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最后一天,我们一行近三十人的采风团,乘着渐起的春风,走向春天深处。
这天不是一个上好天气,太阳有点打不起精神,老是眯缝着眼,感觉恍恍惚惚的。时缓时急的风裹挟着寒意,一浪浪向我们席卷过来,但诱人的春色就在它身后频频招手,我们岂能有一丝一毫的退却呢?
还在车上,就有性急的老师不停摆弄自己的先进装备——无人机,生怕到时候一时手生,发挥不了它应有的效用。人人脸上挂着春意,你来我往的话语里满是急切和期待。
第一站,德百奇石园。甫一下车,就被微寒的风抢先一步拥了个满怀,它清凉的小手滑腻腻拂过我们的脸颊,像一针清醒剂,恰到好处地激活了我们快乐的神经。宽厚的阳光紧随其后,轻轻推开它,宠溺地对着我们呵了一口气,就像对着自己的手心那样,我们重又被温煦包围了。
奇石园自然是石的世界。我们如探险的孩子闯进了晶莹剔透的水晶宫,惊呼成为唯一可以娴熟运用的表情达意的符号。这里有各式各样的天然矿石,什么翡翠原石、孔雀石、结晶石、沙漠玫瑰、鸡血石……最神奇的是那枚硕大的绿色夜明珠,居然有近一人高,直径达1.6米。工作人员特意关了灯,演示它在无光状态下的样子,呈半透明状的它,通体发着绿莹莹的光,令人赞叹不已。
夜明珠的光芒还闪耀在脑海,一桌令人叹为观止的“饕餮盛宴”又惊现眼前。桌上的碗盘杯箸摆放整齐有序,酒馔佳肴鲜美无比,鸡鸭鱼肉,时令菜蔬,应有尽有,品相生动逼真,眼馋心动之际,不觉垂涎已三尺……网上名动一时的满汉全席石头宴,果然名不虚传。
想我去年来时,奇石园的美还“养在深闺人未识”,只有园子外的太湖石和各类石雕工艺品静静地迎候,若不是春风中那株高大的紫玉兰笑容可掬,真的有说不尽的孤独寂寞冷呢。今天的它却已明眸善睐,盛装于世人面前,给后疫情时代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好去处。
园门出入口处,一位女子端坐琴凳,气定神闲地在演奏钢琴,清凌凌的琴音倾珠泻玉一般,流淌进我们的心田。这琴音,宛如一泓清浅的溪水,铮铮淙淙响彻耳畔,余韵不息,直伴我们走向下一程的斑斓春色,历史感现代感兼具的水上古村——张官店。
凡平原人都听说过“先有张官店,后有俞灵县,没了俞灵县,还有张官店”这句话,足见张官店历史之久远。据史料记载,张官店村始建于公元前475年,曾是古平原县治所在地,刘备任平原令时就在这里,古城遗址虽已湮灭,但古村尚有遗址留存。如今的张官店新村却另有一派繁华,是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
我们到达时已是上午十一点。暖暖的太阳,强劲的风,一双双探寻的眼睛。
在乡村记忆馆,我们久远的记忆之门一下被打开了。那漆面斑驳的八仙桌,玻璃罩子的煤油灯,晾晒东西用的簸箩,喂牛马用的木食槽,门牌、粮证,纺线车、箢子、篮子,以及各种工具、农具,在灯下默默地望着你,用它们的方式,静静地向你讲述曾经的岁月。最有年代感的,是一张依稀可辨出黑漆黑面的壁橱,橱门半开,里面是一个打开的抽屉,抽屉里层用报纸细细地裱糊过,而那张业已字迹模糊的报纸报纸居然是清代的,距今足有几百年了,算得上货真价实的文物,年代感和厚重感十足。
从农耕文明的朴拙到现代文明的安闲富足,在这里似乎只有一步之遥,就像一键切换一样无缝衔接。新村落是一排排两层的独栋小别墅,粉墙黛瓦,沉静端庄,静静地卧在一湾碧水旁,颇有江南水乡的风韵。别墅的东山墙上,镶嵌着一个白色的“義”字,字体俊逸圆融,自有一股贯通的力量。那是平原古城的符号,也是这个村的精神图腾,更是刻在平原人骨子里的东西。它历经千年传承到今天,早已不仅仅是桃园结义的“義”,它涵盖了更广阔的的内容,具有无限的外延。
推开一户人家的院门,宁馨和美的气息扑面而来。小院不大,但很恬静,几株花花草草在阳光下跳舞,给人岁月静好的既视感。一位衣着整洁而朴素的农家大婶热情地将我们迎进屋去。客厅很大,陈设简单而温馨,但一下涌进这么多人,还是显得空间局促,大家忙着参观、拍照,探寻的声音此起彼伏。
这座房子有多大面积?几间卧室?
收房的时候交没交差价?
这么多间屋子,利用得起来吗?冬季取暖怎么办?
房子一百六十多平呢,有六间卧室。家里人多,特意要了个大的。当然得交差价了,不过很实惠,这房子又这么好,交钱也乐意。
……
农家大婶显然有些拘谨,但不失耐心和热情,言语之间隐含幸福和喜悦。
站在二楼窗前,推窗而望,古村景色尽收眼底。涟漪微起的烛秋湖水闪着碎银般的光,湖岸绿草萋萋,杨柳轻摇,远处的麦田似一块儿巨大的绿缎子,系在古村腰间。
好美!我做梦都想拥有这样一座宅院。同行的文友不由赞叹道。是啊,这也是我理想中的家园,而这方百姓已然实现了。
东风骀荡,掀起我们的衣裾,凌乱了我们的头发,却吹暖了我们的心田,轻盈了我们寻春的脚步。我们这群执意要“寻花问柳”的人,先是被古村的“旧”绊住了脚,继而又被古村的“新”牵住了目光。原来,新旧可以如此完美的融合,原来,推陈出新可以如此富有魅力。
登车回望,粉墙上的那抹“平原红”格外醒目,那是平原人的“五个一”工程:一件事一群人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想来,这正是那个“義”字的最好诠释。一群人团结一致,本着一心为民的精神,改善一方百姓的生存环境,提升一方百姓的幸福指数,不是最大的“義”吗?
下午,当我徜徉在探花庄园的千亩梨园,陶醉于那“白雪梨花红粉桃”的无边花海,心中亦被满满的幸福充盈了。花海深处,一众气质美女袅袅婷婷走在田埂上,着旗袍的、穿汉服的、一袭风衣裹身的、撑着花伞的,衣袂飘飞处,占尽一园春色。花面与人面,交错在镜头前,不由让人心神恍惚——此情此景,从古至今,不知在此上演过几多回?宋赵长卿有诗云,梨花榆火一时新,心头眼底总宜春。春色,就这样爬满了人们的眉间心上。
而这样的热闹非常,竟丝毫没有影响到不远处忙碌着的农人,施肥、浇水、除草,有条不紊,只是偶尔,他们会投来好奇的一瞥,嘴角挂着淡淡的微笑。作为梨园的主人,他们早已见惯了这样的场面,或者心里正对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的贸然闯入,以及某些大惊小怪的言行不以为然也说不定呢。他们在意的,应是如何让这些美丽的花开,变成一枚枚丰收的果实。
不是吗?一路行来,这样的场景触目可见,从奇石园到张官店,从红杲先锋到探花庄园,到处都有他们默默忙碌的身影,他们不言,他们无闻,他们只是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耕耘。他们的身后,渐渐葳蕤成桃红梨白、水柔柳绿,他们才是春天的主人。没有他们,我们如何饱览这无边春色?
如果说,我们是一群追逐春天的人,使出浑身解数,想把春天挽留,那么,他们便是描绘春天的人,他们以大地为纸,泼汗水为墨,创作出一幅幅醉人的山水画卷,铺展在我们走向春天的路上。
【流年·河山】心头眼底总宜春(征文·散文)
《【流年·河山】心头眼底总宜春(征文·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PREV ARTICLE花季养花正当时(散文)
NEXT ARTICLE曹小毽(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