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梦幻,走回到童年…”这首耳熟能详倍伴着我们成长的儿歌,给予在贫穷年代成长的我们无限的向往和美好寓意。歌还是那首歌,可人已非昨日。无论何时何地这首始终在我的脑海里萦绕,盘踞。
“三月三”,是指农历“三月初三”,称作“上巳节”,时值阳历四月初,春意正浓,桃花盛开,草长莺飞,又称作“桃花节”“女儿节”。相传三月三是黄帝诞辰。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是我国传统节日。此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伴随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在岁月流转,在民宿文化不断融合,发展中,上巳节的很多民俗文化和传统已融入民族文化中。“三月三”逐渐成为各个民族文化的节日。
童年的记忆中。那个时候,大人们为生计和糊口整天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无暇顾及小孩子的兴趣与喜乐。也没有人在乎我们的情绪与心理需求,风里来雨里去的我们,一边唱着“风筝飞满天”这富有画面感的儿歌,一边在有限的书本中畅想着那飞满风筝的天空是多么新奇与迷人,风筝,除却书本中的描写,我们只见过别人放风筝,自己没买过风筝,也没有放过风筝,曾认为放风筝是城里娃娃的事。曾经看着飞上天神气而美丽的风筝,曾好奇的想,那一个细细的线丝竟然有如此法力能让各式各样,五彩斑斓的风筝飞的那么高。曾幻想,如果我有了风筝,我会叫上全村的小伙伴枉我的童年就是生动而具体的画面。
童年的我,在每年的阳春三月,常幻想,城里孩子的童年,就是在绿草如茵,在鲜花盛开的公园里欢快的放风筝,一边奔跑,手里在拉扯着手里的风筝线。脸上扬溢着幸福的笑容。那种欢快,幸福的场景,是我们这些乡下孩子望尘莫及的,有着无法想象的美妙与无法企及的遥远感。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跟着老师念完了春天的第一首诗。放学归来,吃罢饭,提上篮子,拿上小刀,在母亲的吆喝声中来到和小伙伴们约好的河堤边,苜蓿地,沟渠边,玩纸牌,抓石子,斗鸡,跳方块,打沙包,跳皮筋,直到夜幕降临前,才着急忙慌,随便扯些各种不知名不管猪吃不吃的杂草塞进篮子。灰头土脸,在母亲的一声声催促叫喊声中匆忙往家赶。
如此,一负一日,乐此不疲,不长记性。那个时候家里没有吃闲饭的,稍大点的孩子就要承担家务,甚至去挣工分。小点的去打猪草。一群年龄相仿的小屁孩,胳膊挎个或手里提个篮子,手里拿个小刀,大点的孩子可神气了,大有领着千军万马之势,呼风唤雨。从坡上到平川,从树上到河里,一群他的“兵”下河摸鱼,爬树掏鸟,无所不能其极小孩子长了本事,大孩子体检了首领之乐,各得其所。快乐无边。但就是和歌里的风筝无缘。
三月三乡间的青草气息,微风掠过田野夹带着淡淡的花香,正值青春的我们共赴生活的美好愿望,以及轻拂的暖风,都让我们的回忆里充满了甜蜜而美妙的情致。
阳春三月温润舒适的天气,让人神清气爽,充满生机与向往。大人们在田地里忙碌,那时候没有先进的农耕设备也没有除草剂。庄稼都是农人们头顶烈日,脚采泥泞一锄头,一铁锹干出来的,阳春三月,春回大地,田地里麦子一尺多高了。一两场雨后麦地里草和麦子比赛似的往上蹿。大人们拿着锄头,端个小板凳,和隔壁地里的叔叔伯伯们,边干活,拉着家常。锄头挖草时,顺带出来的荠菜,拣拾起来放进篮子里,给我们做荠荠菜面,包荠荠菜饺子,那时候地里上的都是土粪,麦地里的荠荠菜特别多,一块地要锄几天草,小孩夺过大人手里的锄头在学着大人样子锄起了地,把麦苗挖起几株,把地里挖的大坑小窖,在大人们的呵斥声中不情愿地接过锄头,看着天空飞起的风筝,好奇又羡慕的眼神随着风筝移动。
小时候,放学后,提上篮子,约三五玩伴,集结去村东头崖背上的麦地里挖荠荠菜的场景,历历在目。那时只物质条件底下,荠荠菜就成了阳春三月餐桌上的美食。母亲给我们做荠荠菜饺子,凉拌荠荠菜,而“荠荠菜煮鸡蛋”的说法,却很少有人享受这种人间美味。
对70后的我们,鸡蛋也是穷人的奢侈品!但是母亲用心做的荠荠菜饺子,凉拌荠荠菜便是人间第一美味!“尝尽人间美食处,仍是儿时荠荠汤。”如今,三月三时节,仍会忙里偷闲挖荠荠菜,采回来,拣,摘,洗,烫,拌等连贯的动作,至美食上桌,品的是习俗,嚼的是记忆。
三月有和煦的春风,有绵绵的春雨,有萌芽的小草,有早春开的迎春花,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一年之计在于春。愿我们在三月三这一天将播希望播种将梦想放飞!
三月,也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节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这一天有着丰富的民间习俗和庆祝方式。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如踏青,放风筝,扫墓等一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同时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如今每逢春风暖,常念三月三。还有画着小鸟的风筝和那小伙伴。”如今每年的三月三,我会走出家门,是去踏青,游玩,又似乎在寻找童年的记忆。节还是那个节,却再也找不到小时候的踪迹。每到三月三,我被无尽的思念裹挟,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母亲给我们包荠荠菜饺子,和带着我们在地里挖野菜的情景。
(原创首发)
又是一年三月三(散文)
《又是一年三月三(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PREV ARTICLE跟着文学回故乡(散文)
NEXT ARTICLE电脑(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