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5月8日,从沧州出发往济南赶路,在京沪高速上瞥见德州——好大一座城,这与我28年前到过的德州印象实在难以重合,于是下了高速,直奔德州而去,我把半个下午和一个晚上交给德州吧。
感谢黄河。30亿年的不息奔流,在如今的黄河左岸冲积而成一个德州。我想起德州的另一个名字——德水。
这要从“山有德”说起了。
清康熙年间,湖广督学王孙蔚在德山书院督学时,和友人饮酒论道,曾出了一个对联的上联——常德德山山有德,后来一个叫“刘凤苞”的人给出一个下联——长沙沙水水无沙,总算凑了一个工对。这“德水”是否是根据“山有德”而来,水亦有德,山水概念,完全可以注入人文。
又有一说。据说,尧帝南巡,以礼请教一个叫“善卷”的人,谈治天下之策,后来,舜帝欲禅让帝位被其断然拒绝,大禹治水时请教他治水之策,他隐居德山。“德水”是否是人们慕名而推演的一个词,认为“水有德”?我不敢贸然推测。
我还有一个想法,是否因为德州无山,并不影响他们的“抱德”之念,便有了“德水”的说法。一个“德”字,让我就“道德”说进行思考,它属于《道德经》的体系,不是玄妙的论述,而是从地理角度给与印证。中国古老的哲学,多是从山水而来,可以为证。
我也模仿对联的一句吧——德州德水水有德。“德州”和“德水”,我无法使用顶针的辞格,坚持不能以辞害意。
确切地说,还是和秦始皇有关。秦统一六国,为彰显“水德之瑞”(水能克火),于公元前211年将黄河之名改为“德水”,汉代在今德州置“安德县”,取“德水安澜”之意,隋代改为“德州”,从此,德州的大名就刻在这片黄河锻造的平原上。所以,今天的德州人,还称自己是“德水”人,超长的黄河都叫“德水”,为何德州人,独擅其名,我就不得而知了,或许,这份古老的情怀总是不舍,一坚持就是两千年……
很多文化情结一时难以解开,不要紧,这也是留给我们进入文化探究的孔隙。
越千年,往事皆成云烟,而德州人,记性好,还是从云烟中,抓住了文化的根。我真的佩服这份怀古之情。德州,也是一个能够给我们提供厚重文化气息的城市,不到德州,这些文化的蛛丝马迹都潜藏在记忆最深处了,德州好像是一个开启文化黄河的篇章,不是扉页,而是精彩一章。
二
很多地理名词,塑造了德州的无与伦比特色。
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于是德州有了“九达天衢”的美誉,古书这样概括——“地处九河津要,路通九省舟车”。在漫长的时光里,德州战乱频仍,可运河德州段依然发挥着储运功能。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河运”通畅,还是2022年以后,德州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的开启,北上的江南的运河水与天津本地水汇合,京杭大运河才算第一次实现全线水流贯通,如此说来,自此应该称为“天下天衢”了。它更有“神京门户”之美称,数条高速路经过德州,是交通“枢纽城市”。我在北京进修时就听说,北京城有了六环,继续外扩,德州一定在“八环”之内。首都经济圈的不断扩大,形成辐射效应,真的是令人期待。
一个时代的奇迹,我觉得,应该包括改变地理要素,“德水”之“德”,也不仅仅是“德水安澜”之意,其“德”还在于“融会贯通”的包容气度。盛事美颜,是地广水融,让我们直接目睹了真正的大繁华。
德州城区263平方公里,50多万人口,黄河滩涂给这个城市摆开了发展的战场。我所在的小城“荣成”城区18.4平方公里,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德州南北长175公里,道路畅达宽阔,最适合慢车观光,我入东风中路,转迎宾大街,行晶华大道,过天衢西路……这些道路,足够宽,双向4-6车道,车辆不是很多,可以让我时不时观光路边的风景。
目视“日月坛大厦”,不能不在路边停车。我来自胶东半岛的天尽头,天尽头是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真没想到,太阳远行至此,被德州人拦下了。德州被称为“中国太阳城”,“中国太阳谷”,是世界太阳能硅谷,是中国太阳能光伏研发和生产基地。其实,好多年前,我只是知道买太阳能热水器就选“皇明集团”的“皇明”牌,此后孵化衍生了“沐阳”、“力诺瑞特”、“亿家能”等。将热水器技术发挥到极致,有了光伏产业,形成了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
大厦成日月辉映的布局,也像两面巨大的太阳能采光装置,它突出的功能是“微排”,其设计灵感源自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能源替代,成为产业发展的动力。这个建筑体现了感恩日月、孕育自然的人文主义精神。其门窗、天窗和幕墙,采用了温屏节能玻璃和BIPV温屏光伏组件,传热系数降低为国家节能标准的一半。这个建筑,被喻为“阿波罗神殿”,弘扬了东方世界的智慧与光芒。在希腊神话中,“阿波罗神殿”属于宗教的,而在德州,属于现代科技的。德州人要创造世界级的光源,输出的是科技的力量。
相比德州的古迹——董子读书台,我一直未能寻见,曾经的“读书台”,对标的是今天的“太阳谷”,多么有意思!董子即汉大儒董仲舒,他是广川大董故庄村人,约在今天衡水东南,邻近今日德州。董仲舒曾在今天读书台旧址攻读经书,他的重要儒学贡献是提出了“天人感应”之说,没有想到,这个学说如今有了崭新的内涵,太阳能的利用,就是“天人感应”的具体体现。
三
几乎行遍德州,我才敢谈行在德州城的印象。
德州的街道,是宽幅的,就像一袭宽幅的青缎被风铺开,阳光其上,闪动着光点。行在其上,便有一种闲适态,彰显出德州的大度和雍容的样子,节奏无比轻缓,不必担心左右的车辆影响了开车,可以从容地慢车。
开始只是有一种不适感。从我走进的很多城市看,沿街是楼舍,店铺临街,那些五颜六色的门头招牌,弄得人眼花缭乱,相顾不暇,固然表达出商业的繁华和烟火气的充足,但显得千‘城’一律,慢慢地就失去了观赏的兴趣。德州的道路和城市商业布局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样子。道路中间是快车道,路边慢车道,再是绿化带,种植着观赏花树。再外层是宽敞的非机动车和人行道,道路和临街店面一律是宽大的绿植区。初夏,树木葱茏,完全遮蔽了临街店面,或者说,把店铺藏在了绿色深处,绿色在城市里是泛滥和洇漶的样子,无拘无束。这种布局,让我感到德州的含蓄与内敛。这令我想到“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语,好商品,就藏在绿色里,撩开绿纱,就会发现别有洞天。在德州,盛夏逛街,太阳伞、遮阳帽都没有什么销路,走出家门,就是绿荫如盖。回归自然,在德州表现得如此方便。到处都是流动的绿色舞台,偶尔可见从树隙中闪过逛街行人的影子,瞬时就不见了。
我习惯外出住宿在如家商旅酒店,可沿街并不见门头牌,但我并不发急抱怨,似乎找住处成了一个很次要的目标。等我高德导航,原来如家酒店就藏在眼前的绿荫中,真的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爽朗感。
想起曾经来到德州的感觉了,我是从河北衡水乘车到了德州汽车站,车站是两层的小楼,地面飞舞的垃圾让我对德州有了不良的印象。如今,车站位置未变,但已经改造得更具现代感,干净漂亮,尽显精致上档次的韵味。不是女大十八变的感觉,而是虽古老却焕发容姿,这些年,德州一直在我的记忆深闺里悄悄打扮,变得如花似玉了。心中喊一声“我又来了”,来看你的俏模样。
德州无山,却有石头。那些奇石也是“飞来石”,飞到了这座古城,德州人爱石头,不仅有奇石店,更有奇石风景,摆在街角或风景处,街头石景,景观小品,巧妙地将自然元素融入城市景观中,和谐多姿,城市的风貌一下子上了档次。涌出一个念头,下次来德州,一定要给城市的石头来一个写真集,我相信,那些奇石是为了和这座城市对话而出现的。
晚上住在如家酒店的21楼,站在窗前,俯瞰德州,我发现一个现象,好像这座城市还属于农耕时代的样子,可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又怎么是农耕部落的标志呢?我产生这样思考,是因为我看不见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停在家属区的院落,停在绿荫之下,原来市民遵守“市民公约”,车辆一律停在地下车库。这里的交警,少了一个任务——沿街贴罚单。我的车子也藏起来了,但藏不住我羡慕的眼光。
我到任何一座城市,首先考虑的是停车,导航目的地都要设置为停车场。在德州,如果有亲戚朋友,也一定会指挥车辆进入地下车库,一下子就给人入居的归宿感。
四
初夏,是德州给我发出的一封温柔的邀请函,让我带着信函来感受它的柔情。城中的道路默默地迎接着我的脚步,路边的奇石向我呢喃。德州的“运河古街”还在等着我,我仿佛听见了大运河水的絮语,生怕惊扰了我。德州到底像什么?我怎样把德州放进我的记忆窗户呢?德州,把曾经的历史放在故地守护着,绝不轻易打扰,给游客一种穿越的审美体验。而崭新的东西又被精心打造。德州就像一位雍容华贵的少妇,不乏精致的容颜,更有美丽大方的气质,路边的绿荫,就像少妇的裙幅,绿色装帧的仪态,那么养眼,那么多情。这次,德州给我的印象是干净,非常干净,干净得一尘不染,这干净,并非是刻意的,而是以城市的整体形象和肌理来表达展示的。如果我体力还行,我想弃车步行,感受和这位少妇漫步的浪漫和闲适。德州一定会接受我的这种要求,眼前的绿荫仿佛带着幽幽的笑,不张扬,就像少妇开心了,只能掩嘴而笑。没有历史的城市,是苍白的,但德州绝不只是守着历史而过日子,不断显出崭新的气象,为什么这样?我住进德州的如家酒店,跟服务台接待聊天,希望她用一句话概括德州。她不假思索道,德州是一座被太阳能改变的城市。面对自然的力量,德州人探究其秘密,敬畏着,虔诚着,他们也把这个时代的力量融入自然,创造着德州的美。
生活在都市里,人们多是厌倦尘世的喧嚣,但德州人不是直接拒绝和逃离,而是用能量和绿色抵消那些不适,城市本来就是喧嚣,赶不走的,但可以改变。我心目中的德州,有着轻盈的喧嚣,也有着村野的静谧。
给德州一个印象吧——德州,为世界送达太阳的能量,为自己留下绿色的荫蔽,创造了崭新的时代人文。
德州,德水,德州是“得水而生”的城市,她足够清新,特别明媚,太阳能被德州人揽在怀中,一下子就充满了现代气息。
匆匆之旅,我来不及发现德州更多的精彩,我必须捡拾起德州闪光的碎片,拼接一个印象德州。
2025年5月22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印象德州(散文)
《印象德州(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PREV ARTICLE李子坝打卡记(散文)
NEXT ARTICLE下午六点(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