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讨论历史上的唐三藏,我就不能再朕呀爷呀的胡说八道了,必须正襟危坐毕恭毕敬,保持一个谦卑恭敬态度,严肃诚实不谎报不隐瞒态度。要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朋友圈。
历史上的玄奘法师俗名陈祎,父亲陈慧,母亲是洛阳长史宋钦的千金。家中四子一女,陈祎排行老四。这和神话故事西游记里的陈江流悬殊太大,陈江流他爹叫陈光蕊,他娘叫满堂娇。我要讨论的是历史上的玄奘法师,和西游记关系不大。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他只是一个印度旅游,并带回几本佛经的和尚而已。在我眼里,他是为了让大唐众生接触学习真实的佛经,没有错别字、没有翻译错误、没有注解错误的佛经,无数次舍生忘死,直至取经归来从未后退一步的男子汉大丈夫。历史上的他,可不像西游记中的取经回大唐以报圣恩,历史上的他如果被皇上逮到,他就完了。去时违法,回时自首。
玄奘出国的时期,大唐初建,西部边陲未稳,很多小国还威胁到大唐边境,李世民是有明确并严格的圣旨的:没有他的出关文牒,任何人是不能出入国家边境的。玄奘屡次上报出国原因没有得到回复,迫于求经心切,是偷渡出去的。偷渡时很不安全,在关边守将围追堵截下一路东躲西藏。
太宗李世民,也不像西游记中那般崇尚佛法,他父亲李渊是崇信道教的,李世民也是。他也喜欢长生不老,也服用术士炼的丹药,临终前还吃仙丹吃的重金属中毒,脸色银灰。他不信佛教,但当时佛教也算深入民心,李世民那是治世的明君,不会和自己的子民过不去,不喜欢,但他也不会灭佛灭法。后来他崇信佛教了,那也是真正了解玄奘以后。
玄奘归国时,太宗是很讨厌玄奘的。因为他出皇宫时看到市面很冷清,他问臣子为什么街道冷清,臣子说玄奘取经归国,很多人想瞻仰法师风采,都去看他了,太宗就很不痛快。初见玄奘时,有多国遣唐使节来大唐进贡,赞颂玄奘功德,把玄奘抬到了建立国与国友好联系的高度,太宗骑虎难下,有邻邦来为玄奘建交,他就不好处分偷渡的事了。
二人相见,太宗第一句话就是“法师办这般大事,何不相报”,表面是小怪玄奘有好事不说,实则逼问他违法偷渡。法师表示自己是在三奏请的,但心不诚不能感动佛菩萨,未得机缘。但求法心切,私自偷渡出关,特向皇帝请专擅之罪。他若说是朝廷不批准,那就等于是说对朝廷有怨言,对皇帝下诏封锁边关不满了。借心不诚不能感动佛菩萨降因缘为由,才绕过太宗下的套。他眼下名气太大,多国为他建交,皇帝也没办法,说:“封锁边关那些条例是针对俗人的,和世外高僧有什么交涉?你为了普度众生不惜生命安危西行求法,怎么能算违反国法呢?我非常钦佩,您不要为这事放在心上。”这事儿就算过去了。
玄奘本来是想在嵩山少林寺翻译取来的经书,也未得到批准。皇帝特批,用御建弘福寺供他译经,那可是为穆太后建的皇家园林。明面好听,实则那寺院和宫城太近,皇帝是要把他监视在眼下,玄奘在民间的威望太高,离远了他不放心。玄奘猜出皇帝的意图,说,“小僧回来,少不了有人来探访,打扰贫僧译经,更扰了御家寺院的清净。小僧恳请皇帝派些兵士守护,我也好专心翻译。不知可否?”皇帝大喜。人家这是自己把自己囚禁起来了,请他放心。
玄奘一生翻译了多少经书,我不记得具体数目,只知道他回国后毕生从事译经,至死方休。如果没有玄奘,别说是广开智慧的般若部诸经,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那260字心经,咱也见不到那版本了。如果有缘看到玄奘翻译前的原本,看到的可能就是“阿雅哇落给地刷啦,布迪萨哇干别布希雅,巴拉米达恰量恰啦……”而且,这肯定不是原文,原文是印度尼泊尔那边的文字,用梵语念出来后再用汉字套用读音,大概差不多是这样子。咱写的这“阿雅哇落给地刷”,就相当于小学生英语混子不会念课文,在课本下翻译的“我死贼死,姨死鹅咔!姨死鹅不露咔。”经文如果以这种形式流传,唯一的好处就是:“看谁还敢凭借几句理解的十三不靠的经文注解,大言不惭好为人师招摇撞骗,在网上指导人们什么是死即是空,如何明心见性。”
大量经文翻译后,需要名人做个“序”。玄奘恳请过太宗无数次写这个“序”,一直没有得偿所望。二人彼此心知肚明。如果皇帝都为经书做序,这对经书的流通来说是莫大的好处,在大唐推行佛法的事业也就更加的事半功倍。但是,太宗崇信的是道教啊!他怎么可能用自己的身份去弘扬佛法事业……
后来,太宗因长期服用炼丹术士的仙丹,身体有了病症。儿子众多关系不和,辅国的老臣也多有去世患病,心情烦闷的太宗有一天突然想起叫玄奘来聊聊天。交谈中提到安邦治国的内容,太宗猛然发现,玄奘对这些的看法和建议,居然和他太宗李世民不谋而合,李世民那是中国世上罕见的治世明君啊!好的建议他一听就明白,忙问玄奘,你一个世外修行的和尚,怎么会懂这些?玄奘说佛法浩瀚,有些经文论著里,本来就有治国安邦的内容,当时他提出的好像是“瑜伽师地论”,我不敢肯定了。经此聊天,太宗大大增加了和玄奘的聊天次数,他们说的很投机。皇帝恳请玄奘还俗,帮他治理朝政,一一被玄奘拒绝,玄奘的一生,只为佛法大业服务,皇帝对他的尊敬更甚。临终前不久,太宗想起还没给玄奘翻译的经书做序,让他把经书带来。此时的皇帝已经对他和佛法彻底改观,序中,将玄奘法师奉若天人……
咱也不知咱这写段子的逻辑怎么来的,写了非法越境,咋直接跳到将近临终前了?好了,回到玄奘取经。哎!一两个朋友圈大概又不够发的了。
放开神话故事,取经路上的多灾多难步步艰辛,一点儿不比神话逊色。
在彻底离开大唐把守的疆域前,所有边关城卡都是危险,这非常好理解。
还有取经的路线,很多地方是和丝绸之路重合的。不同的是丝绸之路通向欧洲,取经之路通向印度,但前期确实有很多路线是重合的。丝绸之路也不用解释,看电视剧就懂了,丝绸古道自古匪患猖獗,山贼马匪响马胡子遍地都是,因为丝绸之路肯定商贾众多,钱少了都不够旅游的。玄奘此来有带来的弟子,有半路收的随行人,有死的有新的,总是带着一支队伍。在一路土匪窝子里穿行,危险可想而知。他的弟子们也不知道死了多少。他能活着回来,真是不容易,佛菩萨眷顾啊!
进印度疆域后,也有土匪、也有反感佛教的小国,还有见佛教徒就想杀了搞祭祀的异教徒……以上这是人为的刀兵劫难。
通过玄奘取经的描述,我学习到至少两个小常识。沙漠里没水不用我说,都知道,但是有我第一次听说的:沙漠里如果遇到有水,水边也长出绿油油小草的,千万要当心。因为沙漠里的动物也需要水,水边的草地里,是蝎子做窝的最佳选择地,不懂沙漠的人突然见了水肯定拼命冲,一进入水边草地,无疑就是毁了蝎子的老巢,片刻之间连人带马,身上全是蝎子。沙漠里的蝎子有多狠,也不用我多说。
雪山里有一种地形,四面有山挡住,中间像冻得结结实实的湖泊,光滑如镜,如果有幸天气好能见到太阳,在合适的阳光角度下会形成光怪陆离的梦幻般色彩,那是世间罕见的美景,非极地环境不能遇到。但冰面下是空的,什么都没有,几十米几百米无法测量,再下面就是千万年不化的冰层。走在上面,“湖面”一断裂,掉下去传来的惨叫声很长很长。那也是取经弟子的落难地之一。
其它的冻死热死病死迷路就不提了。冰山沙漠自古就是容易死人的地方。反正玄奘法师是在雪山冻出后遗症的,一直到临终前,一旦犯病就痛不欲生。书中有段描述,他一个人在风雪里迷路,跌倒昏迷后出现幻视幻听,就算幻视幻听,他的幻觉还是佛菩萨和取经,做着做着梦,一激灵就醒了。想挣扎着起身寻路,动不了,此时听到不远处弟子喊师父的声音,躲过一死。
天灾地形刀兵都有提到,再提提感情上的事呗。历史上的玄奘法师,其眉目身材气场等等,也不比西游记里的御弟哥哥差呀!除了他不是御弟。
虽然不像神话里那么多女妖精爱上他,但历史上也是有俩美女爱上他的,而且这俩美女身份都够可以。
一个是凭芳容和舞姿征服西域三十六国的乐舞女王“摩踥”,做过以身相许的计划和藏被窝里等玄奘的安排,也和玄奘辩论过类似你眼里明明有我,还说什么四大皆空之类的问题。当然是失败了,最后也是不再纠缠,送玄奘西行上路。
一个是屈支国的公主苏伐娜,白衣白裙白马,她奏的乐曲堪称天籁,连玄奘也为之着迷,但初听曲子心旷神怡时见歌未见人,不知是公主在演奏。玄奘拒绝苏伐娜后,国王大哥囚禁玄奘。苏伐娜责令哥哥马上释放玄奘给他自由,否则马上就死。把国王气得够呛。
玄奘与苏伐娜分别时,公主送给了玄奘心爱的礼物——她的坐骑,白马。
玄奘和弟子在沙漠里渴的死去活来,猛然遇到一片清澈的小河和萋萋芳草,徒弟们带着牲口往河边冲,玄奘也想下水,白马连踢带撞阻拦,玄奘意识到白马在千方百计阻拦他下水那一刻,水边传来惨叫,他的弟子和带来的牲口身上爬满了硕大的毒蝎。那一劫难,玄奘的弟子几乎全军覆没。苏伐娜的坐骑大体还算本地人,识得本地的环境和蝎子生活习性,才险救他一命。
玄奘的灾难受了无数,风光时也甚是风光。在没有敬畏没有信仰的人眼里,他或许只是旅游印度取几本佛经回家的秃和尚。谁也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个秃和尚,险些引来两个国家的战乱。
当时印度势力最大的两个国王,戒日王、鸠摩罗王,引兵剑拔弩张隔河对峙,为的就是把玄奘法师抢回自己国家弘扬佛法教化子民。当然他们也不好说带着亡国的风险做这么大的事,玄奘法师也绝不可能让两个国家为他刀兵四起。反正是闹的很不愉快。
说到这也就差不多了,简述他的一生,不做个人赞扬称颂了。毕竟我喜欢的,不代表别人喜欢。我讨厌的,不代表别人讨厌。我写此小段儿,只当闲来无事,找个话题练练手。孰是孰非,请看官自己斟酌。
字数有限,不能连西游记里的唐三藏一起写了。虽然写他也可以,但神话故事,本就当不得真。写无需当真的东西,感觉不到什么动力。再说了,神话故事也争议颇多,写不好还会和看官闹分歧,至少,唐僧有没有爱过西凉国王就见仁见智吧。想想再定吧!再见!
闲言絮语—玄奘(随笔)
《闲言絮语—玄奘(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PREV ARTICLE小貅(小说)
NEXT ARTICLE从闽江游到信江(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