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范文还是散文诗歌百科知识,总有一篇文章是您需要的!
当前位置: 好文学 笔下文学 文学评论内容页

【流年.时光】瞻仰孙敦化墓(征文.散文)

2022-12-17 11:43:41 原创 文学评论 手机版
我站在高高的石牌坊前,凝视长长的神道,仿佛一下子穿越回明朝嘉靖年间。

  这是一片墓地。最南端,是一道高高的石牌坊,站在石牌坊前,向北望,有一条幽长的神道。

  神道,也就是墓道。据古文献记载,自汉以降,中国就有“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的习俗。

  神道外侧,是杨树,杨树里面,是柏树。再里面,才是石柱和石雕。

  我们一行,八个人,碰见当地一位农民。据他介绍,这条神道,有二百米远。

  站在石牌坊前,向北望,神道幽深而漫长,招引着我们的目光。

  我满怀景仰,穿越漫长的空间,瞻仰墓道最北端的古墓。

  时序深秋,神道外侧的白杨树上的叶片大多已经坠落,枯焦的落叶铺在地上,将地面铺成一派苍黄。杨树枝上剩余的叶片,在瑟瑟秋风里微微战栗,有的淡绿,有的焦黄,渲染着秋天参差错落的多彩韵律。神道里侧的柏树,依然墨绿,渲染着生命力的执着和顽强。

  石牌坊约有四米高,五米宽。质地古朴,造型简洁明快。

  两侧两根四方石柱。石柱下端前后,皆有一面石鼓,石鼓上面,有一头小石狮子。

  石牌坊上端,连接着一块中间凿成凹槽的横石板。横石板上面,卧着两条飞龙,飞龙中间,有一根似箭簇或者男性生殖器的石雕。横石板上端突出部分,依然是两条对面飞翔的龙,曲折的龙体上下空间,雕刻着云朵花纹。中间凹槽部分,雕刻着莲花。下端突出部分,从东往西,依次雕刻着宽大的座椅,几匹马拉着的古车,中间,是一道紧关着的石门。石门西侧,是一位担着担子的农夫,最西侧,是树木花草。

  石牌坊两侧,有三块石碑。

  一块,极矮,黑漆漆就,黑漆石碑表面,刻着阴文大字“孙氏家族墓”。

  第二块矮石碑,没上漆,石碑中间,刻着“孙敦化墓”五个阴文隶书大字。上面有“东明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面,刻着公布时间及机关等内容。从公布时间看,是“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那时候,席卷全国延续大约十年的动乱刚结束,当时的东明县人民政府当机立断,大胆扭转动乱年代对古迹全盘批判否定的荒谬风潮,将这块墓地立为古文物保护单位,是需要胆量和勇气的。当然,这份胆量和勇气,是建立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充满自信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深入思辨的大智慧之上。

  第三块石碑,被蓝砖砌就的外室包裹着。石碑碑冠,还保留着古朴本色。两条飞龙里面,有一头大象。下面,却被漆上了黑漆,中间从上到下,刻着阴文楷书字:“明赐进士第山东布政使司诰明朝议大夫孙敦化墓”,左面刻着“峕(时的讹字)在公元贰仟零一年◎◎(此处两字字迹模糊,难以辨识)辛丑孟春月十二日重立”。据这些石碑上面的文字内容,可以断定。这里是大明朝进士赐第山东布政使司及朝议大夫孙敦化的墓地。

  据《孙氏族谱》记载,孙敦化,是明嘉靖(1558-1627)年间人,万历20年(1592年)进士。官居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曾因战果卓著,被授予元帅衔,御赐金匾三块。死后,御赐神兽陵,神兽种类多,实属罕见,主要有石马,石人,石狮子,石麒麟,石旗杆,石牌坊,石华表等几十对。

  我们沿着神道,缓缓往里走。果然见神道两侧有排列整齐的石兽和石人雕像,每一种,有两个,在神道两侧,迎面相对。造型肥壮,单个体积,和真实的人体及兽体,基本相当。其雕刻简洁古朴,和石牌坊及古石碑上面的雕刻风格相同。不管是造型,还是雕刻图案及线条,颇与汉代雕刻艺术造型粗犷、线条简洁明快的特点相近。

  特别是石人,身穿云缎圆领袍,袍长,几乎挨地,袖身,宽肥。头上的帽子,是典型的明朝乌纱帽,前低后高。只是,帽子两边的帽翅很短。人物造型体态肥硕,身子比例失调,上身长,下身短。头部特别大,国字脸,大耳垂,大眼睛,眼珠突出如铃铛,脸上表情,如寺庙里的菩萨,一脸慈祥。整体看,其人文质彬彬,特有读书人范。

  这些古雕塑,大多保存完好。唯有古石柱损坏最厉害,只保留下几根半截的,补充了几根现代人刻制的石柱,虽然完整,光洁,崭新,但在一堆古朴的明代石雕之间,显得不伦不类。

  孙敦化死后,被葬在东明县马头镇后寺村村西,据说,后寺村里的孙氏皆为其族人。民国之前这里又地处冀鲁豫交界处。大概也正因为这两点原因,孙敦化墓及石人石兽才能躲过一次次文化劫难——特别是十年动乱当中“破四旧”的狂风暴雨,如此完好地保存下来。

  那位中等身材一脸憨厚相的农民告诉我们,打砸抢时,红卫兵也来过,砸了一些石柱,被村子里的人喝止住,又把他们赶跑了。那之后,再也没有人来破坏。古石柱子保存完好的少,就因为被红卫兵砸了。

  孙敦化墓前,还有一块石碑。应该是完整保留下来的明代石碑。碑冠,其造型和雕刻图案,和我在石牌坊旁边见到的第三块石碑的碑冠一样,形色古朴。碑身,青石材,上面雕刻的亦是阴文文字,内容也与前面见到的那块石碑相同。

  我站在石人面前,凝视良久,想象着,当年的孙敦化,也应该是特有读书人气质,不但“腹有诗书气自华”,有慈悲情怀,而且,满肚子文韬武略,要不,也不会因为战果卓著,被授予元帅衔。

  即使我可以穿越时空,却也无法亲眼目睹他的尊容,然而,我可以与他进行心灵对话。在心灵对话中,管窥蠡测,大致可以猜测出一个出身乡野的普通文人,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如何靠自己的辛勤苦读,考中进士;如何靠自己的兢兢业业,一步步,晋升到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

  他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奋斗史。用来激励后人,是靠个人努力奋斗的典范。他的后裔们,以他为家族荣耀。他的后裔们,精心保护他的坟墓,就是在保护自己祖先中靠个人奋斗求取功名的精英典范,是保护自己家族中一部努力奋斗才能成功的成长史。也正因为他的后裔们的全力保护,孙敦化墓地,才是我们县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文物古迹。

  孙敦化的后裔一代代瞻仰他,不仅仅是瞻仰他个人,也是瞻仰中华民族一个个精英辛勤奋斗的成长史。我和几位同龄人一起来瞻仰他,亦是如此。

  依依不舍地离开,再回望一眼,一派阒寂的墓地里,石牌坊,石碑,石雕,白杨树,柏树,依然在秋风里默然无语。我却在无语之中,听到了历史巨人,在随着秋风窸窸窣窣低语:欢迎你们再来!

  我们还会再来吗?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真正赶七八十里路,到这偏僻的乡野,来瞻仰孙敦化墓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流年.时光】瞻仰孙敦化墓(征文.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