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春节,春光熹微,和风拂煦。一家人驱车离开市区,前往闻名遐迩的斗门莲江,浏览古村落的田园春色。
车停在村外的停车场,信步入村,但见村口矗立一座石牌坊,横梁写着“莲江”,两旁石柱有一副对联:“莲香百里地沃民康千载,江达五洲风和物阜万荣。”慕名而来的游人,无不驻足,仰首凝视,肃然起敬,默默发一阵思古之幽情。
莲江村漫漶着理学文化的底蕴,镌刻着理学思想的痕迹。村庄始建于清朝,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当年有周姓、罗姓、何姓等族人因躲避战乱,流徙于此。当中周姓人居多,懂文化,以北宋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爱莲说》名句“出淤泥而不染,灈清涟而不妖”,作为立村的“根”,铸人立德的“魂”,世世代代传承、恪守。又因村后之山形似莲花,村前有绿水盈盈的江涌,故取名莲江村。
新年钟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莲江。天色晴朗,春光迷漫,温度适中,踏青的游客,浩浩荡荡,熙熙攘攘,脸上洋溢着共享天伦的喜庆红晕。满眼尽是中国红,红灯笼、红彩带、中国结、红鲤鱼、红挥春、红辣椒、红对联、红衣服,红红泛泛,营造了喜庆洋洋、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村道旁边还有一堵红色的许愿墙,密密麻麻挂着红艳艳的许愿牌,许多游客满脸虔诚地悬挂新牌,牌上写着时髦的新年祝福语:“钱”“兔”无量,工作顺利,身体健康;“钱”“兔”似锦,“兔”步青云;股市“兔”飞猛进,重上五千点;大展宏“兔”,生意兴隆;新年脱“单”,扬眉“兔”气;等等。
游客大部分是阖家前来,男女老少,鲜衣新鞋,淡妆浓抹,精神奕奕,为美食而醉。村口的小广场,整齐摆着七八家货架精致的摊档,经营着传统特色的美食,顾客盈满,热闹非凡。孩子眼馋馋,排队买棉花糖,老人们怀旧,排队购买传统手工做的芝麻饼、炸角、煎堆、炒米饼。档主脸上笑吟吟,尽说吉利话,对买煎堆的婆婆说“煎堆碌碌,金银满屋”,对买炸角的爷爷说“油角弯弯,家财百万”。“一家一品”,以家为店,简洁朴素,环境幽雅,萝卜牛腩、巷子面馆、煲仔饭、清汤羊肉、柴火小笼包、玉盘蒸糕、酒酿丸子……各种乡土美食,散发缕缕清香,沁人心脾。肉香不怕巷子深,游客饿了、疲惫了,左拐右转,走进农家店内,如走进熟悉的家门,随意,放松,食着儿时熟悉的美食,舒心,舒适,舒服,舒畅。
简朴的乡村舞台,举办“新莲开市,乐兔迎春贺新岁”民间文化活动,土头土脸,不暇打扮的朴素村民,自弹自唱,三个头发斑白的老者,一个拉二胡,一个打钹,一个吹箫,演奏出抑扬顿挫、欢天喜地的乐声,令人精神愉悦。一个穿着红色古典服装的中年妇女,站在舞台上,手握麦克风,亮开嗓门,尽情展现着原生态的咸水歌,歌唱新时代、新农村、新生活,赞美山山水水,吸引着许多游客观看,赢来阵阵热烈的掌声、喝彩声,年轻的网红们纷纷拍视频,发送抖音,博取流量。
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洁净的村街,两旁是低矮的平房,一家一个院落,灰色的砖墙、灰色的瓦顶,结实、古朴。经过三百多年的岁月浸润,古风悠悠,古意盎然,一街一巷,都书写着遥远的故事,一砖一瓦,都蕴藏着隽永的历史气息,一棵古树一口老井,经历过许多春夏秋冬洗礼,每一幢古老的院落,都演绎过甜酸苦辣的平淡故事。家家户户,门口当街敞开,贴着崭新猩红的对联,暨有“党风廉洁千家福,经济繁荣万户春”的新时代内容,又有“家有福星四面照,财如人意八方来”的古典气息,但一样表达了新莲江人满足、幸福、感恩的情愫。
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沿着小街,穿过一条竹林甬道,进入一片空旷的田野,豁然开朗,两排高耸的水杉,叶枯果落,枝条如铁,亭亭玉立。田野毫无萧杀之意,种着一垅垅水灵灵的秋英,绽放着紫红、桃红、粉红的花朵,散发着淡淡的花香。勤劳的蜜蜂,迎着冷风,嗡嗡营营,欢乐闹春。几只灰白的野雀,无惧游客,在花丛间跳跳飞飞,吱吱鸣叫,寻觅花中的小虫。田埂上一个简陋的羊棚,圈着几只肥羊,一溜儿直立身体,前蹄爬在木栏上,开心地望着花海中的游人,兴奋地“咩咩……”鸣叫。一年之计在于春,鲜花映面人更娇,为求一个花开富贵的好意头,游客纷纷潜入鲜艳的花丛中,兴奋摆拍。
人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中,徜徉在古意盎然的村落里,品尝着传统的乡土美食,聆听着富有地方特色的咸水歌,感悟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心里陡然萌生一种情感,不负春光,不负韶华,珍惜当下美好的生活。
莲江踏青(散文)
《莲江踏青(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PREV ARTICLE【流年.河山】崇山峻岭一条龙(征文.散文)
NEXT ARTICLE雷大梁上(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