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间十名进士,人才兴业家族旺(散文) ——中国有一个家族三百年间出了十名进士 一跃成为四大家族之首
在山东省栖霞县有一个令人尊敬的姓氏,从明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止,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这个家族就向国家输送了10名进士,18名举人,各种贡生72名,监生4名(以上功名均为达正式做官资格)。县级以上官吏147人,其中县官118名,州官22人,京官7人,最高为从一品。在三百年间全族共考取功名者770人。这就是牟氏家族!
这十名进士是:
十世有三人:
牟国须——清顺治11(1654)年中举,于1664年甲辰清康熙3年中3甲120名进士。任河南渑池县知县。他的同年也是“莫逆交”的浙江石门人——劳之辩和牟国须同年中3甲49名进士。康熙壬子(1672)年应县令胡璘之邀,为堂弟牟国玠主撰的第二部《栖霞县志》作序,后授文林郎。牟国须是牟氏家族走出的第一名进士,具有旗帜的意义。
牟国玠(1630——1696)——康熙丙午(1666)年以近不惑之年领乡荐中举。十五年后的1682年清康熙壬戌21年中3甲109名进士。曾任长山县教谕八年,后受县令胡璘之命,续修《栖霞县志》。晚年著有《体恕斋家训》《风伯公遗命》。
牟国珑(1645——1713)——于1691年康熙30年中3甲9名进士,出任直隶南宫县知县,是有名的清官好官。他37岁中举,47岁中进士,52岁出任南宫县令。他在任时为官刚直不阿,断案秉公执法,为南宫县做了不少的好事,深受南宫人怀念,1713年他卒于家时,南宫百姓千里迢迢自发来栖霞吊唁者数百人。他的同年好友河南冉觐祖和牟国珑同科中3甲13名进士。
十一世两人:
牟恒(1658——1726)——1694年清康熙33年2甲76名进士,是牟国玠的二弟,牟国珑的二哥牟国璞之子。牟恒自幼聪颖,善撰文章,15岁补博士弟子员,33岁中举,37岁中进士。牟恒初任内阁中书、历户、礼二部郎中,监督宝泉局铸制铜钱。廉洁清正,官至监察御史,钦命巡视南城,多次“代天巡狩”,乡饮正宾。他的事迹也是最多的。
牟悫(1664——1726)——1713年清康熙52年的进士,他36岁中举,49岁中进士,初任江苏武进县,后移宰睢宁,治行举江南第一,为人刚直不阿,廉洁奉公,有江南第一清官的美誉。
十二世二人:
牟曰笏(1689——1741)——于雍正元年(1723年)中举,次年的1724年清雍正2年中进士。任河南光山县知县,一生政绩卓著。
牟曰管(1693——1758)与兄牟曰笏于雍正元年(1723)年同科中举,虽屡举进士而不第,但也被称作进士。
牟曰篈(1713——1775)牟曰笏和牟曰管的小弟弟,自幼家境贫寒,但攻读不辍,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中举,于第二年的1748年清乾隆13年中的进士。初任陕西泾阳知县,左迁济南府、德州府出任前述之职,著有《荆湖文稿》,后出任山东济南府教授、德州府学正。
这哥仨还演绎了不同寻常一门三进士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被世人称作“一门三进士”的牟曰笏、牟曰管、牟曰篈三兄弟,是十一世牟恬的儿子。牟恬是进士牟国玠的五弟牟国球的长子。
由于出身书香门第之家,深知读书的重要。
再看看大伯和八叔都已考中进士,大伯哥牟慎是高密县训导,二伯哥牟恒也考中了进士,三伯哥牟恂、牟忱、牟协,四伯哥牟惟,虽没有做官,但学位也比自己高,自己的亲弟弟牟铲,考中岁贡,将出任恩县训导,六叔弟牟恫考中举人是候选知县。牟心仰是廪生。八叔弟牟恢、牟悌也在发奋读书。只有七叔家的牟性与自己同是增生,自己本身没有希望了,可是能不为下一代着急吗?于是便请人看了风水,把原来的门楼改成现在这个样子。
谁知他的命短,没等三个儿子全部成才,便一命归天了,他的夫人史老太太也出身于书香门第,深知读书之重要,丈夫去逝后,自己挑起家庭的重担,在小叔子牟铲的帮助下,上敬婆母,下抚众子。后来,三个儿子全部成家,她又领着三个儿媳妇,剜菜磨渣,供三个儿子读书。
一日,婆媳四人正在家中推磨,忽听学差来报喜,说大儿子牟曰笏考中进士,被授予河南光山县知县。老太太听罢,红光满面地向老天叩了四个头,又跑到卧病的丈夫床前告诉老头子:“大儿子考中了。”接着,又来到厨房对大儿媳妇说:“你受的苦不少了,今日总算熬出头了,你的荣华宝贵来了,你歇着去吧!”
就这样,史老太太又领着二儿媳妇、三儿媳妇继续磨渣。
又磨了数年,京里又来了学差报喜,老三牟曰篈又考中了进士。授予陕西泾阳县知县。把个老太太欢喜的嘴都合不上了,拜了天地拜祖宗,又来到老三媳妇跟前说:“你受的苦不少了,今日总算熬出头了,你的荣华宝贵来了,你歇着去吧!”老太太领养二儿媳妇继续磨渣。
大哥和小弟弟都中了进士,老二牟曰管虽然不是进士,也是举人了,而且每次赶考,只差分毫,他的才学不比哥哥和弟弟差,可能是命运弄人吧!过去贫穷的时候,他们兄弟三人走到那儿,都没有人看见,而现在,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人尊称“老爷”,也有不少的达官贵人前来拜访,特别那些当地的土财主,更是变了一副嘴脸,一个劲地巴结牟家,又给盖房子,又赠送土地。牟曰管最后虽没考上进士,但让朝廷大挑,被挑了个“二等”,派去邹平县出任教谕,以假进士,真举人走上了仕途,这个家庭从此改变了命运。
十四世两人:
牟昌裕(1747——1808)——栖霞著名孝廉举人牟暄之子。牟暄于1780年清乾隆55年中的进士。时年已经44岁。清朝著名的监察御史,九省军门总漕部堂。和祖父辈的监察御史牟恒齐名。一生业绩突出。
牟贞相(1755——1792)——于1778年清乾隆53年戊戌科中的进士。牟贞相聪明过人,二十岁中举,二十四岁中进士,授肥乡县知县虽仅得年三十八岁,但为官清廉,诚信莫加,一切狱讼皆细心办理,人命大案皆亲验之,口碑甚佳。
十五世一人:
牟雯——于1817年嘉庆丁丑年中的进士。任陕西三水县知县,后升邠州、直隶州知州。一生仕途平静。曾曰:“安静之吏,悃幅无华,法久弊生,去其弊补其偏可也。动辄更张,百病丛生矣。死者不能复生,刑狱尤不可率意。”治三水县时,据实情为死刑军犯数人平反,被誉为“牟青天”。他的事迹载入《邑乘.人物志.宦迹》倍受族人世代敬仰。
同期还考取了十八名举人:
八世一人:
牟道行(1568——1618)——牟时俊之六子。二十四岁清万历辛卯十九年中举人,后屡试礼部不第,四十七岁(万历四十二年),经谒选出任河南宜阳县知县,晋阶奉政大夫,直隶真定府同知(副知府)。在宜阳任期五年政绩显赫,离任后,被宜阳人祀供于七贤祠。
自明朝万历四十二年至清康熙三十九年,历时近四百年,宜阳人思慕不忘,崇祀宜阳名宦,政绩由此可岁一斑。居乡时,创修栖霞县第一部县志,典雅可观。牟道行也是牟氏家族自掌握文化以来的第一代学子即考中举人。
九世一人:
牟钶(1608——1680)——清顺治五年戊子(1648年)武举,官拜正四品武官,历任天成(大同府)、宝山(今上海)两任守备,皇清诰封明威将军。长子牟国须是牟氏家族的第一名进士。
十一世一人:
牟恫:康熙庚午(1690)年经魁,考中头名举人。堂兄弟牟恒这一年和他一起参加庚午省试,一起考中举人。考授内阁中书,改归班候选知县。四年后牟恒又考中进士。
十二世四人:
牟曰范:雍正丙午(1726)年举人
牟曰笣(1665——1748)——康熙三十五年举人。曾出任掖县、邹平且教谕。因政绩突出,升辽宁省安东卫教授,敕授文林郎。一生为人诚实、谨慎,对亲友喜济缓急,凡有所求,悉为应允。
牟曰管(1693——1758)——家虽贫寒,亦喜攻读,于雍正元年(1723年)与哥哥牟曰笏同科中举,后屡举进士而不第,乾隆时被大挑二等,一生怀才不遇,只出任邹平县教谕而终其一身。
牟名世:雍正元年(1723年)恩科经魁(头名举人),授直隶省灵寿县知县,因资项不充足未就职。后授东昌府聊城县教谕,敕封修职郎。著有《吾庐集》《侨燕集》《毡余集》,诗入《山左诗续抄》由于教子有方,子孙多有功名,如儿子牟峨诗人,孙子牟应震举人,牟应龙诗人等,皆名噪乡里。
十三世三人:
牟暄(1723——1781)栖霞著名孝廉,18岁补博士弟子,乾隆庚辰(1760年)中举,后两试礼部不第。未出仕,终生以教诲诸子侄读书为已业,把自己博学的学问献给了家族的教育事业。生活贫困却也平安。子牟昌裕进士。清朝著名的监察御史。
牟绥(1728——1791)——进士牟国珑的玄孙原牟氏庄园的主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中的举人,任山东莱芜县教谕。六年中,励节操,守贫困,所得只一个“好”字。
一生以孝敬、德行、文章卓然异闻。学使胡公,莅临泰安府,诸生有误解经书者,学使提议:“让牟绥指正。”绥即挺身立于学使案下,手持卷,口摘其误,每一节毕,学使必高声称是。因教人善以法度为师,凡违其意旨者试必有失,凡从愿旨者必有得。故一时登门求教者,为举于乡者,第于礼部者,不暇顾及,识与不识,皆异口称赞。受他的影响,侄子牟贞相考中进士,牟庭成为名士,儿子牟愿相因文学作品写得好,被誉为山东文学家。
牟岱:雍正壬子(1732)年的举人。初任四川江津县知县,后任山东鱼台教谕。
十四世二人:
牟秋馥:栖霞著名举人。他是嘉庆戊午(1798年)的举人,未出仕。著有《苍实文稿》。
牟应震(1744——1825)是举人牟名世的孙子。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年的举人,初任禹城训导二十余年,后升任青州府教授。五年后弃官归里,闭门著书,寒暑无间,耄而好学。所著之书,付梓与未付梓者计十余部。是栖霞县的著名学者。
关于牟应震考举人还有一段佳话呢!牟应震生于乾隆九年,正当幼儿时,不知是什么原因他昏死过一次,家人以为他死了就用谷草裹住尸体准备丢到乱葬岗上,谷草把他的一只眼睛刺伤,他一痛又活了过来。
长大后念书,天资聪颖,可就是屡试不第中不了举人。乾隆四十八他四十岁,又到济南参加乡试,他的文章受到主考官的赞美。
主考官传他面试,见他一只眼睛里长了一个“玻璃花”,便以貌取人有些瞧不起他,随用鄙夷的语气说:“原来是个独眼龙啊!”想不点他的举人,随口高唱:“独眼怎登龙凤榜!”
牟应震听到此话,不卑不亢地回敬主考官道:“大人,半半月亮照满天!”
主考官不由的心中一震,回答的何其好啊!一只眼睛又有何妨,况且他的一双眼睛又都能看见,便点了他的举人。
十五世四人:
牟英奎:是进士牟国玠的后人。是道光己亥(1839年)的头名武举人。有关他的故事最多,因救未婚妻王氏于水火,曾率山东武林好友大闹丰粟河——抢亲,名震登州府。后来有人将这段故事编写了一出京戏《大闹丰粟河》在烟台和栖霞等地演出,很受观众欢迎,因此牟英奎名声大噪。长子牟镇镛,行为不端,他大义灭亲,亲手将儿子打死。
牟所(1792——1851)——清代著名的书法家。字无逸,号一樵,是进士牟贞相的独子,道光乙酉(1825)年拔贡,于1837年清道光丁酉年中举。先后出任工部铅子库与都水司主事,补南河同知。牟所的书法不但被称为山东书法第一,还与何绍基、林凤官、毕道远共被称为清代四小名家。他的书法初宗颜鲁,晚参晋魏,纵横离奇,自成一家,遐迩闻名,多方争购,片纸只字贵如珠宝。
牟房——是天下名士牟庭的次子,是嘉庆戊寅(1818)年的文举人。牟房虽然考中的是文举人,但他却是文武双全。初任长清、高密、恩县训导。后被保举升任浙江省会稽、安吉知县。这些县原是“野”县,土匪多,土豪劣绅多,没有人敢去做县令。
他上奏朝廷:“给我三千人马,让我操练一年,我去治治这几个野县。”皇帝准奏。
结果他一上任,便拿讼师、禁夜戏、焚小说、毁淫词,社会治安立时好转。安邑曾有溺女恶习,到任后,即出告示严禁,凡违者罪坐家长与左右邻,出首者则尝之,隐情不报者加罪。发布告后,其风顿息,生下的女婴全活。不久他把这些野县全部治理好了。
后来,太平军兴起,把清政府打得丢盔弃甲,牟房上书浙江巡抚,要求弃官从戎,结果病死在军中。
牟肇——是牟家相的儿子,嘉庆丙子(1816)年举人,拣选知县。
牟殿三——是嘉庆已卯(1819)年的武举
十六世:
牟温典——是牟氏十六世人牟墨林堂孙,道光庚子(1840)年“大挑一等”举人,历任浙江省松阳、磁溪、奉化等县知县,在他做官的时候,适逢洪秀全起兵,打下南京城,建立了太平天国。后提升他为海宁知州,加知府衔用。
《 三百年间十名进士,人才兴业家族旺(散文) ——中国有一个家族三百年间出了十名进士 一跃成为四大家族之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