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范文还是散文诗歌百科知识,总有一篇文章是您需要的!
当前位置: 好文学 文学市场 心情散文内容页

为梦想而生(散文)

2025-04-23 15:18:48 原创 心情散文 手机版


  读小学四年级的孙子放学时,带回来一个种植盲盒,这是老师送给每位同学的开学礼物,盲盒上印着“为梦想而生”字样的彩色图案。盲盒里似乎蕴臧着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让孙子着了迷似的,手捧着盲盒,爱不释手,显得格外兴奋。

  一进家门,就把书包往地上一扔,迫不及待地打开盲盒。随后,他从盒里拿出配套的塑料小盆,从盆里取出基质包和种子包,将基质倒入小盆内,撒下种子,并浇透水。接着,他在盆口盖上留有小孔的纸膜,把小盆郑重其事地摆放在窗台上,满心期待着种子发芽。

  对孙子来说,小盆将长出怎样的植物是个未解之谜。盲盒的魅力本就在于不确定性带来的惊喜与期待。而种植盲盒则除具有一般商品盲盒的以上特征之外,叠加了种子从沉睡到破土、生长的完整的生命体验——孙子那种每天凑近窗台观察基质表面变化时的专注,以及发现种子从基质里长出嫩芽时的雀跃,那正是大自然赠予他的最有意义的礼物。

  然而,对于种子而言,它却正在经历一场静默而顽强的生命历程,它躺在潮湿的基质里拼命地吸水、膨胀,直到撑破外壳,最后,萌发的新芽怀揣着梦想破土而出。这看似柔弱的破土,实则是生命对生长的执着宣言。

  看着孙子小心翼翼照料的模样,我在想:商家将设计理念与文化创意融合包装,除了能吸引顾客,是不是也在无意中给人们传递某种生命的隐喻?着实让我产生了一定的思想冲击。人何尝不是一粒“梦想的种子”?

  

  二

  从出生呱呱坠地开始,便怀揣着对未来的期待,在命运的风雨里扎根、抽芽,哪怕土壤贫瘠,也要拼尽全力向着心中的太阳生长,梦想着到达诗的远方。

  梦想是黑暗中的灯塔,指引方向,更是支撑我们穿越泞泥前行的力量。“为梦想而生”,那是对美好人生的殷切期许。梦想有大有小,有可以实现的,也有幻灭的。有谁不产生梦想?有谁可苍白地度过一生?

  记得小时候,家境贫寒,父母在黄土地上的耕作身影,随着四季的更迭在田埂间蜿蜒延伸,佝偻的身躯像拧紧的时钟发条,嵌入命运的时光轴上,蜷缩或拉长。一年辛苦劳作,换不来孩子们新年的衣裳。那时父母的梦想,不过是夜晚的油灯能照亮母亲补衣的银针,清晨的灶火上能蒸出一家人的粗茶淡饭,寒冬的补丁能缝住孩子们冻红的指尖,如此的简朴而真实。这些在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的愿望,却是支撑他们起早贪黑奔走忙碌的星光。父母的梦想很简单,就是用勤劳支撑起一个家庭的日子。

  长大之后,当我背着母亲用旧床单为我缝制的书包踏入学堂时,历史的车轮碾过1960年代的尾声。1966—1976年,那段持续十年的特殊历史时期,国家教育现状处于最低洼阶段,“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在历史背景当中,大搞开门办学,开展各种类型的学工、学农活动,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1977年恢复高考之前。我的中小学时代正处于这样的时期。学生每个学期连最起码的教材都没有,即便有一两本教科书,也是删改了的缩减本。

  时代的浪潮裹挟着我们走向特殊的课堂:物理课学拖拉机维修,化学课讲农药配比。知识像夜空中零散的星光,落在我们空旷的课桌上。但即便如此,我仍坚信零碎的文字里一定藏着改变命运的力量。梦想着用知识搭建一座桥梁,通向父母未曾见过的地方。

  1977年10月,国家宣布恢复中断十一年的高考制度。那时,我却仅剩一个学期就要高中毕业。尽管为这突如其来的命运转折机会拼尽全力冲刺,但终归因基础薄弱,1978年我第一次参加高考失利而落榜。1979年返校参加复读,面对学习上的重重困难和思想上压力、包伏,有过焦虑和迷茫。但每当想起父母在煤灯下欲言又止的神情和家人省吃俭用积攒下的那份殷切期望,都成为我咬牙坚持的动力。我重新振作,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全力以赴投入学习。

  

  三

  那时候,家庭生活依旧非常拮据,但父母始终对我寄予厚望,毫无怨言地为我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撑和保障,他们挺着那瘦骨嶙峋的身躯,不遗余力地助推我追逐梦想。

  还记得,临近高考的前几个月里,由于心火炽盛,加之,每周只能靠从家带的一罐头瓶的萝卜干或咸菜之类下饭。有一段时间,我常常被牙龈炎、口腔溃疡反复困扰。无奈之下,我破例向父母提出吃“公菜”的想法。父母十分心疼我,立马答应了。每月从本就紧张的家庭开支中挤出一点钱,让我交学生食堂伙食费。但我深知家里经济十分困难,不舍得花每月九块钱的“公菜”费,便与下铺的同学凑齐九块钱订一份“公菜”,每餐合买一份小碗菜,躲到角落处“分享”。那时,每月九块钱的伙食标准已经是最低档次,每顿只能买五分钱一份的水煮白菜、冬瓜,或者买一角钱一份的豆腐、薯粉条。很多时候,我们两个人就着青黄的菜汤,里面漂着几片薄如蝉翼的豆腐,在搪瓷碗里晃着细碎的光,勉强对付每一顿饭,日子过得格外清苦。但如今回想,那也是我追梦路上的珍贵回忆。

  然而,1979年高考成绩公布下来,我虽然进入了体检线,甚至还被通知到城里参加体检,但最终还是差一点没被录取,再次落榜。又一次遭受打击,苦闷、失意、沮丧和自卑的情绪,像炎炎夏日里酷暑难耐的热浪,一阵阵的袭来。两次高考失利,让我倍感压抑,残酷无情的现实,几乎让我丧失了生活信心,甚至怀疑自己本就命运不济,这辈子真的别指望什么梦想!

  熬过昏暗之后,在家人和老师的关心和疏解下,我终于走出阴霾,再次回到学校复习。这将是第三次赴考,为了稳妥起见,我放弃了报考大专院校,转而报考中专学校。那一年,报考分大专(高等院校)和中专(中等专业学校)两条线,大、中专考试使用同一套试卷,最后根据考生填报志向及成绩划分录取。当年大专相比中专录取人数少,相对难度更大,之后1981年高考制度才调整为“一条龙”录取。这段经历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第三次高考我终于被录取。虽然分数够大专类数分线,但因报考是中专类,所以录取志愿只能填报中专学校。那一刻,所有的辛苦、委屈、懊悔和喜悦都化作了滚烫的泪水,但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值得的。高考路上的心路历程,让我学会了坚持、面对挫折和为梦想拼博。

  

  四

  如今常有人说,八十年代的中专生相当于现在的211,话虽然不能这么说,但从侧面反映了当年报考中专的难度系数,一个乡镇能考上几个中专生,也确实是寥寥无几。

  1980年秋天,我终于走出了乡村,踏上了求学深造之旅。曾经梦寐以求的人生渴望的火种,此刻嬗变成了缕缕阳光。这一路的坎坷波折,终究铸就了梦想。几年的不懈追求,不仅给自己人生增添了新的出彩希望,更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矢志不渝,什么是愈挫愈勇,什么是为梦想而生。那些苦读的夜晚和与自己较劲的时刻,都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勋章,永远闪耀着不屈的光芒。

  孙子的播种,没有我求学那么艰难。大约一个星期左右,窗台上小盆里终于长出了一丛细细的幼苗,嫩嫩的,绿绿的。叶片狭长柔软,叶片表面像刚出生婴儿的皮肤,光滑细腻。孙子说他在校园见过——叫兔尾草。我查找到兔尾草的花语关键词:坚韧、宁静,希望、无畏。这些不正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吗?兔尾草种子从沉睡到萌发破土,历经了一周的时光,对于极其微小的种子而言,一周也应该算是慢长。种子的生长需要慢长的等待,人生的梦想更需要执著的坚守。那些在困境中咬牙坚持的日子,那些被现实打磨的却从味熄灭的渴望,正是生命最动人的诠释。

  或许,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盲盒里的种子”,我们不知道将来会开出怎样的花,但只要怀揣着梦想,在时光的风雨里扎根、积蓄力量,终有一天会迎来属于自己的破土时刻,稚嫩的幼苗定会渐渐长大——那时我们便会发现,所谓的命运馈赠,从来都是对执着者的嘉奖。

  种子生来就为发芽,人生来就应该为梦想而活。这样简单的逻辑,要将原因和结果连接起来,需要我们付出艰难的努力,梦想总是和艰难在一起纠缠,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还会畏惧那些艰难吗?

  

《为梦想而生(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一次停电(散文)
  • 告同胞们书(外一篇散文)
  • 樱花时节(散文)
  • 人生无病便是福(散文)
  • 龙头山的晴天(散文)
  • 写不动了(散文)
  • 手机迷(散文)
  • 致“淡雅晓荷”的小何(散文)
  • 诺尔盖,生命的试炼场(散文)
  • 纪录片《武汉日记》观后感最新范文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