下背包,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环境。初次见到韩老师,是在厕所。他身着褪色的蓝布褂,正专注地擦拭地面,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躬着的身影上。我只当他是学校的保洁人员,彼此未打招呼,更未曾料到会有更多交集。
高中第一节上语文课,他身着工整的中山装走进教室踏上讲台,我惊愕不已——这位“清洁工”竟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他微微一笑,说道:“同学们,语文是一门美妙的学问,能引领我们领略不同的世界。我姓韩,名准甫,杜甫的‘甫’。往后,我们将朝夕相伴,一同漫步在语言文学的大花园里。”那一刻,我对他的印象开始变化。
渐渐地,我发现他的授课极具魅力。首次上课,因新书未到,他提前解析古诗《孔雀东南飞》。讲到“举身赴清池”时,他的声音低沉而悲怆,近乎哽咽。他的面部虽无过多表情,凭借精到的语言,却把刘兰芝的绝望与无奈传递得淋漓尽致。教室里,女生哭得梨花带雨,男生也眼眶泛红。我满心好奇:这位老师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呢?
出于好奇,我打听了韩老师的过往。他原本在粮食局工作,因当时人才稀缺被选送入师范大学深造。然而,在“大鸣大放”时期,他因对“统购统销”政策发表看法,小小年纪被划为右派,发配到川北艰苦地区“边改造边任教”。得知这些后,我在惋惜之余,对他更是心生敬意。
我的语文成绩优异,作文常被他当作范文评讲。或许正因如此,我与韩老师的关系愈发亲近。他总是激励我多读书、勤思考。每到假期,他会从图书馆借出许多中外名著让我带回家阅读,他说:“这些书籍是肥田沃土,好好耕耘,自然会大有收获。”他还时常分享他的人生感悟,以自身经历告诫我,不论身处何种境遇,都不能舍弃对知识的渴求与对生活的热爱。
有一次,我在图书馆发现一本珍贵的文学杂志,里面有韩老师的一篇散文。我兴奋地拿给他看,他只是微微一笑,说道:“写作如同种树,需要耐心与坚持。”自那以后,我愈发努力学习,期望能如他一般用文字抒发内心世界。
韩老师对文学满怀深情,他的作品常刊载于《山花》或《四川文学》。那时投稿需手抄一式五份,全靠他挤出时间完成。他让我帮忙誊写,也鼓励我动笔投稿。我甚至创作了小说《突出队长》,在同学间引发了一阵轰动。
临近高考,韩老师鼓动我报考复旦大学新闻系或四川大学中文系,他坚信我能走得更远。然而,学校领导极力劝告我报考理工院校,声称要为国家工业化贡献力量。领导们深知我左右为难,将此视为一场“争夺青少年的阶级斗争”,韩老师因此遭受到更严厉的批斗。但他从未熄灭对我的期望,总是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同学,要坚定自己的选择,切勿被他人左右。”顺便一提,韩老师一直称呼学生为“同学”。
高考前的一个傍晚,韩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轻轻关上门,从抽屉里取出一本旧书递给我。那是一本《唐诗选注》,书页已然泛黄,但他用红笔在书页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批注。他说:“这本书陪伴我多年,如今送给你。愿你能从中汲取力量。”我接过书,心中盈满感动。
最终,迫于“政审”压力,我选择了理工科,遵从校领导安排第一志愿填报了北京大学。高考发挥欠佳,我被一所国防重点院校录取。临行前,韩老师执意要送我到车站,途中他塞给我一条新被单和二十元钱——那可是他半个月的工资。他还赠予我一个日记本,扉页上写着一首诗:
师生缘
高中岁月甜,知识共探研。
疑义相与析,朝夕共堂前。
晨读迎朝露,晚习伴月圆。
今君赴高校,梦想莫迟延。
努力攀峰路,未来耀华篇。
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他的慷慨,更是他对我的殷切期望。
高中时,班里有一位女生成绩优异,我们常一起探讨问题、参加活动。或许是青春期的懵懂,同学们开始戏称我们为“金童玉女”。流言蜚语传到韩老师耳中,他没有严厉斥责,而是多次与我促膝长谈。有一天傍晚,他把我叫到办公室,轻轻关上门,面带微笑地说:“同学,风物长宜放眼量。你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应当将精力投入学习,切勿被琐事分心。人生犹如一场漫长的赛跑,不要急于一时的得失。”他的话语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迷茫的心。自那以后,我更加专注于学业,也逐渐学会了如何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国防战线,成为一名“红色工程师”。后来,因特殊需求,我转行成为高中教师,还教授语文。那时正值文革之后,出版行业凋零,连参考书都难以寻觅到手。我写信向韩老师求助,他很快寄来了他曾用过的课本,上面满是批注。他在信中写道:“以你的基础,教授高中语文并非难事。关键是要热爱教育、关爱学生,如此勇往直前,必定会有所收获。”他的助力和鼓励化作我无穷的动力。
当我掌握了一定的教育资源后,曾邀请韩老师来大城市施展才华,但他委婉地拒绝了,表示自己舍不得山区的山水,放不下老区的学生。这件事后来被《四川日报》记者采访报道,成为一段美谈。
韩老师扎根山区数十载,凭借深厚的学养和高度的责任感,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被评为全国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还被推选为县政协副主席。
几年前,我正在给老师们做“公开课”示范,突然传来韩老师离世的噩耗。手中的粉笔“啪”地一声掉落,泪水瞬间模糊了视线。多年前,我曾借“串联”之名回故乡探望老师,却因“黑五类”人员被关押审查而未能如愿。后来,因工作繁忙、冗务缠身,路途遥远,我始终未能再见到他。不料,这竟成为我一生的莫大遗憾!
惊闻恩师韩准甫溘然长逝,我匆匆写下一首小诗,以表哀悼:
今夕惊闻师仙逝,心海翻涛泪满襟。
往昔授业启蒙昧,堂前析理引前程。
忍辱负重传经典,助贫扶困守业馨。
名师高德千秋颂,璞玉光辉万古铭。
葬礼上,我站在灵柩前,凝视着那张熟悉的照片,泪水如决堤之水般流淌。师母告诉我,韩老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在念叨着他的学生,念叨着他的课堂。那一刻,我仿佛又听到他那句“风物长宜放眼量”,心中悲痛与温暖交织。
葬礼结束后,我去看望师母。她紧紧拉着我的手,说:“他走前很安详,嘴里还念叨过你的名字。”瞬间,我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泪水奔涌而出。我告诉她,我未曾辜负他的期望,一直在用心教学,在教育战线尽职尽责。她微微一笑,轻轻点了点头:“准甫知道,他一定会欣慰的。”
如今,我在教育岗位辛勤耕耘多年后已圆满退休。但我始终无法忘怀,每当我站在讲台上,望着台下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韩老师的身影总会浮现眼前。他呕心沥血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名有温度的教师,如何用爱去滋润每一颗渴求知识的心灵。他虽已离去,但他留下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人生的每一步。
师生缘,是一场穿越时空的邂逅。五十载岁月悠悠,韩老师早已融入我的生命,成为我永恒的灯塔。他的精神,恰似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了我的人生之路。我感恩他的教诲,铭记他的恩情,更期望能将他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
再次见到师母时,她已满头银丝,但眼神依旧温和。我精心准备了大红包,希望她能收下,以此表达我对她晚年生活的祝福。然而,面对我的再三恳求,师母只是轻轻摇头,微笑着说:“准甫生前从不看重这些,他若知道幸福的今天,比什么都强。”那一刻,我心中涌起一阵暖流,也明白了师母的良苦用心。
我轻声说道:“师母,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老师在世时,对我恩重如山。我只是希望他的在天之灵能知晓,他的学生一直心怀感恩。”师母沉默片刻,微微点头:“你不远千里来看我,准甫要是知道,一定会倍感欣慰的。”
师母的话让我心中一颤。是啊,韩老师一生淡泊名利,他所追求的,不过是学生的成长与幸福。他的精神,早已超越了物质的范畴,成为一种纯粹而高尚的力量。我将红包轻轻放在桌上,不再强求。师母没有多言,只是用那双温暖而坚定的眼睛看着我,仿佛在说:“这份心意,我收到了。”
离开师母家时,夕阳洒在小院的角落,暖黄色的光芒让一切显得格外宁静。我回想起韩老师生前的点点滴滴,那些在课堂上的谆谆教诲、那些在课后与我促膝长谈的夜晚、那些他为学生默默付出的瞬间……这一切,如同电影般在脑海中闪过,让我忍不住热泪盈眶。
韩老师虽然已经离世,但他的精神却从未离开。如今,我已退休多年,韩老师的精神依然是我人生的灯塔。他用一生诠释了教育的真谛: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心灵的火焰;不是追求功名,而是坚守初心,默默奉献。他让我明白,教育的本质是爱与责任,是用生命影响生命。
师母的拒绝,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韩老师的为人。他一生清贫,却从不为物质所累;他一生奉献,却从不求回报。他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人生的道路,也照亮了无数学生的心灵。如今,我的退休生活简单而宁静。那些曾经在讲台上挥洒汗水的日子,成了我最珍贵的回忆。我时常翻开旧教案,回味韩老师的谆谆教诲,心中涌起温暖与力量。教育于我,早已不仅是职业,更是一种融入骨髓的情怀。我常去学校走走,和年轻教师分享经验,讲述韩老师的故事,希望他们能从中汲取力量。教育的传承,从来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延续。韩老师用毕生心血为我们点亮了“心灯”,而我,也希望在余生去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此文写于2018年,谨以此文纪念恩师韩准甫先生,愿他的精神永世长存。)
心灯(散文)
《心灯(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PREV ARTICLE写作三法门(散文)
NEXT ARTICLE青州胡林谷游记(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