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范文还是散文诗歌百科知识,总有一篇文章是您需要的!
当前位置: 好文学 笔下文学 文学评论内容页

我的母亲(散文)

2023-06-02 14:16:52 原创 文学评论 手机版
我的母亲出生在重庆丰都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地处偏僻,家境也十分贫寒。

  六十多年前,她20多岁,初为人妇的她跟随我的志愿军父亲,从重庆丰都老家来到了辽宁营口,来到了这个离朝鲜只有一步之遥的陌生地方。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她跟父亲在那里度过了6年时光,后又跟随转业的父亲,抱着年幼的姐姐,辗转来到了甘肃两当,这个在地图上看上去离重庆老家很近的地方,这里成了他们一辈子的归宿。

  听母亲说1964年他们刚来两当的时候,到处都是破破烂烂的,没有饭馆食堂,他们暂住在招待所里,后来父亲被安置工作后,他们才搬进了县城西街十字路口处的一座木制阁楼的老式建筑里,尽管破旧不堪,但总算有个家了。他们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几年,我们兄弟三人相继在这里出生,度过了那个艰苦的年代。

  我的母亲出生在旧社会,特殊的年代,练就了她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性格,来到两当她跟其他的姐妹们一起干起了装卸工,从早到晚,忙忙碌碌,哪里有装卸,哪里就有她们的身影,哪怕是刮风下雨,还是刚做好了饭或是晚上正准备休息时,只要有装卸的活,她都毫不犹豫忙着去干,那时的她身怀着弟弟,还在东奔西跑地到处干着装卸活,这也许就是她从苦日子里走过来特有的个性吧。

  终于到了1977年,我们搬进了单位家属院,在这里我们度过了小学、中学时代,姐姐、哥哥、弟弟从这里走出了两当,走上了求学之路。我的母亲也从一名装卸工,变成了一名建筑公司工人,从此她一辈子就跟水泥、砖块、砂石打起了交道。那时候的她年轻,起早贪黑,特别能干,为了让我们以后有本事、有出息,她跟父亲不辞辛劳,省吃俭用,拿出所有积蓄在背后默默供我们上学,支撑着我们这个不太富裕的家,尽管我们一直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粗茶淡饭,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但我们却其乐融融,每个孩子都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着、奋斗着。尽管我们彼此天各一方,但他们就像磁铁一样,无形地吸引着我们。1983年我们家被省妇联评为“五好家庭”。

  母亲年轻时喜欢体育运动,特别是县上举办的中长跑比赛,她都会报名参加,并多次获奖,她因此得到很多人的赞扬。她爱看篮球比赛,只要在两当灯光球场上举办的篮球比赛,她都会场场不落地去看。现在虽然上了年纪,但她有时仍喜欢坐在电视机旁看篮球比赛。她喜欢听歌,也喜欢唱歌,尤其是过去的那些经典老歌,尽管她不知道歌词,但她平时做家务或做饭时,总会哼哼地唱。

  1998年母亲退休了,她在建筑行业干了20多年,她是两当县第一代建筑工人。两当县城的一座座房、一栋栋楼,走过了80、90年代,步入了新世纪,尽管这些房屋,这些楼房,如今虽早已陈旧或拆除,但有些是她参与修建的,亲眼见证了两当县城从落后到兴起,目睹了人们生活的悄然变化。

  我们家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发生着变化,2001年我们终于修建了属于自己的房屋。尽管没有儿孙满堂的陪伴,使母亲多少感到有些冷落,但她跟退休后的父亲相濡以沫、如影随形。父亲成了她晚年生活的精神寄托和相互依靠。2012年父亲因病离开了我们,她的一片天塌了,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他们携手一起走过;五十多年的坎坎坷坷,他们相依相伴,共同用诚挚、朴素的爱支撑着我们这个家。如今她进进出出,形单影孤,尽管有我经常陪伴着她,跟她说说话,使她感到了一丝安慰,但仍抹不去她心头的凄凉和孤寂。

  尽管这里离重庆老家很远,以前她跟父亲每年都要给远在老家的父母寄些钱,每隔几年都要回老家看望父母,走访亲戚。随着老家父母的相继离世,她跟父亲回老家祭奠父母,看望亲戚,如今她已80多岁了,腿脚不灵便,父亲走了,没有人陪伴,回趟老家很不容易,老一辈的亲戚逐渐少了,但她仍旧要过几年回一趟老家,给父母烧烧纸、扫扫墓,跟亲戚们坐一坐,聊一聊。

  我的母亲一生跟许多人一样,普普通通,平平淡淡,从农村一路走来,风尘仆仆,带着乡土的气息,来到了大西北,尽管没有上过几年学,没有多少文化,但却有一颗纯朴善良的心,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确实为我们这些孩子,为我们这个家,倾其所有,付出了自己一辈子的辛劳。

  在母亲节这个温馨而又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在细细聆听阎维文的《母亲》这首歌,从心灵深处真正去感悟有母亲才有家的意义吧!让我们真诚地感谢我们伟大而朴实的母亲,给了我们生命,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把一生无尽的牵挂给了我们;让我们真挚地祝福我们平凡而慈祥的母亲,身体健康,平安快乐,幸福永远!

《我的母亲(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