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范文还是散文诗歌百科知识,总有一篇文章是您需要的!
当前位置: 好文学 文学市场 心情散文内容页

赣南盐韵:江西九二盐矿风云录(报告文学)

2025-03-13 08:09:33 原创 心情散文 手机版


  一、引言

  

  小时候,只知道故乡赣南会昌有一个盐矿,每逢赶集日(农历逢二、逢五、逢八,一个月有九个赶集日),爸爸妈妈都会去集市买盐巴,只知道,那时的盐,特别便宜,一千克的盐只需要六分钱,爸爸妈妈会多买些盐回来喂猪,因为猪喜欢吃有盐味的米糠、菜叶和红薯藤。上小学后,才知道,故乡赣南会昌的这个盐矿是名震全国的大盐矿,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命名的“江西九二盐矿”。

  在历史的长河中,江西九二盐矿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丰富的时代记忆与产业发展的使命。它的诞生改写了江西无盐矿和不能产盐的历史,从最初的艰难探索到如今的蓬勃发展,江西九二盐矿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其发现不仅是地质勘探的重大成果,更是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江西九二盐矿不断适应市场需求,进行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逐步发展成为集多种业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为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前世:盐矿的发现与早期发展

  

  (一)寻盐之路:响应号召与艰难探索

  

  一九六九年初,在毛主席“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江西地质局“九0九”大队肩负着寻找战略资源的重任,踏上了前往外省学习找盐矿技术的征程。学成归来后,他们迅速组建了十二个找矿突击小组,深入赣南东部九县,其中赣南会昌县成为重点勘探区域。

  一九七0年三月,一分队的陈世扬、周本成带领两个地质小组共六名技术人员,在接到群众关于会昌县周田村咸井甜泉的报矿线索后,开启了艰苦的实地调查。他们翻山越岭,对周田村周边五十多口咸井甜泉进行细致调查,采集了百余个样本。在调查过程中,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每一处水源的水质、周边地质环境都进行了详细分析。最终,根据卤水化验和地表盐霜的情况,他们推断当地具备成盐地质条件,并在一口含碘量很高的水井旁布下钻探孔。

  三月三十日,千米钻机缓缓钻入地下,当钻至五百多米深时,灰白色的岩盐岩芯被取出,这一发现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整个找矿团队前行的道路。“在会昌县周田极有可能存在丰富岩盐”的喜讯迅速传遍四方,传到了江西省革委会。

  

  (二)盐矿大会战:众志成城破难关

  

  一九七0年四月初,“九0九”地质大队迅速成立盐矿会战指挥部,调集了地质、物探、水文、化验、钻探、后勤等四百多名工人和技术人员,先后开动十多台钻机,以周田圩镇为中心,全面展开盐矿大会战。然而,会战初期遭遇了重大挫折,第一批四个钻孔均未见矿,接着施工的六个钻孔也一无所获。失利的阴霾笼罩着整个团队,但他们并未气馁。指挥部立即召开由干部、技术员、工人组成的“三结合”会议,共同分析查找原因。专家们经过深入研究认为,周田盆地虽小,但深度大、沉积物厚、四周封闭性好,具备良好的成盐和储盐条件。基于这一判断,指挥部果断调整部署,将勘探重心由南向北迁移。这一决策很快迎来了转机,新布的第一个孔成功见矿,此后孔孔见矿。

  在会战过程中,“九0九”大队的干部职工以“铁人”王进喜为榜样,展现出了顽强的拼搏精神。他们实行军事化管理,干部全部下到机台,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千米钻机搬迁全靠人拉肩扛,为了抢时间,干部、职工们早上四点就起床,一直工作到晚上九十点,天黑看不见就点火把继续干。有的职工连宿舍都不回,一天三餐吃住在钻机上,累了、困了就在岩芯箱上躺一下接着干。打钻缺水,他们就借老乡的水桶挑;没有搅拌机,就像“铁人”一样跳到泥浆池里用身体搅拌,高标号水泥灼得大家身上红一块、紫一块,却没有一人叫苦叫累。

  经过艰苦奋战,在这场盐矿大会战中,共完成钻探工作量21325米,化验样本3434个,小矿体重砂样20个,实测剖面1100米,万分之一地质精测171平方公里,测井8736米。综合地质资料和数据计算出会昌周田盐矿储量达19亿吨,属于特大型盐矿。周田盐矿区调-普查-勘探先后只经历了十六个月,从见矿到出盐仅用了四十七天,创造了盐矿勘探与开发的奇迹,结束了江西无盐矿和不能产盐的历史。

  

  (三)命名由来:伟人批示的特殊纪念

  

  一九七0年八月二十三日至九月六日,中国共产党九届二中全会在江西庐山召开。正在庐山主持全会的毛主席接到江西省革委会关于在会昌周田找到大盐矿的报告后,十分高兴,欣然提笔批示:“江西找到了大盐矿,储量19亿吨,可能不止此数,印发全会各同志,这是一件大好事,应该宣扬。毛泽东,一九七0年九月二日。”

  为了纪念毛主席的这一“九二批示”,江西省革委会于同年十月一日在会昌县周田公社召开命名大会,将盐矿正式命名为“江西九二盐矿”。这一命名不仅体现了对伟人批示的敬重,更成为九二盐矿独特的历史印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九二人不断奋斗。此后,《人民日报》《江西日报》先后以“江西找到大盐矿是一件大好事”为标题,详细报道了创造这一奇迹的感人过程和生动经验,《江西日报》还配发了社论《这是件大好事》,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激发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四)早期生产:从起步到初步发展

  

  九二盐矿在成立初期,采用日晒盐生产工艺,这种工艺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生产规模较小,工艺相对落后。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它为满足江西本地的食盐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一九七0年八月,周田“三三〇盐田”已具备年生产一点五万吨的制盐能力,并生产出食盐近千吨。

  一九七0至一九九一年,该矿年产食盐在5000吨左右,税利在几十万元之间徘徊。这段时期,盐矿面临着诸多困难,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资金短缺等问题制约着其发展。但九二盐矿的职工们并未放弃,他们积极探索,努力寻求突破。在生产过程中,他们不断总结经验,改进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他们也在积极争取外部支持,为盐矿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一九九一年后,在国家地矿部、江西省地矿厅、老建办、轻工厅、盐业公司的大力扶助下,江西九二盐矿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先后进行了五万吨/年产晒盐场扩建、两万吨/年产粉洗加碘盐等工程建设。这些工程的实施,使得盐矿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显著提升。盐矿逐渐成为当地的工业骨干企业,不仅满足了江西本地的食盐需求,还开始向周边地区供应食盐,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一过程中,江西九二盐矿也注重产品质量的提升,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加强质量检测,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增强。一九九六年,产品被地区评为“优秀产品”,一九九七年被省盐业公司评为“免于全分析产品”,这是对江西九二盐矿产品质量的高度认可。

  

  三、转折:改制与企业新生

  

  (一)改制背景:适应市场的必然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江西九二盐矿原有的体制和生产模式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自主经营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到二十世纪末,江西九二盐矿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改制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面对这些困境,江西九二盐矿的领导和员工们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们积极寻求突破,一方面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销售指标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力度。在技术改造方面,江西九二盐矿派出技术人员到国内先进的盐矿企业学习取经,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自主研发适合本矿特点的生产工艺,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改造。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产品质量也显著提升。在市场拓展方面,江西九二盐矿积极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逐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经过多年的努力,江西九二盐矿终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实现了从困境中突围。

  尽管如此,但在全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背景下,江西九二盐矿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开始筹备改制工作。政府相关部门也认识到江西九二盐矿改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指导。通过对市场形势的分析和企业自身情况的评估,确定了改制的方向和目标,即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优化企业产权结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改制过程:艰辛的转型之路

  

  二00四年八月二十五日,江西九二盐矿宣告破产,这是改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破产并不意味着企业的终结,而是为了实现更好的重生。同年十二月六日,江西九二盐矿公开拍卖其采矿权及部分资产。江西省会昌金龙锡业有限公司、江西石磊集团有限公司、杨赋斌、谢祚珍、吴龙彬五个股东共同发起,竞得原九二盐矿拍卖资产和采矿权。

  二00五年一月二十日,“江西九二盐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江西九二盐矿完成了从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的转变。改制后的公司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债务重组、人员安置、市场开拓等。在债务重组方面,公司积极与债权人沟通协商,制定合理的还款计划,逐步化解债务风险。在人员安置上,采取了多种方式,包括内部转岗、培训再就业、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等,确保了职工的基本权益和社会稳定。在市场开拓方面,公司加大了市场调研和营销力度,积极拓展销售渠道,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在改制初期,公司还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为了筹集资金,股东们多方筹措,同时积极寻求银行贷款和政府支持。在资金的使用上,公司精打细算,优先保障生产设备的更新和技术改造,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新生发展:新体制下的新活力

  

  改制后的江西九二盐业有限责任公司焕发出新的活力。公司成立后,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举措。首先,对生产工艺进行了全面升级,淘汰了落后的日晒盐生产工艺,引进了先进的真空制盐技术。二00六年五月,公司开工建设60万吨/年真空制盐项目,总投资二点七亿元。该项目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五效真空蒸发及添加石膏晶种法的生产工艺,并使用国内先进的DCS控制系统。这种生产工艺大大提高了盐晶体化学品质,节能降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蒸汽和电能由75吨循环流化床锅炉和6000kw的背压式汽轮发电机组供给,烟尘经过静电除尘器处理后达到城市烟尘排放标准,废渣、废水得到充分利用,实现了废水零排放。

  二00八年,60万吨/年真空制盐项目正式投产,当年生产精制盐55万吨,销售收入13850万元,上缴税金1050万元。二00九年,全年生产精制盐50万吨,销售收入10075.23万元,上缴税金1618万元。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改制后的江西九二盐业在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上都取得了显著提升。

  除了制盐业务,公司还积极延伸盐产业链。二00九年,公司新上300kt/a离子膜烧碱项目生产线,这是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不断延伸盐产业链的重大项目。该项目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离子膜电解工艺,具有投资省、能耗低、产品纯度高等优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一期工程100kt/a生产线于二00九年十二月正式开工,总投资30000万元。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公司克服了技术难题、资金紧张等困难,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目前,厂房建设设计基本完成,已进入土建施工阶段,定型设备采购已经完成,核心设备电解槽(n-BiTAC)是日本氯工程的产品,全部采用日本原装产品,主要设备均已完成招标采购,预计在二0一一年三月建成投料试生产。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公司将具有10万吨/年烧碱、5万吨/年液氯、15万吨高纯盐酸的生产能力,年产值将达5亿元,利税近6000万元,将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市场拓展方面,公司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通过加强产品质量控制,提升产品品质,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韩国、越南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公司还加强了与客户的沟通与合作,根据客户需求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四、发展壮大:产业升级与多元化发展

  

  (一)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技术创新成为江西九二盐业发展壮大的核心动力。公司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致力于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在制盐技术方面,公司持续优化真空制盐工艺,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进一步提高盐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加强对盐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出了多种高端盐产品,如低钠盐、加硒盐、加钙盐等,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这些高端盐产品不仅附加值高,而且市场前景广阔,为公司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赣南盐韵:江西九二盐矿风云录(报告文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