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政治斗争的冤案,几乎毁了年轻的苏轼。然而,当人生跌入谷底,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痛苦磨难,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蜕变,苏轼慢慢地看见了满天的星光。从此,一颗闪亮耀眼的文化巨星出现了——苏东坡!
——题记
◎东坡的际遇儋州的因缘
据说,当初大权在握、致力恢复“熙宁新法”的元丰党人章惇,是通过玩文字游戏的方式决定元祐大臣的贬谪地:苏轼,字子瞻,因为瞻与儋偏旁相同;苏辙,字子由,贬雷州,因为雷字下面是田字,其他人都以此类推。
当初,父亲苏洵为儿子取名之时,担忧苏轼过于张扬,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嫉妒,因此给他起表字为“子瞻”,希望他行事能够更加谨慎,瞻前顾后。谁知,冥冥之中,这个“瞻”字,竟然暗合了几十年后东坡的人生轨迹。而儋州,这个远在天边的荒蛮之地,却因东坡的到来,迎来了文化史上的一个新机遇!
所以,东坡的际遇,也是儋州的因缘!
三年跌荡起伏的儋州生活,正是东坡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年,东坡到儋州时,已经是名扬海内的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但是,他的为人却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到儋州后不久,很快就成为当地人经常围观的“红人”:敬仰的,好奇的,图新鲜看热闹的,来来往往,络绎不绝,于是东坡的日子变成了“迎送无虚日,酒樽不曾空”。东坡在《访黎子云》中写道:“野径行行遇小童,黎音笑语说坡翁。东行杖策寻黎老,打狗掠鸡似病风。”东坡用诙谐的语言,自嘲的语气,在诗中写了这样一位怪异、好笑的老头:柱着拐杖,疾走如风,到处寻找黎族老头;走路时,一边打狗,一边试图捉那些到处乱跑的鸡,惊得四邻鸡乱飞狗跳墙。还有更巧的事情,那些小孩子,竟然用当地方言谈论着这个行为与众不同的老头子!
当地的百姓,却对这位来自远方的“怪老头”真诚相待,时常有给东坡父子送衣送肉的。东坡的儿子苏过,在他的《夜猎行》中写道:“余寓城南,户外即山林,夜闻猎声,旦有馈肉者。”岁末寒冷风大,一位挑担卖柴的黎族人,也许看到东坡衣衫单薄,尽管语言不通,还是把自己的一块吉贝布送给了东坡。东坡感动之至,写下诗篇:“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独完。负薪入城市,笑我儒衣冠。生不闻诗书,岂知有孔颜。倏然独往来,荣辱未易关。日暮鸟兽散,家在孤云端。问答万不通,叹息指屡弹。似言君贵人,草莽栖龙鸾。遗我吉贝布,海风今岁寒。”这位送在布的黎族人,是多么的纯朴善良!
最最让我感动的,是东坡离开儋州时写的那首《别海南黎民表》:“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在儋州三年,东坡已融入当地百姓的生活之中,和当地的黎族朋友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对这个地方已经产生了深深的留恋。所以,当东坡遇赦北归之时,那些朝夕相处的朋友纷纷前来饯行,执手涕泣。此时离别,双方都知道不能再次相见。然而,东坡却宽慰大家,我这次离开,就好像是出门远游,大家不用悲伤。结尾两句,真是依依不舍,多想再停留一会儿!
对于此时东坡的心里,我真是感同身受!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工作后,因为机缘,我们从陕西老家来到广东。每次回老家住一阵子,心里总是惦记着广东。在广东住久了,时时想起故乡的人和事。也许,到一个新地方,离开一个曾经生活的地方,内心深处,都有许许多多难以舍弃的念想。
然而,东坡毕竟是东坡,几十年的宦海沉浮,他早已不再是平常人的人生观了。“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他说,生存、死亡和梦境,并没有优劣之分。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与短,而在于怎样度过。东坡在儋州三年,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住过的地方,被称为“东坡村”;他饮用过的水,被称为“东坡井”;他耕种过的田地,被称为“东坡田”。东坡村至今犹存,东坡井、东坡田遗迹还在。当然,最重要的是,东坡这个闪耀着光芒的名字,从此和儋州连系在一起,不再分开!
任何人的一生,都有悲欢离合,都少不了喜怒哀乐,只是一种经历,一种生命的体验而已,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那么作为我们的现代人,更应当珍惜眼前的时光,珍惜眼前人,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
东坡与儋州的因缘,让我叹息不已!一个人,明天会经历什么,又有谁能提前预知呢?
◎海南岛之旅我买的唯一一张半价票
2025年3月2日,一大早,吃过文霞给我们煮的海南粉,和她们姐妹告别。之后,我们直奔儋州的东坡书院。今天,长久以来的心愿就要实现了,真是激动不已!
这一趟海南岛之旅,许多景点都是要买门票的。海南省许多景区规定,六十岁以上才可以买半票。先生刚满六十,可以买半价票,而我不到六十,只好买全票。当然,东坡书院除外。因为东坡书院景区有一条规定,教师可以买半票。也就是说,在东坡书院,我买了这一次海南之旅唯一一张半价票,当然有点小开心!
也许,东坡在儋州,最主要的身份教师还是教师吧!感谢东坡!感谢东坡书院!
◎装饰豪华的东坡诗词文化长廊
进入景区大门,一眼看到的是门口两边纵向的豪华石碑长廊,我真的被震憾到了!在许多景点,都有石碑长廊,石碑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色泽漆黑、质地细腻的青石,也有现代灰色水泥色的人造石碑。但是没有见过东坡书院的一样的石碑长廊。石碑表面,像镜面一样的光洁、透明。这样的石碑,这样的设计,真是太豪华了!
也许,这里的镜面长廊并非石头,可能是其它材质,只不过根据中国传统的习惯,在石碑上雕刻名人诗词名句,记录盛典盛况,记载历史法规等等。显然,这一处长廊的设计,是近年来新材料的杰作。也许,儋州人为了表达对东坡的敬意,将最好的设计、最好的材质、最美的构想都用在了此处。本文为了方便,我姑且称之为石碑。
两边长廊的石碑上,自然是著名书法家、名人等书写东坡的诗词文章。为了美观,石碑是纯黑色,字体淡黄。阳光下,石碑反射出更丰富的色彩。站在石碑面前,读着那一首又一首优美的诗词,欣赏着各种字体的精妙书法作品。同时,在石碑的橱窗里,清晰地映照出了自己的影子,身边以及背后的游客、蓝天白云、中间走廊上方的水泥框架,悬挂在空中的金黄灯笼,鲜艳夺目,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最先看到的作品,当然是东坡那首最具有豪放气质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势磅礴,格调雄浑。然而,最终却只能是自解自慰,襟怀旷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此时,我却想寻找他的那首小诗《儋耳山》:“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傍者,尽是补天余!”
当初,东坡到海口时,在府城的金粟庵借宿。之后就沿着西北海岸,向儋州进发。途经儋耳山时,东坡看到路边高大的山峰,嶙峋的巨石,有感而作此诗。读这首诗,起初给人一种天荒地老的苍茫感,一种走到天崖尽头异样的孤独感。诗的前两句,描写儋耳山的卓而不凡,高峻突兀,直插云霄,远胜其它山峰。表面写山,实质上是在写自己;从中可以看出深层含义,东坡并没有因为被贬儋州就失去自信,也暗合了他与众不同的才华。后两句写道旁石头,用女娲补天的典故,抒写自己的不平之意。联系东坡的身世遭遇,虽有补天之才,却被弃置到这偏远地方,如同这些石头一样,充满了愤懑和烦恼。当然,如果只是愤懑和烦恼,东坡就不是东坡了,他转念一想,即使被弃置,只要自己真的是一块补天石,也就够了!由此,我看到了东坡另一种过人的性格:旷达乐观、超然物外。这首诗借物抒情,语言含蓄,以石头暗喻自己,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意。既然是补天之石,人世间又不能相容,那就恢复石头的本来面目,恢复自然本性就好了。篇幅虽然短小,内容很丰富,构思非常精巧,是一首真正能表达心意的咏物之诗。
赞叹东坡!在逆境中,没有自暴自弃,能够任运而行、无怨无悔的生活智慧!
大约六百年之后,又有一位天才作家曹雪芹横空而出,特别巧合的是,在写尽人生之悲喜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曹雪芹和东坡一样,也把自己比作那一块女娲补天剩下的玩石!我想,曹雪芹是不是读过东坡的这首小诗呢?是不是天才的心意都是相通的呢?
◎亲民爱民
走过一片生长着睡莲的池塘,穿过快意亭、临池亭,来到息轩亭前。在这里,有一组人物雕刻像,我非常喜欢。
雕像的中心人物,当然是东坡。只见东坡身着宽服长袍,头戴儒生帽,坦然坐在石桌前,右手端着茶杯,面朝着坐在他右手边的黎族夫妇,左手作出邀请状。黎族夫妇呢,雕刻的也很形象,那位头上包裹着头巾、耳朵上戴着大耳环的男子,正在和东坡说话。他的妻子,则安抚着站在面前的小孩子。东坡的左手边,坐着一位中年男子,也是宽服长袍,发带椎髻,坐姿潇洒,他的左手端着茶杯,正在笑呵呵地看着对面的黎族夫妇。也许,他是地方长官,正在陪着东坡与当地老百姓交谈呢。
正午的阳光,照在雕像身上,多么和谐,多么自然!东坡在儋州,和黎族百姓常常来往,而且关系越来越亲密,“久居儋自陋,日与雕题(在额头脸上刺青的黎族人)亲。”特别是黎氏两兄弟,与东坡交往颇多。东坡有诗为证:“城东两黎子,室迩人自远。呼我钓其池,人鱼两忘返。”在儋州时间长了,东坡甚至开始学习儋州方言,“鴂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
东坡不仅与他们交往,聊天,而且能与他们共甘苦,分忧乐。有一次,黎子民的儿子和继母发生矛盾,继子被赶出家门。然而,农忙之时,家里剩下的老弱却无力耕种,被赶出门的继子也后悔了。但双方都碍于面子,不知道该怎么办。东坡知道了此事,就自己出钱,买了羊肉和酒,送给黎家的继子,劝他回家。后来一家和好如初。
在自己尽力帮助当地老百姓的同时,东坡还和在惠州时一样,经常给亲友写信,从内地求购药材,施舍给黎族百姓。
宋人范正敏在《遁斋闲览》中,记录了东坡离开海南时的一些情形:“东坡自海南还,过润州,州牧,故人也。因问起海南风土人情如何?东坡云:风土极善,人情不恶。某离开昌化时,有数十文老皆担酒馔,直至舟次相送,执手泣涕而去,且曰:此回内翰相别后,不知何时再相见?”
“风土极善,人情不恶。”这当然是肯定、正面的评价。东坡一向有雅量,能容物,能容人。在东坡的眼里,人人都是好人。章惇执政之时,将东坡贬谪到儋州。后来东坡遇赦北归,听到章惇被贬谪的消息,曾写信对黄实说:“子厚(章惇字)得雷,为之惊叹弥日。海康地虽远,无甚瘴。舍弟居之一年,甚安稳。望以此开譬太夫人也。”后来,章惇的儿子章援给东坡写信,收到信后,苏东坡不顾自己的病痛,立即回信。章援接到回信后,为苏东坡的宽厚和大度感动不已!
东坡一生遭遇坎坷,却始终能悲天悯人。他的热心助人,襟怀坦荡,真的让我赞叹不已!为了表达敬意,我得和东坡合影。于是,我站在东坡的左手边,拍出几张满意的照片。
赞叹东坡!无论自己身处逆境还是顺境,无论是老百姓还是曾经的政敌,他却能看到别人的需要,竭力相助!
◎传播文化教授学生
进入东坡书院院落,眼前一亮,我想这里应该是东坡在儋州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书院正面的堂屋中,是东坡一尊坐像。当然,东坡的坐像,和平时所见的其他英雄人物坐像完全不同。只见东坡抬头挺胸,目光深远,神情自若。东坡右手拿着书卷,随意搭在座位的扶手上,左腿屈膝支起,左手随意放在左膝盖上。加上那一袭古铜色宽服大袍,更加透出坦然自在、回归本真的生活状态。在东坡塑像背景墙上方,有一块匾额,上书“鸿雪因缘”四个大字。是啊,“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早年的苏轼,当他写出人生如雪泥鸿爪的诗句时,那里能想到,年过花甲的他,竟然被贬谪到这千里之外的海南岛呢?
苏轼之所以成为东坡,是因为仕途的坎坷、人生的磨难。然而,坎坷与磨难,并没有改变他作为文化使者的担当。无论走到那里,他都积极传播中华文化,热衷于教书育人。在《琼台记事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东坡的谥号是“文忠公”,并不是一般人能得到如此尊敬的称谓。在历史上,能获得“公”这样称呼的人,寥若晨星:周公、孔公、韩文公、颜鲁公、欧阳公、左公、曾文正公……
东坡自从到海南岛之后,儋州人仰视这位文化人犹如北斗星。不仅本地的百姓不断把孩子送到他那里读书,就是其他三州的士人,也纷纷前来,甚至有广州的学子也冒着海浪之险、盗贼之危,前来拜师学习。面对前来的求学者,东坡有求必应,倾心教授。他亲自编写教材,多方指点。
东坡书院叹东坡(散文) ——海南环岛之旅九
《东坡书院叹东坡(散文) ——海南环岛之旅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PREV ARTICLE雷电是马虎界的情歌(散文)
NEXT ARTICLE局部反击作战的英雄们 ——抗美援朝志愿军英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