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塔山之巅
———张凤英
我站在塔山之巅,俯瞰这片山海相拥的壮阔景象。四十年前,我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踏入了这座滨海小城——烟台。从此,我的生命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未曾离开。塔山成了我的知己,三和塔是我的老友,芝罘岛是永远看不厌的风景。而山脚下的二轻学校,则是我青春岁月中最温暖的记忆。
清晨的塔山笼罩在薄雾中,石阶上沾着露水,我一步一步向上攀登。这座海拔不过百米的小山,却蕴藏着无限风光。根据塔顶的刻石记载,这座宝塔在大元至元30年(公元1293年)曾经历重修,而后在1999年再次进行重建。新建的三和塔高耸入云,达39.9米,拥有七层八面,展现了仿宋建筑的精致之美。由于其与周边太平安地区的儒、释、道三教的教义相吻合,因此得名“三和”。三和塔飞檐翘角,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默默注视着烟台的变迁。塔身上的砖石已经斑驳,却依然挺拔,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
我常常在塔下驻足,仰头数着层层飞檐。塔铃在风中叮当作响,那声音清脆悦耳,像是从遥远的海上传来。记得刚来烟台时,我总爱在傍晚时分登上塔山,看夕阳将三和塔的影子拉得老长,一直延伸到山下的村落。那时的烟台还没有这么多高楼,站在塔顶就能望见整片大海。而山脚下的二轻学校,是我最初扎根的地方。
那是我初到烟台的日子,怀揣着对教育的热情,我走进了二轻学校的校园。学校不大,却充满了生机。教室的窗外就是塔山,清晨的阳光洒在山坡上,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与山间的鸟鸣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我常常在课间站在教室门口,望着塔山的方向,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塔山不高,却因三和塔而有了灵魂。这座始建于宋代的古塔,见证了烟台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全过程。我常常想,当年建塔的先人们是否也像我一样,站在这里指点江山?他们可曾想到,四百年后的今天,这座塔依然屹立,依然有人像我一样,在塔下徘徊,在塔顶眺望?
春天,塔山上的槐树开花了,香气弥漫整个山坡。我沿着石阶慢慢向上,不时停下来看看路边的野花。山腰处有一片杏树林,花开时节,粉白的花瓣随风飘落,像是下了一场温柔的雪。我常常在这里遇见晨练的老人,他们或打太极,或散步,脸上洋溢着安宁的笑容。而山脚下的二轻学校,也在春天的气息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学生们在操场上奔跑,笑声回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我站在教室的窗前,望着他们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欣慰。
夏天,塔山成了避暑的好去处。树荫浓密,凉风习习,站在塔顶,海风扑面而来,带着咸腥的气息。远处的芝罘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像一颗翡翠镶嵌在碧蓝的海面上。我常常带着望远镜,仔细端详岛上的每一处细节。岛上的灯塔、渔村、码头,都清晰可见。有时还能看见渔船出海,白色的帆影渐渐消失在海天相接处。而山脚下的二轻学校,则在夏日的蝉鸣中迎来了期末的忙碌。学生们在教室里埋头苦读,我则在讲台上为他们答疑解惑。每当疲惫时,我总会抬头望向塔山,仿佛能从那里汲取力量。
秋天的塔山最美。枫叶红了,银杏黄了,整座山仿佛披上了五彩的锦缎。我常常坐在三和塔下的石凳上,看落叶纷飞。塔铃在秋风中叮咚作响,像是在演奏一曲古老的乐章。远处的海面上,渔船满载而归,汽笛声悠长,与塔铃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而山脚下的二轻学校,也在秋天的丰收中迎来了新的学期。学生们带着假期的见闻回到校园,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我站在讲台上,望着他们青春洋溢的脸庞,心中充满了希望。
冬天的塔山略显萧瑟,却别有一番韵味。海风凛冽,吹得塔铃叮当乱响。我裹紧大衣,一步步向上攀登。山顶的视野格外开阔,远处的芝罘岛笼罩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海面上波涛汹涌,白色的浪花拍打着礁石,发出轰鸣的声响。我站在塔顶,任凭寒风吹拂,心中却涌起一股豪情。而山脚下的二轻学校,则在冬日的寒风中迎来了期末的考试。学生们在教室里奋笔疾书,我则在讲台上默默守护。每当看到他们认真的神情,我总会感到一种内心深处的安慰。
四十年来,我见证了塔山的变迁。山下的村落变成了繁华的街区,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塔山依然保持着它的宁静。三和塔依然矗立,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成长。而山脚下的二轻学校,也在岁月的洗礼中焕发出新的光彩。教室的墙壁上挂满了学生的作品,操场上建起了新的篮球场,校园里种满了花草树木。每当走进校园,我总会感到一种熟悉的温暖。
我常常想,为什么我对塔山如此眷恋?也许是因为它承载了我太多的记忆。在这里,我度过了无数个清晨和黄昏,看遍了四季的风景。塔山的一草一木,一石一阶,都深深印在我的心里。三和塔的每一层飞檐,每一块砖石,都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故事。而山脚下的二轻学校,则是我青春岁月中最温暖的记忆。在那里,我不仅教会了学生们知识,也学会了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与历史对话,如何与内心和解。
站在塔顶,我常常想起太行山的故乡。那里的山更高,更险峻,却没有海。而在这里,山与海相拥,塔与岛相望,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卷。我常常觉得,自己就像这座三和塔,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既眷恋着山的厚重,又向往着海的辽阔。而山脚下的二轻学校,则是我在这片土地上播下的种子,它们在这片山海之间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塔山不高,却让我看到了整个世界。站在这里,我不仅能看见芝罘岛,还能看见更远的地方。海天相接处,仿佛有无数可能。我常常想,当年那些出海的人们,是否也像我一样,在启航前登上塔山,最后看一眼家乡的风景?而山脚下的二轻学校,则是我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足迹。每当看到学生们走出校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我总会感到一种由衷的自豪。
四十年的光阴,让我与塔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不仅是我的观景台,更是我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也找到了生活的意义。每当站在塔顶,指点江山,我就感到无比充实。这座山,这座塔,这片海,已经深深融入了我的生命。而山脚下的二轻学校,则是我在这片土地上播下的希望。每当看到学生们在校园里奔跑,我总会感到浑身充满活力。
我常常想,等我老了,走不动了,我依然会每天望着塔山的方向。那里有我的青春,有我的梦想,有我四十年来点点滴滴的回忆。塔山不高,却是我心中最高的山;三和塔不大,却是我心中最大的塔。而山脚下的二轻学校,则是我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最珍贵的财富。
站在塔山之巅,我不仅指点着眼前的风景,更指点着自己的人生。这座山教会了我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与历史对话,如何与内心和解。它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攀登多高的山,而在于在攀登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景。而山脚下的二轻学校,则是我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最美好的回忆。每当想起那些在教室里度过的日子,我总会感到内心的温暖。
我站在塔山之巅,指点这山海相拥的壮阔,指点这岁月静好的安宁,指点这生命如歌的韵律。塔山不高,却让我看到了整个世界;三和塔不大,却让我读懂了整个人生。而山脚下的二轻学校,则是我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最珍贵的记忆。
时光荏苒,塔山脚下的二轻学校已经合并到烟台职业学院,并且搬迁到高新技术开发区,现在成为大国工匠成长的摇篮。四十年巨变,烟台已经成为一个新型的现代化经济开放城市,正在山东经济腾飞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为烟台的今天和明天而骄傲和自豪。塔山一定会见证更多烟台发展的光辉奇迹。
我站在塔山之巅(散文)
《我站在塔山之巅(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PREV ARTICLE二胖和三斤(散文)
NEXT ARTICLE白菜花,充满阳光与甜蜜(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