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魔都,天气还是那样的湿冷。傍晚时分,一阵狂风骤起,刮起了窗外的那把双人伞,慢慢地飘向远处。灰色的天空下起了毛毛细雨,仿佛听见窗内那模糊又忧伤的声音,讲述着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2022年4月,我收到族叔杨仿仿的一篇文章《纪念我的姑妈》,感到十分的惊讶,著名作家叶永烈夫人杨蕙芬女士于2022年3月27日在上海去世。未及二载,这把双人伞下的伉俪相继离去,难免让人感到无比的悲痛和遗憾,这位张家堡历史以来第一位才女就这样永远离开了这片生她养她的故乡。
书香门第
杨蕙芬1940年出生于平阳江南镇张家堡的书香门第。曾祖父杨配篯,字希彭,号琴溪,清附贡生中书科中书衔,诰赠奉直大夫,江南垟士绅领袖,人称杨大善人;祖父杨纯约,清邑增生,汤溪县学文林郎;父亲杨悌,名慕侗,字子恺,结一阁主人,早年留学日本(与嘉兴沈钧儒、邑人郑汝璋等同学),回国后考中清举人,先后任民政部行走、宁波处州检察厅厅长、浙江高等检察厅首席检察官、临安上虞知事、萧山法院院长等。50岁时看透时局动乱,毅然卸官,杜门读书,研究历史和书法,是温州著名书法家、历史学家,为官清廉,生平着有《通鉴事纬》《味镫存稿》《结一阁日记》等作品;母亲伍鸣凤,平阳西门白石河街伍殿魁(清修武校尉、平阳江口讯千总)之女,毕业于平阳女子中学,兰心蕙性、贤良淑德。杨蕙芬上有三位哥哥,大哥杨士璋,字峨甫,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省立温州中学教员,大嫂系刘绍宽五女刘茀卿;二哥杨士璁,杭州化工学校毕业,昆阳学校教员;三哥杨士琯,中山大学电教中心教员,编辑,旅居美国。
破茧为蝶
杨蕙芬是家中独女,父亲杨悌晚年得女,视为掌上明珠,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才华灌输于她,三位哥哥都是经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对小妹也是宠爱有加。可惜世事难料,好景不长,1942年的秋天,一场三昼夜的熊熊大火烧毁了百年辉煌的大夫第;又恰逢时局动荡,她一直在慌乱中成长,解放初期,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家庭陷入了更大的灾难。父亲杨悌在解放后土改时因为地主成分被捕审问,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前伪平阳县长张韶舞,书生气十足地向他做了一个恭,因此招祸上身,在审判伪县长张韶舞的时候被要求陪审,致使70岁的他出现脑中风,并于1951年3月27日去世。那一年杨蕙芬仅仅11岁,少年丧父,打击之大,影响了她的一生,就好像失去了一把可以佑护着她茁壮成长的大伞。为了摆脱痛苦和纠结,杨蕙芬和母亲、士璁、士琯两位哥哥一起搬到了温州居住。杨蕙芬从小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熏陶,天资聪明,在母亲辛苦的努力下,她读完了初中和高中学业,而且还跟上学习苏俄之风,学习俄文,但是由于历史的缘故,她失去了大学深造的机会,在大哥杨士璋(温州中学教员)的帮助下,她进入温州第六中学任俄文教师。
携书为婚
婚姻讲究的是缘分,可以是一纸婚约,也可以是一见钟情,而杨蕙芬和叶永烈的婚姻是以书为婚。叶永烈1940年出生于温州五马街的书香门第,毕业于北大化学系,著名小说家、历史学家、报告文学作家,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父亲叶志超早年从军,少校副官,钱庄的老板、温州商业银行行长,解放后是温州工商联主任,瓯海医院院长。杨蕙芬父亲杨悌生前与叶志超是至交,多次送书法墨宝给叶家。
叶永烈小学的时候成绩优秀,喜欢写作文,1951年4月15日,他写了一篇短诗投放到家门口的浙南日报社的投稿箱里,4月18日收到一封署名叶永烈小朋友收的回信,信中告诉他文章在“浙南日报”副刊发表,自从文章发表后,他连升三级,从少先队员到了少先队大队宣传委员,后来又多次发表文章。1957年他考大学的时候想考北大中文系的,后来在姐姐建议下他考上北大化学系。1960年后相继发表了长篇科普文章《十万个为什么》和《小灵通漫游未来》。
1962年中秋节,叶永烈在杨蕙芬高中化学沈老师(沈老师的丈夫施老师是叶永烈的高中老师)一起携带着《十万个为什么》走进了杨家大门。沈老师正式介绍叶永烈的一些情况,非常肯定他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作家,由于双方父母素有来往,门当户对,当时就确定了恋爱关系。《十万个为什么》无疑成了他们的定情之物,陪伴他们从相识、相知到相爱,叶永烈喜欢她的秀外慧中,而杨蕙芬喜欢他的才华横溢,同年出生的他们在朋友的眼里就是一对郎才女貌的好情侣。
双人伞下
1963年叶永烈大学毕业了,分配在上海工作,他们决定结束一年的两地恋爱,于8月24日去温州民政局登记结婚,并且定于8月25日举办婚礼,由于是自然灾害期间,他们没有置办豪华的家具服装,只是把家里隔出一个小房间当做临时新房,买了一些生活必需用品,亲戚朋友们送来了鲜花茶具,杨蕙芬穿上哥哥们买来的结婚礼服,在新郎的牵引下走到了不远处的叶家,吃了汤圆,两家父母在附近的温州大酒店请了一桌客人(双方父母、兄弟姐妹和媒人夫妻),这就算是正式结婚了。
短暂15天的新婚蜜月,叶永烈就离开温州到上海一家研究所报到了,妻子感叹“执手相看泪眼,究竟无语凝噎”,丈夫想起了“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奈太匆忙”……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1963年岁末寒假,杨蕙芬千里迢迢到上海探亲,叶永烈为了迎接妻子的到来,租了一间房子,10多天的寒假让她体会了丈夫生活艰苦。为了解决两地分居的痛苦,杨蕙芬在母亲的支持下,决定放弃温州的工作,到上海另谋职业,做一个朝夕相处的好妻子。初到上海,她们冒着寒风漫步于街头,忽然看见一间雨伞店,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伞,她们没有选择鲜艳的折叠伞,而是选择一把红黑方格的双人伞,她们把这把伞寓意为“安全伞”“保护伞”,无论风吹雨打,她们都共同在双人伞幸福地生活中。
同甘共苦
俗话说有家就有快乐,夫妻陪伴就是幸福。1964年春节杨蕙芬到了上海,他们花了10元钱年租了徐汇文定路的一间很小的房子住了一段时间,12月他们物色了一间12平方的小房子,价格是530元人民币,夫妻俩的积蓄才400元,剩下的130元一年后还清,就这样他们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小房,虽然小但是充满了温馨。后来在一名派出所户籍警的帮助下解决了户口问题,杨蕙芬自告奋勇到一所学校代课,因为杨蕙芬的教学方法很优秀,后来被调入一所中学教语文和班主任,一直工作到退休。
结婚后夫妻俩都忙于自己的工作,1967年7月大儿子叶舟出生了,他们沉浸在为人父母的快乐,可惜好景不长,他们受到了文革的冲击,遭遇抄家批判,理由是叶永烈写了《十万个为什么》;杨蕙芬因为“海外关系”。原来杨蕙芬在温州读高中的时候接到中苏友好协会转来俄罗斯姑娘斯维塔的一封信件,因为杨蕙芬是俄文课代表,就让她来翻译并且回信,后来他们成了好朋友,而且互相赠送对方以及父母的照片。文革开始,中苏蜜月期破裂,杨蕙芬被抄家了以后,她们就没有联系了。1970年3月小儿子出生了,双方家庭由于文革的打击,他们的父母亲也先后去世,文革十年对他们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杨蕙芬既要养育孩子,也要照顾老人,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来源也变得拮据。但是杨蕙芬和丈夫一样,对生活充满希望,勤俭节约把孩子养大,细心体贴支持丈夫的工作和写作。
幸福生活
十年文革结束了,磨难深重的日子也终于过去了,此时的叶永烈已经是闻名全国的作家,科普文章、纪实文章走进了千家万户,政府的奖励,丰厚的稿酬,让她们搬进了新居,有了一个舒适的生活写作环境。
杨蕙芬是一位孝顺的好媳妇。她们用自己的工资稿酬还清了婆婆的债务,把婆婆接到上海居住,嘘寒问暖,尽心伺候,一直到老人家去世。
杨蕙芬是一位好母亲。她知道丈夫叶永烈写作忙,她主动承担起教育孩子的大部分任务,自己下班以后就会照顾着孩子的衣食起居、文化教育,两个孩子喜欢体育,她也会经常陪着孩子运动,孩子叛逆期她就会细心地引导,孩子有了进步她就会给予鼓励,在父母的教育下,她们两个孩子都拿到了留学美国的全额奖学金,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杨蕙芬更是一位温柔体贴的好妻子,孩子大了上高中读大学了,他就当丈夫的第一读者和助手,边阅读边校对,发现错别字、标点符号错了就做记号。看多了文章,偶尔她自己也会写一些散文和诗词,比如《寻找童年的足迹》《人老而屋新》等等。
杨蕙芬的婚姻是幸福的。她虽然幼年失父、青年失母,但是她有一位爱她的好丈夫,叶永烈先生是著名的作家,都说文人是喜欢浪漫的,文人是眷恋家的男人,在她们的卧室里,40年来一直挂着热恋时杨蕙芬的照片,甚至有人开玩笑地说:杨蕙芬是叶永烈的女儿;是叶永烈的第二位老婆。
叶永烈先生写的书多了,名气更大了,经常出去讲座、签名、访问,他都会带着夫人杨蕙芬一起去,一人签名一人盖章,互相关爱形影不离,自从孩子去了美国,她们夫妻俩也会抽时间去看望孩子,领略美国的文化和风光。大儿子叶舟娶了台湾媳妇,在台湾工作生活,她们夫妻俩也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到台湾去,享受家人团聚和天伦之乐,
2015年叶永烈和杨蕙芬共同写下了他们自己的家庭传记《双人伞》。《双人伞》回忆了她们爱情故事,婚姻生活。勤奋工作、赡养老人,养育子女,“五十年的婚姻,虽已白发苍苍,仍心贴心”。她们把一个家庭的幸福与爱,都写在这本书里,真情流露,感人至深。
莼鲈之思
杨惠芬一直对故乡张家堡念念不忘。1987年春节前夕,叶永烈和妻子杨惠芬一起回到龙港张家堡探亲。此时儿时的小伙伴们大多在外工作,年长的也存世善少。在族兄的带领下,她参观了已是满目疮痍的故居,那孤零的旧门台,那长满杂草的墙基,那填满垃圾的月池,无不让人感到阵阵的心酸。
她们此次来故乡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走访故乡,二是看望叶永烈的恩师杨奔先生。杨奔先生和叶永烈的师生之前起源于1951年4月15日,那时11岁的叶永烈在上小学5年级,他写了一首短诗,投放到家门口附近的浙南日报社的投稿箱,4月18日收到一封信,写着“铁井栏29号叶永烈小朋友收”的信封,信是这样写的:
叶永烈同学:
你的稿子收到,已经读过,很好,我们要把它放在下一期报上(人民生活副刊)登出。登出以后,一定送一张当天的报纸给你,好不好?还有稿费。希望你以后多多写稿子寄给我们,我们十分欢迎。稿子写好后可以寄浙南日报副刊组,或者你自己送来都好。你在什么学校读书?几年级?有空望多多通信,把你自己的感想告诉我们。祝进步!
浙南日报副刊组
一九五一年四月十八日
自从诗词在《浙南日报》副刊发表后,叶永烈从普通的少先队员连升三级,当了学校少先队宣传委员,也鼓励他以最优秀的成绩走向高中大学,走在文学的道路上,通过杨奔老师的关怀和推荐,叶永烈多次在各级报刊发表诗词。从此开启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
杨奔先生和叶永烈虽然神交已久,但真正见面却是在36年以后,杨惠芬带着外子一起拜见在张家堡寓居的杨奔先生,这是当年老编辑和小作者会面,也是两代作家的会面。杨奔先生发蒙读书的杨仲坚老师就是杨惠芬的堂兄,而那位江南镇董事会总董、关西学校创办人杨慕份就是杨惠芬的堂伯伯,杨惠芬的祖居《奉直大夫第》离杨奔先生的旧居才100多米,按照张家堡的辈分,老师杨奔还得叫学生叶永烈为姑父,这也许就是缘分。1997年杨惠芬又和丈夫叶永烈、哥哥杨士馆一起到张家堡走访,这次她们的主要目的是整理修订父亲杨悌的遗著《通鉴事纬》的事宜,当然她们也再一次去看望杨奔先生,张家堡总是一个让她魂牵梦萦的地方。
姑侄情深
杨仿仿是杨惠芬的小侄子。1983年杨仿仿的父亲杨士琯调往广州中山大学工作,把8岁的杨仿仿暂时交给二伯父杨士璁带。后来伯母带着他乘汽车经金华到上海,送他前往姑姑、姑丈家,小住几天。杨惠芬夫妇购火车卧铺票,送他到火车站,通过和列车员的热情沟通后,把杨仿仿托付给列车员,只身开启由沪往穗的旅程。
十年之后,杨惠芬、叶永烈夫妇访美,访美之前她们走遍上海的大街小巷的鞋店,为小侄子购买45大码的中式布鞋,这种亲情爱护之心让杨仿仿感动万分,至今仍犹记心间。他的第一本书籍《美国的月亮》和第二本书籍《窗外是黑海》也都是在姑丈叶永烈的帮助指导下出版的。《窗外是黑海》写作的源头来源于姑姑杨惠芬和她克里米亚笔友斯维塔的故事,因此他也多次前往俄罗斯、乌克兰等地,为姑姑和克里米亚笔友斯维塔之间搭起友谊的桥梁。杨仿仿也是孝顺的晚辈,在姑姑姑丈访美期间,他是司机兼导游,一直陪伴在姑母旁边。看见姑母在姑丈面前稚气十足,任性娇嗔,姑丈总是笑脸以对,瞬间化解,让杨仿仿感到了姑母姑丈婚姻的幸福圆满。
生活总是这样充满了酸甜苦辣,2020年5月15日上午叶永烈在长海医院去世,享年79岁,那把双人伞下留下孤单的杨惠芬。自从丈夫去世后,虽然有子女的陪伴,侄子的关爱,但是她总是一个人形单影孤,杨惠芬仿佛对生活失去了乐趣,她的心早随丈夫而去。在父亲离开她的71年后的同一天,杨惠芬追随着父亲、丈夫的时光隧道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杨蕙芬的童年是不幸的,而她的婚姻家庭是幸福美满的。杨蕙芬是张家堡近代最优秀的才女,她的才貌,她的故事必将为百年望族张家堡添上一页美丽的篇章。风停了,雨也停了,天边出现了迷人的晚霞,仿佛看见那一把双人伞升起在天空,慢慢地向浩瀚无边的天际飘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