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范文还是散文诗歌百科知识,总有一篇文章是您需要的!
当前位置: 好文学 文学市场 心情散文内容页

难忘的农田基建大会战(散文)

2025-04-22 10:57:50 原创 心情散文 手机版
对于从小生长于城市的人,或者是80年代出生于农村的人,“农田基建”无疑是一个非常陌生的词语。简单地说,“农田基建”就是农田基本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定历史时期为提升农业生产能力而实施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总称。我上小学四、五年级到初中阶段,正是全国“农业学大寨”的高潮时期,每到寒暑假期间,都要参加由生产队或村上组织的农田基建大会战。既有平整土地,修筑土坝,修建水库,也有整修村上道路的劳务。虽然作为一名学生出不了多少力,做不了多少事,但那些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挥汗如雨的体验,至今历历在目。我甚至把这滋味自己的一段历史经历,珍藏如宝。

  

  一

  平整土地,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

  那时每到夏忙,从公社到各生产大队,都要组织开展农田基建最基本的平整土地大会战。任务就是把高处的土移到低处,让这整片土地没有土包,没有坑洼。平整好的土地靠近坎边稍微要高,以使地里的雨水流不出地块,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

  上工这天,我和几个同龄的同学,跟着堂哥、堂姐以及队上的男女老少社员,拉着架子车、推着单轮土车、扛着镢头铁锨,也有担着竹筐的,浩浩荡荡走向目的地。到地方后,看到工地上稀稀拉拉插着几杆红旗,拉着“农业学大寨”“大批促大干”等标语口号,的确有几分大会战的气氛。公社、大队的干部以及生产队长已经到了那里。等到社员们都到齐之后,大队干部简单做了动员,然后农技员介绍当天大会战平整土地的任务。

  听着农技员的讲话,我才知道土地平整不是简单地把高处的土挖开填到低处,而是有一定的技术要求。要先把开挖土地表面的熟土翻上一锨深,剥离放在一旁,然后将底下的生土挖疏松,用运输工具一点点运到要填平的地方,最后再把放在一旁的熟土覆盖到挖过的土地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土壤质量和土地肥力。这真的是个技术活,而且含量不低。我看到那块地紧靠一条土崖,靠崖处高,而离土崖越远越低,且中间凸凹不平。这活足够辛苦了,改造土地,是那时人们的工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平坦肥沃的土地理想。

  随后,生产队长布置了具体任务,每个劳力一天要完成十方土的搬运和相应的填平工作。要开挖的地方以及任务分配已经用石灰粉画好,大家或单独或合伙选择相应的地块。社员们大都选择两人以上搭伙,或一家子,或平日关系好合得来的。我自然和堂哥、堂姐们搭伙,他们都比我能干。

  时值烈日当空、蝉鸣声声的酷暑天,夏收后的麦茬地蒸腾着焦香,山野虽有阵阵微风,但也挡不住干活时人汗流浃背。环顾四周,男人们不同颜色的背心上,不大一会儿就被汗水湿透,显出斑斑汗渍。在农技员的指导下,人们干得热火朝天。我们也不甘于落在那些社员们之后,将地上的熟土按照要求,用铁锨翻开铲到一边,然后将泛着金黄色的生土挖开挖松,一锨锨铲到架子车上,齐心协力推倒在指定的低洼处。

  看着地上愈来愈密集的架子车辙印,不断向低洼处延伸的土丘,以及人们高涨的劳动热情,想象着明年这块田地就会以新的面貌,长出令人喜悦的庄稼,大家抑制不住心里的激动,手中的镢头、铁锨挥舞如风,装满黄土的架子车奔跑如飞。

  第一天,我们很早就完成了分配的任务,受到了队长的表扬。一些社员开玩笑说:“这几个娃增怂滴很,看来还能再增加点工作量。”后来几天,果然给我们增加了土方量。当然,我们也乐意多干,因为完成的土方量越多,记的工分就越高,这些工分可是分粮分钱的依据。

  但是,我毕竟还是年幼缺乏锻炼,几天下来,不仅浑身酸疼,手上还打了血泡。堂哥、堂姐们就尽量照顾我,让我干些在架子车旁帮忙推推车,或者从家里提水送饭等轻松一点的活儿。等到我手上的血泡好一点以后,我就主动拿起镢头、铁锨继续着挖土、铲土的劳作,直到掌心磨出一层厚厚的茧子。

  这样的人生经历,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我们团结协作、肯于吃苦的性格,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劳动改变一切的观念,深深扎根在骨子里,使我们的人生没有废弛,也没有产生躺平的想法。

  那个暑假参加平整土地大会战的经历,至今留在我记忆中的,除了满眼金色的黄土,猎猎作响的旗帜,以及来来往往的推着架子车、单轮车、挑着箩筐的人潮,更有村子里不分男女老少、早出晚归的繁忙景象。

  更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土地平整之后,第二年那地里庄稼的长势。许多地块都是一边庄稼杆壮叶肥,看上去绿油油的,一边庄稼却杆细叶黄,看上去稀稀拉拉。那明显是平整土地时,土质质量、土地肥力没有做到位的结果。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平整后的土地,在水土保持方面还是逐渐显出它的优势。

  

  二

  修筑土坝,难忘沟壑里打夯时的号子声。

  老家的村子被三条沟壑、一座不大的山脉包围着,人们出行一直要在又陡又窄的沟路上攀爬。尤其是位于村子东面的沟壑跨度虽不大,却陡而深,连架子车都难以通行。人们要拉着架子车到公社赶集或交猪、交粮,不得不绕很远的路到沟壑上游的尽头。就连每年夏忙之后夏耕之际,公社农机站的拖拉机都要绕行。

  到了七十年代,为了彻底改变人们出行的艰难,有关部门借着“农业学大寨”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的热潮,就在村子东面的沟壑上游,即村子的北头一处沟里开始筑坝,以期修出一条能通车辆的道路。那时候我正在上初中,每到寒暑假都要参加筑坝工地的劳动。

  来到筑坝工地,站在沟顶看去,被开膛破肚的沟壑之中,旗帜招展,人声鼎沸,施工机具轰鸣喧嚣,颇有几分轰轰烈烈的气势。那时修筑大坝,不像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施工机械,能看到的机械就是一台推土机,所有的工程基本全靠人力。因为大干快上一般都选在农闲之际,村上能参加劳动的人几乎全被动员来了。

  记得堂哥当时担当着修坝的爆破手。他在公社通过短期学习培训,不仅掌握了爆破技术,还掌握了制造炸药的方法。我多次看到他在村上大队部的院子里,用铺开的床单,或簸箕、筛子晾晒制作炸药的材料。爆破时,先由村子里的壮劳力,在沟崖上钻出一个个孔洞,再由堂哥组织人员将制作好的炸药和引爆的雷管装入其中,雷管上接着引线,从点燃第一个爆孔开始,到最后一个爆孔结束,引线由长到短,以使爆破手有足够时间撤离到安全之地。当人们散工陆续离开沟壑之后,堂哥才开始不慌不忙,一路小跑着点燃所有爆孔上的引线,撤到安全距离之外,还要仔细听着从沟崖上传来的爆破声,看是否全部引爆。

  虽然这条沟壑两岸的土崖零星分布着一些散石,但大多都是一些黄土或红土,爆破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土崖震松,让上面的土落下。人们的任务就是把放炮炸下来的土铲到架子车上,一趟趟拉到坝基上,然后由推土机来来回回推平碾压,再由一些壮劳力用特制的夯锤夯实。

  记忆中,那是一个天已擦黑的傍晚,天上飘着雪花。在一声声响彻沟壑内外的打夯号子声中,人们面向沟壑一面坡下的堆堆黄土,或用镢头刨,或用铁锨铲,将土装上一辆辆架子车。昏黄的灯光下,人影绰绰,架子车穿梭,推土机轰鸣。尽管飘着雪花,刮着寒风,人们一个个头上却呼呼冒着热气。那情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至今难忘。这样的劳动,我曾经参加过多次。

  土坝修好后,人们又对沟壑两岸原来的羊肠小道进行了拓宽和整修,虽然路是砂石路,也不平坦,晴天尘土飞扬,雨天红泥泛起,湿滑难行,但总能通拖拉机、汽车和马车了。架子车当然也能走了,只是上坡时特别费劲。人们再也不用绕很远的路去赶集、去办事。

  这条沟壑自土坝以上的上游是没有水的。我上初中、高中期间,上学、放学经常要走过土坝,到了夏季常常会看到土坝上游的雨水集聚于此,形成一汪不大不小的水面,那里会长出一丛丛芦苇。

  除了参加平整土地、修筑土坝等农田基建大会战之外,我还参加过在村子南面一条河流上修建水库,那些经历都写在故乡回忆系列散文《在水库工地的日子》里,这里不再赘述。

  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特别之举,农田基建大会战为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那种“大批促大干”的政治运动挟持之下,出现了一些极端而劳民伤财的事件也不足为奇。那种大轰大嗡运动式的农业生产,也引起了一些农民的反感。所以就有“鸡叫风箱响,投明到战场”、“家家门上锁,户户无闲人”、“早上出工麻乎乎,晚上收工黑乎乎”等民谣,这也是当时农田基建大会战景况的真实写照。

  建设的观念,深入到我们的心中。我走在故乡的土地,走进村子,看到土地和道路,不自觉地就产生了改造的想法,这里这样修多么好,那里如此改变一下岂不是更美……世界观,不全是来自理论的灌输,更有人生经历的积淀而形成。

  会战,这样的词很难听到了,如今也不是靠“会战”能够创造价值。但会战传递出来的精神,依然是我们必须团结起来的方式。

  

《难忘的农田基建大会战(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岩坦街的今昔之变(散文)
  • 我和老刘二三事(散文)
  • 老宅的榆树(散文)
  • 清明去仙峰山祭哥(散文)
  • 父与子(散文)
  • 让我们一起成精(散文)
  • 刘姥姥之善(散文)
  • 长在庄院半崖上的枣树(散文)
  • 木屋村落(散文)
  • 与寿光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的邂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