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范文还是散文诗歌百科知识,总有一篇文章是您需要的!
当前位置: 好文学 文学市场 心情散文内容页

历史的空间(散文)

2025-03-18 10:33:08 原创 心情散文 手机版
我第一次到北京,在大屯落下脚后,第一时间就去了圆明园。

  我说不清来北京为何最想先去圆明园看看,如果非要一个理由,应该是从上学学历史时,关于晚清那段屈辱历史留下的记忆太过深痛,尤其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一把火烧毁圆明园,留下了深切的悲凉。强盗大摇大摆闯进你的家园,略夺完财物后笑哈哈的烧掉房子,然后从容地走了。你眼睁睁地看着,却无能为力。这种痛永远刻在骨髓,成为最深的烙印。带着烙印我才有强烈的欲望,想去圆明园一探究竟。

  时值冬日午后,阳光从西边高大的树林间斜射过来,如同镀上了一层烙金。圆明园的断壁残垣间,平添许多苍茫、辉煌,也似诉说着悠悠哀伤。相似的辉光无数次见证过圆明园的模样,曾经的积累多么漫长,可从辉煌到零落却是一瞬,最后留下的只是挥之不去的哀痛。

  历史是充满智慧的老人,也是一本略显沉重的书籍,述说着无尽的艰涩。翻开书籍,就像推动一副久未开动的门,腐朽的机轴发出吱吱呀呀声,幽深空间里扑面而来是一种衰朽的气息。圆明园,最终和衰朽的气息一同殉葬。我的脚步和许多探寻者的脚步一样,从四面八方走来,希望从陈腐气息中嗅出一些新鲜的味道,生出一些警醒、一些砥砺前行的原力。

  西洋楼巨大的残体,如同一个废弃的垃圾场。曾经的丽质金躯,轰然崩塌成为垃圾,封存在时间中永不腐化。零零落落的个体上,似乎还在散发着阵阵淡淡悠远的气味。在冬日的干冷中,我试图分辨出气味的蕴含,可无论如何努力,却总也找不出具体的味道。寒冷让我莫名怅然,隐隐听到一些叹息。西洋楼残躯的沉默中,困留着太多的语言,倒下的那一刻就在叹息,在流泪哭诉。它在叹息什么,想些什么,冬日的阳光可知道,幽深的历史可有答案?我原以为远去的历史已经消失,再也无法触摸那些疼痛,其实疼痛一刻也未曾走远。屈辱的火焰吞噬的只是建筑物的躯壳,它的灵魂和残存的哀怨永远凝固胶结在一起,一直在斑驳的时光中不停呜咽。那些被帝王用来享乐的华宇,叠加了多少民脂膏血,最终在私欲腐朽中轰塌。摧折的力量始终存在,只不过后来实在猛烈,超出界限,狠狠地扇了我们一个耳光,以整过民族作为陪葬。

  我尽量放慢脚步,目光在破碎的历史中缓慢转移。每个残体都可窥见一个完整的美丽,是那种精雕细刻、匠心独运的唯一。西洋楼前,圆形的水池已经干涸,黑污的池泥中,散落的残骸沾满污垢,可依然掩藏不住它们的美。水池间细高的衰草在风中摇动,似乎在为残骸哀婉、痛悼。曾经,它们何等辉煌、何等荣耀,看见过康乾盛世,歌舞升平;看见过宫墙巍巍,勾心斗角;也看见过慈禧西逃,怆惶狼狈间抛家国于不顾。如果历史的车轮,不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谁人又会痛然反思?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天下终是人民的天下,并不是王者的天下。可家天下的封建时代,统治者只在需要水时惺惺作态,何尝真正懂得爱戴人民呢?纵然明君治世,生民仍卑如尘埃,难免在苦难的泥沼中挣扎,遭遇昏聩残暴统治者,人民更是生不如死。历史勿须过多的口诛笔伐,盲目空叹已然无益,我们每个人需要的是回望过后的反思、清醒。

  西洋楼台基间仍然站立着高大的残柱。柱子是用巨大的汉白玉雕凿、基座由大理石垒砌,纹饰繁复精美。高低耸列间恰似无人怜惜的美人,落寞、凄苦与幽寂回荡在疏林蓑草间。纵然向时间深朔,再也无法重现它们当年的优美。我无法掩饰第一眼看到残柱的惊讶,许多难以明叙的情感在胸中涌动。石柱是极美的,却又是极其残破的,两种反差对立强烈的交错融合着出现在面前。石柱的美见证了过去的辉煌,它的残破揭示出历史的残酷与真实,此刻从它躯体上浮动的苍茫中依然可以感受到令人难以自持的震惊。过去的虽然过去,可留下的伤痕却永远也无法抹去。我不忍再细看残柱,将目光投向周边的树林,投向沉睡的枯草。年复一年的相伴中,不知这些树木、小草可否心生许多沉重?但愿历史让它们少些背负,多些快乐。

  西洋楼台基后面有一处迷宫式的娱乐场所:花戏楼,保存完好。当年,帝王于节日或闲暇时,在此笑看嫔妃如鼠般乱窜的样子而大乐。后来,内乱不断,列强入侵,锦绣河山如蛋糕般被瓜分,丧权辱国条约一个个签订,不知可否还会有心在此寻欢作乐。

  折过西洋楼向东,观水法的后面是海晏堂,只剩一个高大的夯土台基残迹,笼罩着蓬勃的衰草。小草不管历史多么残忍,一味的我行我素。风中的蓑草像在沉思,也似在叹息:河青海晏哪里去了?当年,乾隆皇帝为庆祝国家太平和文治武功,烧制两只河清海晏尊以示隆盛。到了八国联军入侵时,咸丰帝无退兵之策,焦头烂额间,有大臣为讨他欢心,悄然命太监抱一只河清海晏尊置于御案。咸丰帝早朝时见之大惊。大臣奏曰,此尊自降朝堂,乃先帝显灵,佑我大清,兵患必不足虑。咸丰大悦,遂命唱戏三日以示庆贺,全然将十万火急之军情抛于脑后!这个听来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却是血淋淋的历史真实。

  过了海晏堂,就是远瀛观和大水法。每一次在历史书的图片里看那高立台基上的精美残柱,总是百感交集。残柱被芳草簇拥,阳光在白色的外表镶嵌上一层金箔,庄严中蕴含无尽的凄美。悲怅的史实结合图片反复撞击我的心灵,渐渐产生一种渴望,想走近那些残柱,抚摸它光洁的表面,感受那些饱经折磨伤痛后的历史冰凉。它们失去尊严,褪去世人仰望的神圣,成为落魄的弃儿,遭受嘲弄与凌辱,我可否带去一丝安慰?如今,我终于站在残柱前,将时光压缩成可以感知的一个个节点,却感觉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历史的空间多么浩大深邃,有时却如婴儿般敏感、脆弱,经不起伤害,同时也会深深地流血,一千年,一万年不止。

  我在现实与历史的回望中陷入沉思。我的身边不断有游人往来,他们之中有中国人,也有不同肤色不同服装的外国人。不知他们此时的感想如何,是否愿意聆听残破建筑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并不美妙,带着血泪,带着苍凉,带着悠远不绝的痛与恨!他们听了故事之后是否也会产生伤痛?但我看到的面孔几乎没有悲伤,或许他们只是为了游玩,并不在意时间深处的深深伤痕。时光不可能倒流,沉重的记忆也不应该让所有人背负。可我却无法忘却,纵然沐浴在冬日平和的阳光中,心中始有绵绵不绝的冷意,我的良知告诉我,残壁断垣间的故事不该被遗忘。

  风带着冬日的萧瑟冷寒吹过,白杨树消瘦的躯体在轻轻地摇动,向着沉默的荒园—万圆之园作着最真切的致敬。我远远凝视着眼前的残柱,不愿再走近,害怕扰动它们。我也不再想去抚摸残柱,害怕它们受到伤害。我愿变成凝固的雕塑,永远站立,和残柱一起经受岁月的风雨。

  2025.3.17日.夏庄

  

《历史的空间(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