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气温也是逐日攀升,我们当地一连几日都突破二十多度。立于室外光照之地,大有一种夏日之感。天越来越热,路边的凉菜小摊生意逐渐红火起来。小吃车里,除色彩缤纷的蔬菜食材、肉冻类,还有一样食材是必不可少的,那便是凉皮。路边很多小吃摊,玻璃橱上贴着“陕西凉皮”“汉中正宗凉皮”“陕西憨老头凉皮”等较为明显的广告语,有的甚至还挂一个扩音器,大声吆喝着“正宗陕西凉皮,爽滑可口,好吃不贵,快来品尝!”
凉皮,在我们当地有两种,一种是黄色的,一种是白色的。黄色凉皮引入较早,听摊主说是小米制作,我没有去考证过,黄色小米做黄色凉皮说得过去。这种凉皮较厚,口感滑嫩,大部分凉皮摊位都是这种黄色的。白色凉皮是后来才有的,至少在我们当地是晚于黄色的。有人说是大米皮,也有人说是面粉皮,我亦无去考证,大米和面粉皆为白色,凉皮成白色也说得过去。相较于黄色的凉皮,白色的要薄一些,晶莹剔透,爽滑有嚼劲,让人看起来颇有食欲。
每说到“凉皮”或看到“凉皮”二字,我的喉咙便不由自主地做一次吞咽动作,舌根处亦会分泌出唾液。怪不得人们常说“某某人馋到流口水。”我竟真会馋到流口水,这一刻,我完全体会到了“望梅止渴”的意思。我最早知道凉皮,是在十五岁那年中考期间。中考时,考场离大姨家较近,我便住在大姨家。考完试,晚上闲来无事,我就去找二舅家表姐玩。当时表姐已退学务工,给我四舅帮忙包水饺。四舅当时在县城开着一家副食部,同时做着送手工水饺的生意。表姐和其他几位女孩儿,在大姨家一处四合院里做工。
刚走进大门,一股刺鼻的洋葱气味扑面而来。踏进南屋,我就被熏得眼泪直流。表姐和另外一位女孩儿,双刀在手一边流泪一边剁着洋葱末。看我来了,她用袖子稍微擦拭了一下满脸的泪水,不好意思地和我打声招呼,让我在外面等她,便继续工作。她把所有包好的饺子放进冰箱后,换好衣服说领我去中心街逛一逛。
县城中心街上,霓虹璀璨,夜如白昼,道路两边是鳞次栉比的店铺,店铺的招牌闪烁着各种颜色的光。一红、一绿、一黄、一橙,闪烁间,像一位艳丽的姑娘,挥动着一双纤细的手招呼顾客进店一逛。表姐带我进了一家眼镜店,非要给我买个太阳镜,想起表姐在闷热的小屋里剁着洋葱末,包水饺的场景,我拒绝了她的好意。我们继续向前走,走到中心街与建设路交汇处。
表姐突然对我说:“冬阳,走,我请你去吃凉皮。”
我连忙摆手道“不用了,丽丽姐,我已在大姨家吃过饭了……”
表姐没等我说完,就拉着我右转“吃了饭也不差吃一份儿凉皮,我常来这里吃,可好吃了”当时,我还不知道凉皮是什么?在农村长大的我,只知道有凉粉有粉皮,却不知道凉皮是何物。
盛情难却,我跟着表姐向前走。十字路口的东南角,好大一片区域是我们县城的夜市,也是晚上最繁华的地方。向东望去是一排排摊位,卖衣服的、卖日用品的、卖玩具的应有尽有。在夜市西首是两个绿色帆布敞篷,帐篷里摆放着几张低矮的方桌,其中几张桌子上坐着几个人,应该是在等凉皮。帐篷外,有一玻璃柜,玻璃上贴着几个鲜红的字“陕西凉皮”,一位中年妇女扎着花围裙,在灯下忙碌着。左手端着不锈钢盆,右手拿着汤勺,在她面前的四五个调料盒里起起落落。
表姐带我找到一处空桌,桌子油乎乎的,还有上桌客人吃剩的残渣。表姐也不在乎,用纸擦了一下,便喊老板要两份凉皮。老板回应一句“好嘞!”不一会儿,那位妇女就端来两份凉皮。表姐问“吃馒头吗?”我摇头道“不吃,我真的吃过饭了。”
青蓝色印花的浅瓷碗上,黄色的面条像是母亲做的手擀面,只是颜色重一些而已。老板很实诚,量够足,一大份凉皮堆在黄瓜丝上,顶上红色的辣椒油很是显眼,不用凑近闻,便有一股蒜汁和醋香钻进鼻子,有点像母亲做的麻酱凉粉。我学着表姐把凉皮和黄瓜丝拌匀,像吃凉面条一样尝了一口。或许是吃过饭的原因,我并没觉得它有多好吃。看着表姐大口大口地吃着,想来表姐是饿了。我知道表姐的钱来之不易,这两份凉皮花了她两元,为了不驳她的面子,我尽量多吃了几口。但还是剩下了半份,我不好意思地对表姐说:“丽丽姐,我实在是吃不下了。”表姐笑着说:“没事,吃不完就拉倒,这家的量很大,我吃一份就能饱。”
我第一次吃凉皮,虽没有吃完也不觉得它有多好吃,但不知为什么?我对这个味道始终念念不忘,或许是这个味道里掺杂了我与表姐的亲情。
上高中后,当时学校内部餐厅还未完善,学生吃饭可以去校外。学校周围有很多小吃店,也有很多摊位,卖盒饭的、卖葱油饼的,卖牛舌头饼的,卖馄饨的,卖面条的。在文化路和顺和街交汇的东北角,还有一个卖凉皮的摊位。操作台在一个玻璃橱内,玻璃上同样写着正宗陕西凉皮。这是我第二次吃凉皮的地方,同时也是我请女朋友吃第一顿饭的地方。现在想来,当时真是小气哎!请女朋友吃的第一顿饭竟是一份便宜的凉皮。好在她没有嫌弃,不然这段恋情早就殇于襁褓之中了。
凉皮摊主是一对外地夫妇,不知道他们是不是陕西人?男摊主四十五六岁的样子,身材较矮,肤色较暗,圈脸胡子,表情很单一,话也不多。女摊主比丈夫还要矮一些,我老感觉她像四川人,但口音不像,我猜想他们或许是在陕西和四川的交界处。她同丈夫一样话也很少,丈夫每拌完一份凉皮,她负责端给顾客,顺手把上桌客人吃剩的残羹或空碗收回去,放在一个白色塑料桶。他们一年四季都卖凉皮,夏天凉拌,冬天热炒。老板左手持一个黑色小炒锅,右手放入葱花爆锅,放入豆芽,稍加炒制,随后烹入醋,以及其他料汁,一股热气腾空而起,随后倒入面皮,炒拌均匀后,出锅。那个热气腾腾的酸辣鲜香,让我至今难忘。
他家凉皮好吃,很受学生追捧,生意很红火。当时凉皮价钱1.2元一份,比表姐请我吃的凉皮涨了两毛钱。虽然凉皮价钱只有1.2元,但我上学期间很少吃,只有想改善生活的时候才会来吃一份儿。高中时期,我吃饭很省,基本每顿饭都能控制在一块钱左右。很多时候都是喝豆腐脑吃馒头或吃包子,当时包子铺小米粥免费,买上两个包子,得喝他两碗粥,这样七八毛钱就能吃得很饱。饭点时,凉皮的香味会飘好远,让我直咽口水。每次临近放假,如果手里余粮够多,我会去解解馋。当时就想,等我工作有钱了,一定天天吃凉皮。
高中毕业后,因学业荒于嬉,我无缘大学校门,便去了省城学烹饪,中间学过做凉皮,当时学的是白凉皮。把面和好醒发半个小时左右,然后用水洗面,揉搓至水清,面团被洗净淀粉后,剩下的便是面筋,蒸制留用。淀粉水沉淀数小时后,便开始旋面皮。锅里烧开水,把淀粉液倒入旋子(一种的金属浅盘器具)中,把面液在旋子里晃匀后,放入沸水,待旋子内面皮变成晶莹剔透的白色,边缘翘起,便可出锅,晾在一旁留用。还有很多其他做法,这里不过多赘述。当时学习做凉皮的时候还会加一种食用添加剂“硼砂”主要作用是增加筋道和保鲜,自己做很少用,不知去哪里买?
学成手艺后,我便开始从事餐饮工作。不管走到哪里,我都喜欢吃上一份儿凉皮。我吃过很多口味的凉皮,却始终找不到当年的味道。后来机缘巧合,我回到了曾经的学校附近工作,也是在这里有了一段姻缘。和女朋友确定关系第二天,我就对她说:“走,我带你尝一下我上学时候吃过的凉皮,特好吃!”还是那个摊位,老板依旧是圈脸胡子,老板娘倒是比以前热情了不少。凉皮也从1.2元涨到了1.5元,大份的涨到了2元。当时我俩已吃过午饭,就要了中份。女朋友不知是不好意思,还是确实吃不下,吃了几口抬起头问我一句“你嫌我不?我吃不完,给你一些。”我连忙摇头说“怎么会呢?你吃吧,吃剩下的再给我。”话音刚落,女朋友就夹起一大筷子放到我碗里,我心里顿时泛起一阵很特别的感觉,我猜想这就是恋爱的感觉吧!
直到多年后,每当我俩坐在一起吃凉皮,妻子总会看着我问“你嫌我不,我吃不完……”我笑着白她一眼“嫌!你自己吃吧!哈哈……”妻子则坏笑着将碗里剩的凉皮渣渣一股脑倒在我碗里。如果有人问我恋爱的味道是什么?我会说是凉皮味和菠萝味(菠萝的故事以后再讲)。
凉皮,作为一种老少皆宜的大众小吃,它征服了很多人的味蕾,更是让我对它有一份莫名的喜欢。我说不清自己作为一个山东人,为什么对陕西小吃念念不忘,现在想来,或许让我念念不忘的不仅是它诱人的味道,还有我和它之间的故事。
凉皮里的故事(散文)
《凉皮里的故事(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PREV ARTICLE失魂落魄离母校(散文) ——回忆录
NEXT ARTICLE 开封,我已来过(江山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