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面对四月至美的春韵,莫过于洛阳牡丹的肆意芳菲。那别样的娇艳与妩媚,在丝丝春雨中,朵朵花、片片瓣映出你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容颜。
那年春天,牡丹花开得正艳。我大伯拖家带口坐着绿皮火车,为响应国家“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支援“三线”建设,去洛阳某军工厂援建。
二
记得小时候,每年春天,大连劳动公园都会举办花卉展。奶奶总会带着我坐大连有轨电车去,当时坐电车出去玩儿简直是一种奢侈。每每听着车轮与轨道碰撞发出“叮咣、咣当”的金属撞击声,还有车厢内纯木质长椅和内饰、金棕色的木质吊环和栏杆、西式的吸顶灯,都会让我兴奋不已。车厢内人少的时候,有时我会让奶奶把我抱起来去触摸把玩已经非常丝滑的吊环,那手感就像镀了一层釉一样,不知承载了多少只大手的温度。大部分时候我都是跪在木质座椅上,望着窗外移动的风景,东瞧瞧,西望望,就像一只小鸟挣脱了笼子,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雀跃极了。
来到大连劳动公园,门前摆放着一片绚烂的花海,五彩斑斓的鲜花争奇斗艳。而每一次,我们都没有像其他游人一样驻足欣赏,奶奶总是拉着我的小手快步走到牡丹花展厅,奶奶叮嘱我几句之后就会放开我的小手,我就蹦蹦跳跳地跑去玩了。奶奶会沿着每一种颜色的牡丹花围栏踽踽慢行,好似在端详每一朵花的容颜。最后总是停留在白色牡丹花围栏前凝视很久很久,眼里便噙满泪水。那时我还小,不懂为什么……
直到我小学五年级,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春花的作文。那篇作文作为范文贴在教室走廊的墙面上。当年,我陪着奶奶去观赏牡丹花,不单记下了牡丹花的花攒锦聚、繁英若绣,也把奶奶恍惚的神情尽收眼底。我用牡丹花作为标题写的作文,其中一段引用了“洛阳牡丹甲天下”这句耳熟能详的句子,也问了奶奶为什么独独喜爱牡丹花,尤其白色的牡丹。奶奶凝神说在白色的牡丹花瓣上更能看清楚大伯的脸。
之后我问了妈妈关于大伯举家去洛阳的情况,我为什么对大伯全家没有一点印象。妈妈说那时她和我爸爸刚结婚不久,还没我呢哪来的印象。.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内忧外患、百废待兴。工业布局大多集中在沿海城市和东北地区,不利于备战。为了构筑国防与经济建设,当时国家号召这些地区工厂里的技术人员去支援比较落后的三线。
我的爷爷、大伯、二伯都在大连造船厂工作。当天晚上全家召开会议商量此事,大伯义不容辞地说他去,是单枪匹马还是拖家带口?当时大伯已经有五个孩子,大的刚上小学,小的刚会走路。大妈和孩子们留下会拖累家里其他的人,更会辛苦大妈一个人,也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更不知道要去多少年。最后决定带着全家一同前往洛阳——那个历史上十三朝古都,每年春天处处牡丹花盛开的地方。
自此以后,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通过书信我们偶尔知道大伯家的消息,都是报喜不报忧,比如大妈在洛阳又给奶奶生了一个孙女(可是奶奶没有亲眼见过这个孙女)。每一封千里家书,爸爸给全家读完以后,奶奶都小心翼翼地将信纸折好再放回信封里,然后放在枕边的一个木质收纳盒里,盒盖边缘油亮油亮的,我知道那里都是奶奶的宝贝,奶奶像变魔术一样,会从里面变出钱来,我经常跟奶奶撒娇,要一分钱蹦蹦跳跳地去买两个糖豆解馋,三分钱买一根冰棍,足以让我欣喜若狂,美上一整天。可是,我也经常看到奶奶从里面拿出一封信,双手捧着,眼睛盯着上面的字发呆,直到那些字变得模糊。我知道那上面的字奶奶只认识几个,“妈妈”两个字还是我教的,似乎看到这两个字就听到了大伯喊她的声音。
后来,偶尔我爸爸下班来家进门会喊一声:妈,我大哥今天来电话了!爸爸就把电话的内容复述一遍,比如大伯升职加薪了,大堂哥毕业找到工作了,大堂姐嫁人了等等好消息,再后来……没有后来了啊!
我十五岁那年,奶奶应该是去看大伯一家了。我记得奶奶在弥留之际,眼睛一直望着贴在一侧墙上的那幅牡丹花壁画,一定是在花瓣上看见大伯了,奶奶眼角残留的泪珠和唇边定格的微笑一定知道。
我也知道,奶奶尽管没有见到大伯大妈和她的孙子孙女们最后一面会有点遗憾,不过知道他们一家平安健康,又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能看到现在祖国的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一定会欣慰的。
奶奶虽然不识几个字,但是她的那句口头语“老大就该有老大的样子”成了我们的座右铭。大伯是老大,我也是老大,我们都做到了老大该有的样子。这或许就是家规和孝道传承吧!
三
当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大伯的孩子们有结婚度蜜月的会来到大连小住几天,而大伯直到退休才急不可耐地和大妈回到了故乡,也只是小住了个把月。大伯说故乡成了他乡。
“乡音无改鬓毛衰”,就是大伯和大妈的真实写照。他们去爷爷奶奶墓前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大伯哭得惊天动地,那句“妈~儿子不孝啊,都没见到你最后一面啊!”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惊得鸟儿噤声、风儿驻足、草儿低头。而我再一次陪哭,哭奶奶的被窝、哭奶奶的“静儿、静儿”的柔声、哭奶奶的谆谆教诲……
记得我父亲和我大姑同时去世那年,大伯将近八十岁,为了兄弟姐妹情,为了故乡情。非要回大连,可是他的身体状况已经不适合坐飞机,不得已,堂哥开着房车,不知途径多少个城市,洛阳到大连近两千公里,走走停停,三天后终于抵达大连。大伯再一次面对弟弟妹妹的离世,佝偻的身子不停地颤抖,浑浊的眼里满是泪水。再次跪倒在爷爷奶奶的墓前,不再嚎啕大哭,而是嘤嘤低诉“自己作为大哥,没有照顾到弟妹。”他又左右看了看二伯和我父亲的墓,喃喃自语。我知道,他一定是希望百年之后自己也能依偎在父母身边。可是……
大伯八十八岁在洛阳寿终正寝,也正值春暖花开时节。我代表全家去洛阳送葬。堂哥堂姐说,大伯弥留之际,望着故乡的方向仿佛魂归故里。
在洛阳待了几天,漫步街头,果然,满城尽是牡丹花开。大街小巷、道路两旁的绿化带以及花坛中,牡丹花成片成片地绽放,姹紫嫣红,雍容华贵的姿态,艳丽夺目的色彩,令人流连。忽然想起那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我驻足于白色牡丹花前,不但看到了大伯的容颜,更看到了奶奶的微笑。
四
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据悉,当时有五十万技工家庭,四百多万建设大军,或单枪匹马、或拖家带口、或别家舍业前往“三线”援建。这些普通人当中有多少人尽忠不能尽孝,舍了小家为大家,才有了现如今全国各地共同富裕的幸福生活。
牡丹岁岁展新颜,往事如梦,人事已非,唯有回忆长存心中,温暖如今!
情系牡丹(散文)
《情系牡丹(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PREV ARTICLE锅盔带来的阴影(散文)
NEXT ARTICLE奶奶的菜园(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