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范文还是散文诗歌百科知识,总有一篇文章是您需要的!
当前位置: 好文学 文学市场 心情散文内容页

一个468岁的村庄(散文)

2025-03-14 09:13:53 原创 心情散文 手机版
我村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爷爷,在他将近九十岁的那一年,有一天上午突然来到我家。我急忙把老爷爷迎进屋里,给他倒上好茶。我不知道老爷爷找我什么事,就用带着疑问的眼神看着老爷爷。这位老爷爷年轻时候是一位非常有威信的人,在村里担任干部几十年,被村里人尊敬地称为“老队长”。只见老爷爷从怀里掏出一个黄色绸缎的包裹,打开包裹,里面又用里三层外三层的纸包着两本看上去已经有些发黄的旧书。老爷爷双手拿着书,非常郑重地交到我手里。我拿着两本书一看,一本是王氏族谱,一本是王氏家谱。我急忙说:“老爷爷,咱们村里还有几位我该叫爷爷的,应该由他们保存比较合适。”老爷爷用他那饱经风霜却十分坚定的眼神看着我说:“我觉得你保管最合适。”这是2006年春天的事情,当时我感觉虽然现在人们已经不太重视家族文化和家谱,但这也是一个不小的责任。原本我还想推辞,老爷爷对我说:“我让你保管你就保管,我相信你。”就这样,我们村的族谱和家谱就被我保管起来。

  几年前,我感觉这样保存着书会越来越旧,不如把它们整理成电子书,就可以永久保存了。于是我有一段时间天天上班一有空余时间,就整理它们,并搜集了一些资料,配上了照片,增添了简介,下载了图腾,最后整理出来了我们现在的《王氏家谱》。整理好以后,我又打印了几本,赠送给了我们村几位比较有威望的人。

  从我们的家谱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是琅琊洪洞人(现在的山西洪洞),于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迁到河南归德府(既现在的河南商丘)的一个村子里。后来经过繁衍,又分为三个村子。三个村子又继续分支,其中有一支于1567年迁到河南商丘虞城县东部十五里的一个地方,就是我的故乡一个小村庄的开始。最初的时候,我们那一门叫作王平楼村,目前我们村的这一分支属于王平楼的一部分。迁到虞城县东部十五里的地方之后,我们的村庄叫作王观月楼。后来随着社会朝代更替,地名改为王楼村。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我们王楼村属于王老家大队,王楼村只是一个生产队。后来随着人口增加,到了1975年的时候,成立了王楼大队,曾经管理着范庄、李新集、李花园、王楼四个生产队,当年的大队部设在王楼村。随着局势的变化,在2000年前后,王楼大队被改为李新集大队,如今的王楼村虽然人口在不断增加,但在行政区划上只是一个自然村。

  王楼村虽然只是一个自然村,但历史悠久,民风淳厚,回顾起来,虽然没有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但从老年人口口相传的历史中,也有我们本村人自豪和骄傲的过去。

  我从过去几位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口中,听他们讲有以下几种传说故事。

  王楼村曾经卧着一条金龙。据说,有一条龙在天庭犯了天条,本应受到严厉惩罚,但由于这条龙品行正直坚守正义,因此很多神仙都向玉皇大帝求情,希望从轻发落。玉皇大帝就把这条龙贬谪人间托生成人,降生到王楼一户人家。这条龙降生以后,对自己的过去的记忆全部忘记一无所知。他一辈子勤劳肯干,行善积德,从不坑害人。到了晚年,他就去王楼北地的坟地去给人家守墓。当他的阳寿快要结束的时候,有一天他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叫到跟前,嘱咐他们说:“我死之后,不要棺材,也不要给我穿衣服,只需要一张席子把我卷起来,然后给我放进咱们村后的水塘里就行。”老人在去世前再三叮嘱三个儿子一定要按照他安排的去做,否则就是不孝。那天夜里这位老人就去世了。三个儿子和儿媳妇都大哭起来,并且给老人置办丧事。老人安排的三个条件一是不要做棺材,二是不穿任何衣服,三是给他把尸体用席子卷起来放进村后池塘里。在执行第二条的时候,三个儿媳妇坚决不同意,说咱们弟兄三个,不能让老人啥都不穿离开咱们,咱家就是再穷,也要让老人体体面面地穿着衣裳离开咱家。三个儿子本来想按照老人遗嘱执行,但想想老人赤身露体的也不好看,就同意了三个儿媳妇的意见。于是他们给老人穿上了绫罗绸缎的衣服,然后用席子把老人卷起来,放进了村后的池塘。放进池塘之后,只听空中一声霹雳,顿时村后池塘里腾起一阵巨浪,巨浪里可以看见一条巨大的金色的龙几次要腾飞而起,却升不上高空。最终这个池塘的水浪渐渐平息,也不见了那条金龙。从此那条金龙就头朝东方尾巴在西方卧在了那个池塘里。原来上天曾经给这个老人过启示,如果他的三个儿子儿媳妇遵照老人的遗嘱全部执行了,这条龙修行已满,就可以化为金龙腾空而去,回到天庭。由于他在没有变回金龙前身上有绫罗绸缎的束缚,使得这条龙无法腾飞,因此这条龙无奈只得认命就潜伏在村后的池塘里。玉皇大帝听说这件事以后,为了奖励这条龙,就开金口讲玉言,传下一道圣旨,让这位老人家的子子孙孙都会升官发财,管理官员登记名册的就问玉皇大帝给多少官合适,玉皇大帝就说:“给一斗芝麻的官。”古时候一斗芝麻,起码也要成千上万。后来王楼村为什么不出大官了,很多老年人就说,由于南蛮子知道了王楼村后有一条金龙,就千方百计想要把这条金龙偷走,或者把这里的风水破坏了,于是在战乱期间就派一群杂牌军来到王楼村,以保护王楼村安全为名,在村后池塘东边挖了一个大坑,在池塘西边挖了一个大坑,破坏了这条龙的水源和龙脉,从此王楼村虽然也出现了一些人才,但再也没有出现过大官。至今我村几位健在的老爷爷和老奶奶有时候还会说:“咱王楼原来有一斗芝麻的官嘞!可惜都叫南蛮子给把风水破了!”

  王楼村还有一个神奇之处就是方圆百里打响场。老人们说,在王楼村的后边,也就是村子的北方有一块几十亩的土地,当年的先辈们就在这块地里打场。所谓的打场,在我们老家,20世纪农村人都知道,就说找一块比较平坦的土地,碾压得结结实实,打扫得干干净净,在上面用石磙、碾子,收割了小麦、大麦、大豆、芝麻、谷子、高粱之类的农作物之后,首先在场里晾晒,晒干之后,使用大牲口如马和骡子之类拉上石磙和碾子,在场里碾压、脱粒之后,还要扬场,最后把庄稼颗粒装起来,才能放进仓库或者房屋里储存起来。王楼村的这片场地,只要是打庄稼,就会越打越多。有时候看起来一堆粮食并不大,但是一口袋一口袋总是装不完。据说当年的老辈人一般装粮食的时候,都不让小孩子帮忙,小孩子爱说不吉利的话,他们总是要问:“咋还没有装完哪?”只这一句话,粮食就会不再增多,一会就装完了。据说粮食老装不完的原因是这块地里有一条生财的蟒蛇,始终在这里守护着王楼村人的家园。更为神奇的是,每年王楼村人在这块地里打场的时候,鞭子一响,声音可以传到方圆百里之外。据说百里之外的人听到以后,就会惊奇而且羡慕地竖起大拇指说:“这响声,是王楼村又在打场了!”

  王楼村人自豪的地方还有一个,就是在王楼村不仅东边有关帝庙,也叫财神庙,村子东南有观音菩萨庙,在村子西北角还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王观月楼。据说,王观月楼共有三层,第一层是祭拜古代先贤圣人,里面有庄严的孔子画像,还有很多古玩宝器,顶上金碧辉煌,四周悬挂着名人字画,人们一进去就会肃然起敬,杂念全无。第二层存放了很多卷古代书画,是王楼老辈人非常敬仰的地方。第三层雕梁画栋,曲径栏杆,从四周栏杆之内可以俯瞰四周村落和无边的田野,不仅可以登高望远,而且在明月朗照的夜里,可以赏玩明月。王观月楼虽然是王楼村人的骄傲,但在文革时期,却被一声令下,全部放火烧成一片瓦砾。我小的时候,也就是20世纪70年代,王观月楼的遗址只剩下一堆破败的高岗子,里面破砖烂瓦,而且杂草丛生,后来稍微好些的整砖整瓦都被村里人捡去,只剩下一个荒凉的高土岗子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土地实行承包,这片土地又被推土机推平,目前我们这一代人的后人只知道有那个地方,连王观月楼的影子也寻不见了。建设王观月楼,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但是毁掉它,只需要一个残酷野蛮的命令,就会毁于一旦。我们王楼村的观音庙、关帝庙同样不能幸免,也是“文革”期间一声令下,一夜之间变为瓦砾堆积的土岗子了。每当想起那个荒诞野蛮的时代,我就渐渐理解,为什么我们向文明进程迈进的过程总是跌宕起伏,曲折坎坷,有时候是前进有时候是倒退了。现在村里的领头人通过集资在原址重新建起了关帝庙和菩萨庙,但那规模那做工,比起来古人满怀圣洁之心全心全意建起来的庙宇,有天壤之别。

  从1567年至今,王楼村已经有了468年的历史。几百年来,王楼村随着朝代更替和时代变迁,沉沉浮浮,依然充满活力。自从打工潮兴起,村里的人也想尽各种办法发家致富,有的开办加工厂,有的替厂家销售货物,有的四海为家到处闯荡创业,很少有人继续坚守农村,在农村种庄稼的只剩下一些妇女和老弱病残了。每年回到故乡,见到的都是各种小轿车和高楼。虽然也可以见到一些老家人,但很多人我已经不认识了。虽然同在王楼村居住,我们都成了熟悉的陌生人。新时代的老家人,人与人之间,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

  回顾王楼村的土地面积,说起来也令人心中意难平。王楼村的土地就像晚清政府的版图一样,刚开始面积应该有七百多亩地。随着不断变化也有各种原因,东边被李新集村划去了一块,接着又被原来的大队部占去了一块,西边被李花园划去了一块,北边被王老家村划走了一块,北边还被原来的五七联中划去了一块,东北部还被现在的小学校占走了一块,只有南边挨着陇海铁路,没有被减少。如今的王楼村的土地估计只剩下五百亩左右了。中国还是那个中国,只是版图比晚清缩小了很多;王楼村还是这个王楼村,只是土地面积比原来缺少了很多。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回到故乡,村里的德高望重的老人还要带领全村回家过年的男人,一起去祭拜一下村子西头的祖宗衣冠冢。在祖宗衣冠冢前,全村的男人敬献上祭品,点上香,大家跪下来,在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带领下,行三叩九拜的大礼。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一切又变化了很多,社会风气也变化了,已经没有人再组织祭拜了。有的人由于生存压力大,已经没有精力和心思寄托传统文化了;有的人只是为了赚钱,哪里有人操心这类事情;有的人纵然是有心,很多人目前都在外地,也难以组织起来。

  令人不舍的是,现在回到老家,很多曾经非常熟悉的老年人都已经不在了。他们就像曾经参天的大树,都倒下去了。

  但是我依然相信未来。未来的人们,一定会超越我们。无论发生什么变化,未来的王楼村,一定会越来越现代化。

  我祝福未来的王楼村人们更有感情,相处更加和谐,充满希望与活力,拥抱生活与幸福。

  为什么我刻骨铭心地热爱和思念王楼村,因为那里有我的祖先,有我的亲人,是我永远魂牵梦萦的故乡。

  

  

《一个468岁的村庄(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