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下车,老周向当地人打听五霸会盟碑在哪里的时候,我在一个微信群里发了位置,并附上一句:此刻,我站在五霸岗村头。
马上就有人回应:五霸岗,是春秋五霸会盟的地方吧?
另外一位马上接着说,五霸会盟地,轻舟老哥有文章可写了。
其实,我何尝不知道,五霸岗一定跟春秋五霸会盟有关。还听说过,这里是五霸会盟遗址,有五霸会盟碑。只是,以前路过此地,都行迹匆匆,没有专门去瞻仰过五霸会盟遗址。这一次,是专门来访。
不一会儿,老周领着一个当地人来到我们面前。六十岁左右,中等个,紫酱色脸膛,满脸皱纹,黑胡茬子,一看,就是个庄稼人。
他告诉我们,离这儿远着呢,得有七八里路。我们就让他坐上第一辆车,在前面带路。
果真,曲里拐弯,车跑了真有七八里路的样子,才到了目的地。东明县五霸冈村东南——牡丹区李朝花村西北的一片农田里。地势高亢而平坦,麦苗刚刚铺满地面,一派青翠。
一派青翠之上,有一片银白色简易钢化房。简易钢化房的最南端一座房屋,东西约有三间房的长度,南北只有一间房的宽度,朝东的山墙上有一大门。门楣上,有“五霸寺”五个金色大字。两边的对联是“齐桓图强成伯业,葵丘会盟贻世范”。中间的朱红色铁门,镶嵌一排排金色的大园钉,有点儿不伦不类。后面的简易钢化房的寺庙建筑和稀奇古怪的神像雕塑,也同样不伦不类。
据说,当年的五霸寺,寺宇房舍,巍峨壮观,规模宏大,占地30余亩,香烟袅袅不断。信男信女,来此祈福者,络绎不绝。曾闻名百里。如今,却如此衰惨没落,实在令人失落。
不伦不类的大门,被一把铜锁紧紧锁住,拒我们于大门之外。带路人告诉我们,里面有三块古碑,要是能进去,可以看看的。如今,门锁着,看不到了。老周问,能不能找到拿钥匙的?开一下门,我们好进去看一看。带路人摇了摇头。我们一行都很失望。
《东明县志》上记载,东明县文化馆,现藏有一块“五霸会盟碑”的断碑,是明朝万历年间的石刻。上面清清楚楚地刻着“其来盖有年矣。夫五霸岗,乃齐桓会盟处也。”李朝花村的村史记载,村里曾经发现已经风化的两块完整古碑,一块古残碑。其中两块完整古碑为:乾隆元年“三官碑记”石碑一块;康熙三十三年“三官碑记”石碑一块;“重修三官神祠”残碑一块。均记载了古葵丘——五伯会盟地就在此处。也不知,那位当地老汉所说的石碑,是不是那三块石碑?
专门到访,因为一把冷冷的大铜锁,吃了闭门羹。实在有些失望。
一行其他人,散开来,观看五霸寺后面的雕塑。我独自一人,站在五霸寺大门前,向四野瞭望。
五霸寺的东南西三面,都是麦田,麦田里,间有树木,麦苗青翠,树木苍黄,融合一起,是深秋农田的特有韵律。
望着望着,我的眼前,似乎耸起一座高高的会盟台,高高的台子之上,旌旗迎风招展,卫士威风凛凛。
高台,应该就是两千五百多年以前五霸会盟的高台。
台子中央,端然坐着五个人,依次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他们围坐一起,正为消弭战事谋取和平各抒己见。
那之前,五个国家,忙于你争我夺的战争,战事频仍,民不聊生,国库亏空。首先是齐桓公,虽然觉得自己的国力强盛一些,然而,连年战争下来,收效甚微,且劳民伤财。思虑再三,他就派使者到其他四国通融,谋取和平之策。其他四国国君,也正有此想法,大家心意相同,自然很快就达成一致。达成一致,就需要见个面,当面商谈,确定下来。几经斟酌,会盟之地,选在宋国葵丘。
宋国,在齐晋秦之间,三国国君到此,距离大致相同,只有楚国国君,路程稍微远一些,却也可以接受。葵丘,地处宋国国都附近。从国都到葵丘,人员来往,也很方便。
五位国君,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后,形成了统一意见。最后,齐桓公站起来,拿着一张丝帛——上面写着五国商定下来的合约——高声朗读起来:
“同盟之国,不得壅塞水源;不得阻碍粮食流通;不得改换嫡子;不得士世袭官职;不得随意杀死大夫;须尊贤育才。同盟之国,皆言归于好,和平相处……”
齐桓公浑厚而有磁性的声音,化作时代最强音,在会盟台上空缭绕,经久不绝。
齐桓公朗诵以后,会盟台上下,山呼雷震,所有人高呼万岁,有的人,还为得来不易的和平,流下眼泪。
然后,吴国君主,歃血为盟,以此为据。
历史记载,那之后,五国之间,确实有一段相对和平安定的时段,也因此,五国都休养生息,盘活经济,发展内力,各自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五霸会盟的合约,既牵涉到各自内政的改善,也牵涉到农业水利等经济方面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就在于国与国之间的弭战求和。春秋五霸会盟,之所以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就是因为,从古至今,反对战争,祈求和平,都是天下人共同的心愿,是天下大多数国家共同的追求。五霸会盟,就是消弭战争,谋求和平的典范。
也正因为此,五霸会盟的地址,才不会被人们遗忘。
我手里有一本清康熙年间的《东明县志》的影印本,在“卷之一”“形胜”的“附邑十二景”的第一景,就是“五霸盟坛”。记曰:“五霸岗在县东南三十里,其地南措宋壤,东接鲁邦,北望齐封,西连晋鄙。世称春秋会盟之处。良亦有据哉。今荒冈累累,啼鸟嘤嘤。伯业萧条,千年一瞬。观风兹土者,不无今昔之感。”这是非常重要的文字记载,证明五霸会盟确实曾经在这里发生。
五霸岗村村史上也记载着,这里曾经是古葵丘所在地,也就是当年五霸会盟之地。当年葵丘之地,早就被泥沙掩埋。古代,因该地为丘陵地,连绵起伏,地势较高,最高大广阔的土丘高约数丈,故命此地为“葵丘山”。这些历史资料都证明,此地就是当年五霸会盟之地。
大明朝有一个著名诗人,叫李梦阳,是明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有一天,他莅临东昏——即现在的东明县,又向东走了五里地,走到葵丘,目睹如桃源一般的乡村美景,不由诗兴大发,遂吟诗曰:
“身正直言落清闲,满腹经纶志毅然。
游走东昏东五里,依临葵丘望桃源。
小桥流水孩童嬉,玉龙柳绿鱼肥鲜。
三官镇乾两省客,钟鸣古寨促膝谈。
兄知我欲振羽翼,声影再举青云端。
朝花忠义豪爽气,行侠远播吾汗颜。”
里面明显提到葵丘的地址,在“东昏东五里”。东昏,就是如今的东明县的旧称。无疑,他眼里所见到的葵丘,“小桥流水孩童嬉,玉龙柳绿鱼肥鲜”,如桃花源一样充满纯真质朴的乡村气息。
康熙年间的《东明县志》的“卷之八下”“诗”的最前面,就是《五霸盟坛题咏》,一共有八个人写了同题诗,这八个人,都出生于东明县,明朝人,就占了六位。其中,就有曾任河南按察使的陈其猷。他的五绝诗曰:“霸图竞相长,姬辙既已东。抵掌歃血事,萧瑟起悲风。”他的诗里,明明白白地提到了当年的五霸会盟之事。这同样可以证明,那时,东明县境内,确实有葵丘。春秋时代,这里确实发生过五霸会盟的大事。
其实,我也知道,河南商丘市民权县林七乡西村,古时,也叫葵丘。那里的人们,一直以为他们所在的地方,才是历史上五霸会盟的所在地。沧海桑田,山河巨变,一切皆有可能。两个葵丘,都在黄河故道上。都被黄河泥沙掩埋。又都在当时的宋国境内,都离宋国国都不远。因此,两个葵丘,都可能是当年五霸会盟之地。当然,也许还有第三种可能,就是这两个地方之外的其它地方。
在我所能看到的文献记载里,明代人,就把这里当作五霸会盟之地,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我国武侠小说大家金庸先生,他的名著《笑傲江湖》里,曾提到,五霸岗就是当年五霸会盟之地。他有很厚重的历史学积累,这样写,一定有他认为毋庸置疑的历史依据。
无论如何,人们把这里当作五霸会盟之地,世世代代瞻仰和缅怀,除了对历史的怀念,也一定寄托着一种渴望——在这一方水土里生活的一代代老百姓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
如今,这一方土地,安详宁静,一派祥和,人民安居乐业,不正是得益于五霸会盟所建立的和平理念,所打下的和平基础吗?
脑子里正天马行空,有人来喊我,让我看两块石头。
我走过去一看,是两块龟形石雕。椭圆形的身体,前伸的龟头,龟背上,有一处长方形洼槽。一看就明白,它们是两块石碑的底座。石头质地,上面雕刻有粗犷简洁的花纹,都证明,其年代久远,应该是两块古碑的底座,应该叫赑屃座。
陪我们一起来的那位五霸岗村人也告诉我们,这是两块古碑的底座,古碑失传了。
他的话是不错的。
据史料记载,宋徽宗年间,曾经重新修缮五霸寺,并立了一块记录修缮过程的石碑,1970年,这块石碑还存在,后来,不知流落何处。后来,当地公安只找到这两块赑屃座。存放于五霸寺遗址庙内。我们所见到的龟形石碑座,应该就是当年的赑屃座。
赑屃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龙之九子之一,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祥兽。赑屃又名霸下、鳌、龟趺、填下、龙龟等。外形似龟,善驮重物。人们把它雕刻成石雕,多用以驮负碑础,俗称“神龟驼碑”。
也亏得有这两块赑屃座在,让我们在一片不伦不类的寺庙和神像雕塑里,寻觅到沧桑的历史感。
五霸寺的北面,就是农宅。东北两点钟方向,有一处大宅院,红瓦白墙,主房三层楼,配房两层,还有门楼卫生间等附属建筑,连缀一体,崭新,威严,气派,跟有些寒酸的五霸寺形成鲜明对比。
这处大宅院,是如今和平安定生活的最鲜明的实证,也是五霸会盟和平理念的最具象的实证。
再放眼望去,这里的一切,都渲染着一派祥和宁静,都沉浸在和平安定之中。
时光荏苒,两千六百多年以后,当年的五霸会盟之地,如今真的是和平安详之地。如今生活在这里的华夏后人,是安稳而幸福的。
这样一想,我们此行,就有了价值,就不必再失望。
瞻仰五霸会盟地(散文)
《瞻仰五霸会盟地(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PREV ARTICLE一场心灵的修行(散文)
NEXT ARTICLE母亲(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