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范文还是散文诗歌百科知识,总有一篇文章是您需要的!
当前位置: 好文学 笔下文学 文学评论内容页

绝胜烟柳满辋川(散文)

2023-04-03 00:15:35 原创 文学评论 手机版


  辋川是诗意的地方,因诗人王维而名扬海内外。作为王维的粉丝,我既崇拜诗人的才情,更崇拜他的达观。王维17岁至长安,30岁开始为官,43岁开始经营辋川别业,王维的为官之路起起伏伏,颠破流离,失意时则进辋川修道,写诗作画,侍奉母亲,会见朋友。留下了40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诗有《相思》《竹里馆》《山居秋瞑》《鹿柴》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诗句语言清新明快,情景交融,蕴含着生活的美学和哲思。读来朗朗上口,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有呼之欲出的认同感,给读者以生活的智慧。正如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羯之画,画中有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唐诗三百首》收录了王维的诗29首,占比近十分之一,可见王维诗的影响之大,地位之高。

  辋川在秦岭,距离白鹿原大约20公里左右,近水楼台,节假日回家,一时意起想去辋川,家人积极响应,我们说走就走,驱车直奔辋川而去。多次去辋川膜拜王维手植银杏树,坐在王维墓碑前沉思,凭吊伟大的诗人。2021年4月,白鹃梅盛开的时候,我和发小从蓝关古道山顶徒步穿越到了辋川的闫村,又一次去往王维手植银杏树,站在树下,仰望高耸的树干和蓬勃的枝叶,仿佛触摸到诗人的灵魂,感受诗人的心路历程,王维诗词中一个个场景浮现眼前,胸中涌动着诗人的家国情怀。上世纪建于此的国家三线单位,辋川别业等很多景点都已不复存在,历史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离开银杏树,顺着另一个山谷往进走,新修的水泥路上,青山松树葱郁,流水淙淙,高低错落处的人家鲜花萦绕房前屋后,青杏芝麻菜地流溢着至真只纯的人间烟火味。辋川是王维的,辋川又是辋川人的。体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欣赏“远看山有色,近看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语”的幽静,感受“人闲桂花落,夜深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空灵,这些历久弥新的诗句,洗涤了文人雅客的心灵,王维辋川,吸引了无数学者文人前来凭吊。沧海桑田,云烟飘散,1200年之久的银杏树成为唯一留存的真迹,如果银杏树是王维的辋川纪念,那么传诵的29首诗歌便是王维精神的写照。

  

  二

  于我而言,辋川是一个写满了老公一家五代人创业生活的地方。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公公,从北京转业在辋川的794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二个儿子都在辋川参加了工作,大儿子部队转业进了航天四院16号信箱,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末才随厂子搬迁小儿子接班进了794,他们在辋川工作生活了近10年、20多年,把青春和汗水洒在了辋川的山谷,当然辋川的烟雨和质朴也沁润了他们的肌体,赋予他们勤劳务实的工作作风。大儿子后来当了厂长、航天四院后勤部部长,小儿子勤恳工作,后来转岗创业响应国家号召,开辟了家族史上一片新天地。辋川记录着一家四代人的奋斗历史,青春故事。

  解放前,祖父以赶马车为业,穿行在辋川和白鹿原之间,带去了山外的粮食粗布,驼回山里的木柴山货,既解决了山里人的生计,又靠勤劳养家糊口。老人性格豪爽,讲究义气,在山里结交了很多朋友,因为排行老四,被山里人尊称为“四哥”。大孙子从部队转业到辋川的三线单位工作,经常与属地老百姓打交道,一天和一位老人唠家常,大孙子说自己是原上聚东村人,爷爷当年赶马车人这一代。拉起年轻人的手老人惊呼:“小伙子,你是四哥的孙子,四哥可好?”打开的话匣子如流水一样滔滔不绝,给年轻人讲述爷爷和山里人的故事。爷爷的古道热肠,忠厚善良,山里人对爷爷的信任怀念,大孙子听得感动至极,真是一场生动人生教育。从此,大孙子对待山里人多了一份关心关怀,传承了爷爷厚德载物的接力棒。老人的大儿子从北京某部队转业进了辋川的794上班,后来小儿子顶替父亲也成了辋川的一员。一家三代4人于辋川工作,从国家备战备荒保家卫国,到改革开放,他们投身于祖国的建设行列,穿行在白鹿原和辋川之间,从徒步走完20公里到骑自行车出入,到从悬崖上开凿陡峭的石子路到如今加宽的盘山路到高度公路,百年奋斗历史,百年发展变化。一家三代人把坚实的足迹留在秦岭深处,既是勤劳朴实家风的传承者,也是祖国建设发展的参与者。极为戏剧的是,老人的重孙女这家的第四代姑娘爱上了一个辋川的小伙,两人相知相爱,2017年喜结连理,走进婚姻的殿堂,如今孩子已经四岁了,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辋川人。这可谓传奇佳话,五代人接续书写了白鹿原与辋川的情缘。如果老人在天有灵,应该会无比欣慰。

  

  三

  春天的山野,河柳堆烟,两岸生香。山崖上、石头缝中蹦出的桃花朵朵盛开,它们曾顽强地与寒风抗争,与飞禽走石抗衡,但它们也是最早感受浩荡东风,在春风中独领风骚最引入注目的最能代表春天的那一棵。山路蜿蜒,一边奇石嶙峋,一边河水潺潺,春水初生,在阳光中闪光。两边山上,白雾缭绕,亦幻亦真,半山腰一棵、二棵,转过弯三四棵,走入深处前后左右,成片成林,满山遍野,渭之花谷、花山、花世界都不为过。穿行山谷,赏桃花景,吹桃花风,淋桃花雨,伴随着泉水叮咚声。沾衣欲湿杏花雨。

  笼罩在花海中的人家,土墙布瓦,门口码着整整齐齐的柴火。走过春雨绵绵的村道,只见竹林葱葱,炊烟袅袅,鸡狗详安,遇见一老者,上前搭话:知道村子叫干干,有四十多户人家,常住人很少。是修李家河水库唯一未搬迁的村子。老人披着棉袄,打着绑腿,精神矍铄。征得主人同意进到屋子,土墙土地,居室一明两暗,西面北边厨房,南面是老人的住房,东面挂着门帘是子女的住房。女主人在门里正包着饺子,饺子馅是荠荠菜拌着炒鸡蛋,颜色分明看着都好吃。大门里老人房间外挖一土坑,炕洞里的柴火燃的正旺,红红的火苗在炕洞里跃动,屋子弥漫着浓浓的烟火气息。

  李家河水库是西安的民生工程,工程以城镇供水为主,兼有防洪、发电功能,解决西安市东部的200多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返程路过水库,看到崇山峻岭之间碧波荡漾的水库,两岸青山耸立,远近无有人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雨停了,乌云在山顶涌动,“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笼罩在烟雨中的玉川白雾茫茫,如人间仙境样清幽梦幻。“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三月的辋川生机勃发,王维选择辋川隐居,是因为它山清水秀,流水潺潺,清幽静谧。

  三月的诗意在辋川。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辋川焕发着勃勃生机,辋玉河水集聚成了李家河水库,优质的水资源缓缓流出了山涧,流经白鹿原进入西安市纺织城,解决了白鹿原长期缺水的问题,改善了西安东郊纺织城和田王洪庆生活用水质量,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生态文明建设、山川河流改造,使往日封闭落后的辋川换上了新装,乘上了发展的快车。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吸引了无数游人来辋川寻幽解忧。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秦岭。

《绝胜烟柳满辋川(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