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今年八十八岁,常坐在阳光明媚的沙发前,无需临摹就能在纸上画出各种精美的花草树木、人景鸟兽。指尖握着剪刀游刃有余地在红纸上轻盈地游走,不一会儿眼前就绽开了几朵层次分明的牡丹花。当剪刀轻旋到花蕊位置时,她会忽然停下,从褪色的碎花围裙口袋摸出餐巾纸仔细的擦拭老花镜。镜片后浑浊的瞳孔贴近纸面,用心地琢磨着花瓣深处的花蕊应该从哪里下剪。“嗯,应该是从最上面这层开始下剪。”她喃喃自语,剪刀轻快的转了几个圈儿,就立刻绽放出一串细密的花蕊。婆婆满意的眯着眼欣赏着她的作品,晨光穿透镂空处,在墙面投下花开富贵的投影。春节前夕,客厅地上飘满了红纸屑。孩子们围着婆婆嚷嚷着要剪自己的生肖,婆婆笑着安抚孩子们:“别吵,别吵!奶奶给你们剪一个十二生肖连在一起的窗花,会把你们的生肖都剪在里面的。”只见她把五张红纸叠在一起,几剪刀下去眼前就出现了一串连在一起的圆形十二生肖图案,婆婆温柔地给每个重孙儿的小手里放了一份。孩子们高举着窗花在客厅里蹦蹦跳跳,开心得像刚吃饱谷子的小鸟。春节左邻右舍贴在窗户上的窗花,不论是兽鸟鱼虫、老人孩童,婆婆都能照着样儿剪得有模有样,栩栩如生。社区活动中心还特意邀请她去教大家剪纸技巧,婆婆总是耐心细致地手把手指导,看着大伙儿的作品渐渐成型,眼里满是欣慰。
寒食节前一周,婆婆发好了一盆面。两指一捻便捏起燕颈,木梳轻点即成羽翅。当蒸笼腾起袅袅白雾,面团在婆婆掌心苏醒。黑芝麻点睛的寒燕燕在笼屉中舒展成形。翅膀上用火龙果汁点着红色、萝卜汁点着赤黄、菠菜汁点着草绿的斑斓色块。那一个个形态各异,展翅欲飞的寒燕燕出锅时,总惹得重孙们踮脚抢夺。沙发转角处摆放着六只老虎枕,旧毛线在她手中变成虎须,碎布头则被她巧妙拼接成斑斓的虎纹。虎头帽上绣着灵动的眼睛还缀着一对金色的铃铛。最特别的当属虎头鞋里绣着的三色福字——据说红色可以为小孙子辟邪,蓝色护孩子们生体康健,藕荷色则可以纳福。这些带着体温的手工制作,总在除夕夜被孩子们争抢着穿戴。而此时,孩子们的欢笑声中,却藏着大家庭最温暖的年味。
婆婆年轻时在村里给妇科医生当肋手,认识人多且受人尊敬。从农村搬到城里后,乡下的亲戚和老乡们进城看病抓药、买东西或是农闲时来走亲戚,一来就得住上两三天。婆婆总是笑眯眯的热情招待从不拒绝。可家里的房间有限,亲戚一多炕上都挤不下,婆婆只好把褥子铺在大红柜上,盖件军大衣凑合一夜。
婆婆无论走到哪里,都人缘极好。在昆区陪读的时候她和邻居廖大妈,一起学着用各种颜色的丝带做插花。家里大大小小的花瓶插满了婆婆做的红色牡丹、黄色向日葵和紫色玫瑰花。每天吃完早饭,两个老太太将丝带剪成30一50厘米的长度,再把丝带的边缘修剪整齐,以便后续打结时更加美观。之后为让花束更加丰满,七十五岁的婆婆还骑着摩托车带翏大妈去超市拣泡沫箱,用来做花瓣之间可以添加的填充物。
每到节日聚餐孩子们都回来这天,年近九旬的婆婆却总是闲不住。天刚蒙蒙亮就在厨房开始忙乎,她从饼干桶里舀出存放的绿豆淀粉,按照“一碗粉配六碗水”的比例慢慢调浆。煤气灶上铁锅冒着热气,婆婆一边不停地搅动勺子一边唱诵着经文,直到透亮的凉粉糊泛起鱼眼泡才停手。待凉粉在白瓷碗里凝固,婆婆把颤巍巍水晶般的凉粉脱模儿放到面板上。端午节的凉糕,红豆沙裹着玫瑰酱还有筋道透亮的粉条,婆婆把每一样都分成5份,连同他对孩子们的爱一同打包装进餐盒里。
中秋节,一家大小十六囗人聚齐,厨房里大儿子在灶前炸着带鱼,大儿媳拌着各种凉菜装盘摆桌,二儿媳提着二子熏肉进门挽起袖子就帮着大嫂洗菜。孙子的手机镜头对准餐桌上的美食和厨房里氤氲的热气,将这温馨的画面定格转发到"幸福之家"的微信群里。婆婆则跟在忙乎的儿孙身后笑眯眯地看着,将儿女们送来的丹尼亚糕点用保鲜膜裹成小山,像收藏着整个家族的甜蜜。腊八晨光初露时,她将超市买来的桂圆、红枣、果脯与糯米、红豆、熬煮成粥,香气漫过走廊,飘向楼栋早起邻居打开的窗前。婆婆开始逐个拨通子女的电话,听筒里此起彼伏地传来“妈”的叫声,这就来取粥的应答声,让她想起六十年前老宅土坑上的儿啼。楼下的王奶奶接过粥碗时总会感叹:你婆婆八十几岁高龄还亲自下厨,挺直的身板,以及婆媳关系的那份温暖和谐,真让人羡慕。
然而心肠如菩萨的婆婆一样逃不过命运的安排。老天不仅馈赠人于温暖,连同曲折与磨难也会同时馈赠给世人。三岁时父亲替病逝的舅父整理遗物,半夜高烧惊厥。裹过小脚的母亲赤脚狂奔三里地请赤脚医生。村里老人摇头叹息:“这怕是传人呢,吸了病菌里的空气,要死人的。”三岁的婆婆攥着父亲冰凉的手指,看着他胸口渐渐停止起伏。
六十二岁的婆婆坐在窗前,看着楼下杨树在暮色中投下斑驳影子。眼前却幻化出医院走廊的消毒水味、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这些记忆碎片让她忆起老伴做完手术的第三天,突然虚弱的说:“我饿了,婆婆最后一次给老伴喂饭是一碗飘着鸡蛋絮的疙瘩汤。吃完饭老伴忽然特别精神地说,还想要下床再看看街景,婆婆清楚记得老伴最后望向窗外的眼神,像在看什么极美的风景。然而,老伴回到床上就再没有起来。婆婆的记忆永远停留在那夜医院走廊上医生急促的脚步声;输液车轮子划过地板的刺耳声和从她身边跑过护士的喘息声。那抢救的混乱场面成了她一生也无法抹掉的记忆。
自从老伴去世后婆婆从观音寺求来一串菩提手串,便开始每天提前两小时起床诵经。佛堂设在客卧东墙的柜子上。清晨五点婆婆起床洗手洁面,在香雾弥漫的佛堂前跪在蒲团上敬茶许愿,祈求全家身体健康,一切平安。檀香在铜炉里蜿蜒成灰白色的小蛇,婆婆起身在供奉茉莉花茶的青花茶碗里看到浮沉的白花,不由让她想起老伴。当檀香燃尽时,晨光漫过《心经》泛黄的纸页,恍惚间又看见老伴挥手微笑的模样。
八十七岁这年,婆婆苍老的脸上刻下深深沟壑。这个经历过饥荒年代的老人,又一次遭遇了命运重创,她最得意的二儿子患癌在外地医院病逝。儿女们怕她年纪大承受不住打击,骗她说二儿去美国治病,那里有更先进的治疗方案但是时差颠倒信号不好,无法联系。近一年时间没有儿子儿的一点消息,婆婆的眼神失去了光彩,昔日常挂在脸上的笑容更是难得一见了。去庙里捐布施的次数却频繁了,春天买鱼放生,夏天去寺庙帮厨,秋天去大庙打扫,冬天给庙里捐米面。婆婆虔诚的相信儿子终有一天会好起来。闲瑕时间她总是对着儿媳发来的住院视频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发呆。老式收音机里放着大悲咒,她将五百颗绿豆倒进古铜色的瓷罐里,用磨出老茧的拇指和食指捏起豆子,像在进行某种神秘仪式。青花瓷罐渐渐填满时,她又开始重新倒豆子。
这个春天,窗台上的绿萝悄悄爬过阳台。婆婆剪纸的镂空处透出的不仅是光影,更是生命轨迹的拓印,是她在方寸红纸上构建的精神王国。墙上的钟摆依旧不知疲倦地摇摆,带走了老伴的关怀,带走了二儿子的笑声,却带不走她指尖的温度。那些从未说出口对老伴的思念,最终都化作剪纸上的年轮,在红宣上一圈圈生长,如同生命本身在时光长河里刻下的永恒印记。婆婆静静地把那些对儿子早日康复的期昐,都藏进了永远数不完的豆子里。
(原创首发)
我的婆婆(散文)
《我的婆婆(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PREV ARTICLE春风过境(散文)
NEXT ARTICLE走进天台山华顶杜鹃园〔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