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一驶进汉中,就回到老家了,望着窗外悠悠的江水,五颜六色的花朵,还有苍翠的树木,我兴奋至极。
这里的江水,这里的山峰,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似曾相识,都倍感亲切。这里曾是汉王朝的发祥地,我是汉族人,说得是汉语,写得是汉字,这儿是我们汉人的老家。
汉中不仅是小江南,有最美的油菜花花海,还历史文化悠久,是巴蜀、秦陇文化的交汇处。汉中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有秦巴栈道,还有汉江水运,占据着地理上的优势,属于重要的交通要道,曾是汉王朝的重镇。
在古代,汉中是兵家相争之地,也是帝王建基立业的地方,得汉中者能得天下。在两汉及三国时期,在汉中留下了许多的历史遗迹,刘邦,韩信,张良等历史名人,也在这里演绎了许多的历史故事。“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就是西汉重要的三个遗址。
饮马池
车子下了高速,导航一路指引,我们就来到了南团结街上,然后停在饮马池小吃城前,导航结束了。马路边的一排房屋都关着门,椅子都摞在桌子上,外面都罩着彩条布,萧条,寂静。我们从西走到东,想问这是怎么回事,却没见一个人。
我们几个傻眼了,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饮马池怎么变成了小吃城?我虽然没来过,也感到疑惑,饮马池与古汉台,拜将台三遗址,那可是闻名全国的,不可能说没就没有了。司机朋友更是大惑不解,他说,曾经来过饮马池,就在这附近,这是怎么回事啊?
带着疑问,我们走进了马路对面的热米皮店,吃过饭,问店里服务员,才知道小吃城现在是夜市,饮马池在小吃城的后面,要从旁边的一条路绕过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饮马池就是汉中重要的商贸基地,是旧货交易市场。旁边顺城巷住着许多流浪百姓,他们缺吃少穿,生活艰难,整天在市场里闲逛。抗战期间,顺城巷又涌入了大量的逃难者,在此安家落户,城墙根熙熙攘攘,市场里人满为患,无奈之下,又开辟了一个新市场。
我打开导航,绕到小吃城东面,顺着一条小路向前走,路上无人,偶尔有辆摩托车突突突地驶过。一拐弯,我们走上了一条坑坑洼洼的窄道,两边的平房低矮陈旧,住着七八户人家。房门口放着小凳,摆着小桌,树上绑着绳子,晾晒着衣服,我恍惚走进了二十世纪。走过这排平方,导航结束了,眼前是一个围着铁栅栏的大池子。池子呈长方形,面积有六百多平方米长,周围树木葱绿,池水清澈,水中倒映着树木和楼宇。铁栅栏里,伫立着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一副对联,神龙能作苍生雨,饮马长怀赤帝风。赤帝是指刘邦。
这里原来叫东湖,自然风光旖旎,湖旁边有座塔叫东塔,高20米,塔湖之间相隔500米,塔倒映在湖水中,成为著名的“东塔西影”,汉中的八景之一。有诗为证,“汉阳萧寺塔,飞影入东湖”,这是清朝乾隆年间楚文璟所写。可是,我仰起头来,环顾了一周,只看到几幢楼房,还有一排平房,以及郁郁葱葱的树木,没有见着塔,更是没看见“东塔西影”的美景了。
两千多年前,在鸿门宴之后,刘邦被项羽封为了汉王,带领手下从长安来到汉中驻扎,那个时候,汉中还很荒凉,东湖还是一幅“东塔西影”的美景,不然,刘邦也不会在此饮马练兵了。可这样一个古遗址,竟然被埋没在高楼民居中,不可思议。
我从池子这头,走到池子那头,却看见了一条小路,已经到了出口,才在锈迹斑斑的铁栅栏里,看到了一块石头,上写着三个大字,仔细辨认,才看清是“饮马池”三个字。说实在的,这饮马池就像一个普通的水池子,冷冷清清,是死水一潭,昔日风光早已不在,完全没有景点的热闹,像是个被遗弃的孩子,站在荒郊野外,任凭风吹雨打,任其自生自灭。
我来过汉中三次,两次都是跟团来的,不是看朱鹮,就是看油菜花,熙熙攘攘,热热闹闹,也爬过石门栈道,从没有来过饮马池,感觉到遗憾。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也许对旅行社来说,一个烂水池,就没什么可看的,浪费时间,还浪费汽油,又没有油水可捞,有那工夫还不如歇会儿呢。可怜的饮马池,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没有人待见了,只能孤独地站在风雨中,等待着慢慢地消失。如此下去,还有多少人,能记住老家那曾经的历史,那些宝贵的遗迹,还有那烽烟与战火。遗忘就意味着背叛,是多么的悲哀。
我站在写有饮马池的石头前,隔着铁栅栏,拍了一张照片作纪念,也不枉此行。然后,我们一步一回头地向出口走去。不过,听说汉中市政府,正在积极筹划建设饮马池,这无疑是个好消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饮马池能成为一个旅游景点,让大家记住它,了解它,让更多的汉人知道老家的历史。
拜将坛
我们走出小巷,按照导航的指引,向拜将台走去。左拐走上一条小路,这条路,零零散散地摆着摊位,有卖菜的,卖衣服的,也有卖水果的,基本都是乡下人在买,有的摆在地上,大多是摆在三轮车上,还有摆在架子车上的。水果蔬菜都很新鲜,老乡期待地望着行人,我却低着头走了过去,在旅途中,是无法购买物品的。
再左拐,便是一条卖杂货的街,街道两边树木郁郁葱葱,树后的平房里,摆着杂七杂八的物品,让人目不暇接,大到藤椅竹床,小到暖水瓶塞子、螺钉螺帽,竟然还有铸铁烟筒取暖炉。几乎每家店门口,都围着一些老人在打麻将,他们抽着烟卷,吐着烟雾,跷着二郎腿,像活神仙一样潇洒,我仿佛回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汉中的四月,像古城的六月,外套都穿不住了,我们个个汗流浃背,却怎么也走不出这条街。足足用了二十分钟,我们才走道街的尽头。
街口是一条大路,右拐五百米,我看见了一个庄严肃穆的汉厥式大门,大门前是一个宽阔的广场,青石铺就路面,挺立着神兽石雕,这便是拜将坛。拜将坛雄伟大气,与饮马池是天壤之别。拜将坛也叫拜将台,始建于两千多年前,是汉高祖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时所建的,占地七千多平方米。
走进拜将台大门,院落宽敞,静谧,两边绿树葱茏,鲜花绽放,正前方的石阶上坐落着一尊高大的雕像,基座上写着“汉大将韩信”。石阶两边是汉白玉栏杆,栏杆上的黄色战旗猎猎。韩信大将军身披战袍,右手托着帅印,左手紧握大刀,目视着远方,威风凛凛的。
当年,刘邦率领部下穿过子午古道来到汉中,可以说是被排挤来的,手下十多名将领都逃离了。当他看到这里一片荒芜,感到愤怒,想去攻打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等也支持他,一同来的萧何却劝他说,汉中虽然不好,总比死了好吧!刘邦不解地问,怎么会死呢?萧何答道,你的兵力不如项羽,打不过他,打一仗败一仗,到终了不是死是什么?还不如在汉中招兵买马,召集贤良,为平定三秦,夺取天下做准备。刘邦听了萧何的话,感觉有道理,就准备重振旗鼓,打回长安去。接下来,萧何向刘邦推荐了韩信。
韩信是淮阴人,生得高大,性情放纵,懂得用兵之道,却没人请他带兵,也没人请他做官,他又不懂得经商赚钱,所以极为贫困,经常食不果腹,是靠别人施舍过日子的。就连母亲去世,他也无钱办丧事,常受别人的羞辱,也忍受过胯下之辱。
秦朝末年,百姓不堪忍受秦王朝的统治,陈胜吴广起义,韩信加入了起义军,他背着宝剑投奔了项梁。可项梁不听他的建议,也不重用他。项梁死后,韩信又跟随项羽,做了郎中,项羽还是不听他的建议。当萧何把韩信引荐给刘邦后,一开始,刘邦也不重用韩信,让他去管理仓库,做了个小官。屡次不得志,韩信失望了,他认为你不用我,自有用我的地方,就逃离了汉营。萧何一听说韩信跑了,也顾不上给刘邦打招呼,连夜就去追。由此上演了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戏。
萧何在留坝追上韩信,把他领了回来。听说萧何去追韩信了,刘邦勃然大怒,跑了几十个大将你不去追,去追一个小官,什么意思啊?萧何再次向刘邦举荐说,大王不知,韩信可不是一般的人,是有军事才能的人,跑了就太可惜了。如果大王一直待在这破地方,他是没用的。如果大王想夺取天下,缺韩信不可。刘邦一听,谁想在这破地方待下去,谁不想打回长安去,一统天下。就对萧何说,选个吉日,拜韩信为大将军。当年,就在现在这个地方,举行仪式,拜了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得到刘邦重视,也充分施展了他的军事才能。韩信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实力,也说明了项羽的弱点:喜欢一意孤行,从不听贤良的建议,不得人心,虽兵力强大,不一定能够取胜。并向刘邦建议,向东挺进关中,夺下三秦。刘邦精心准备了四个月,然后又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消灭三秦王,攻下关中,夺取了天下,并定国号为“汉”。
不仅如此,韩信在与楚国的战斗中,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才华。他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甚至全歼了楚军,逼得项羽自刎,为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信服了韩信,并说:“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封韩信“三齐王”,就是与天王、地王、君王平齐。还封韩信“五不死”,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绳子捆他,没有刀子杀他。萧何也赞扬韩信:“国士无双。”后人赞扬韩信的溢美之辞,更是层出不穷,什么“兵仙”“战神”“王侯将相”等等。
汉朝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封齐王,也解除了兵权。像许多开国功臣一样,韩信也没逃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厨”的命运。当时,刘邦已年过花甲,韩信才三十多岁,年富力强,对未来皇位是最大的威胁,成了刘邦的心腹大患,还无法杀他。刘邦封韩信楚王不久,又废除,接着封了淮阴侯。
韩信被贬楚王为淮阴侯,产生了不满情绪,又有人诬陷他谋反,他便异想天开了。萧何发现韩信与陈希礼勾结,便与吕后联手把他骗进宫里,让一帮宫女拿着棒槌给打死了,还惩办了三族。只可惜,一代“战神”韩信,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了,他做梦也没想到,死在了知己手里。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拜将台下,东西各树一个石碑,东边碑上刻着“拜将坛”,西面碑上刻着“汉大将韩信拜将坛”,碑后则是一首七绝诗:“辜负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刘邦夺取天下,不但不感恩韩信,还过河拆桥置他于死地,让人难以接受。
我站在石碑前,抚摸着碑文,从古到今,多少人都在为钱权忙碌拼搏,终其一生,宫殿,王位,田亩,万贯家财,哪一样也带不走,能留下一段历史,一座雕像,一块石碑,供后人评说与瞻仰,已足以。
汉中,汉朝的起源地,我们汉族人的老家,文化底蕴丰厚。所以,这片土地的光芒注定不会被掩盖,只会发扬光大,熠熠生辉。
走出拜将台,已到了下午,因还要前往勉县,我望着不远处的古汉台——汉中博物馆,也只能望洋兴叹了,留点遗憾,为下次再回老家找个借口。
【流年·河山】四月,回到天汉老家 (征文·散文)
《【流年·河山】四月,回到天汉老家 (征文·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PREV ARTICLE【流年·芳华】我认识的博士们(征文·散文)
NEXT ARTICLE老王的那些事(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