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们村,说成穷乡僻壤,说成犄角旮旯,或说成是鸟不拉屎之地,都很正确,一点也不为过。我们村,从古至今,一直是可怜巴巴地向着老天哀求,能赏口饭吃。如果哪天老天不开心,来些干旱,给点洪涝,辛苦肯定白费,劳动成果定会减少甚至是泡汤。大家一直都把这当成是无解的难题。因为位置太偏,条件太差,便没有了吸引力,以至于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想从泥潭里抽出,走出穷山窝。
改变不了,有时候,我们对舍弃也无法批评,僻壤穷乡,也许只能靠时光来改变了。
我家有两亩田,也是仅有的一块田,歪歪扭扭呈不规则的长形几何图形,东西走向。田的上方隔几丘田的不远处有个池塘,池塘整修了几次,还是像筛子一样保不住水。田的下方是自西向东的沟渠。这个沟渠应该是几十年前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口号下挖的,大概一两米深,窄处有两米多宽,宽处起码有四米多。这沟几乎连通了整村的大部分水稻田,可见当时老百姓战天斗地的决心和坚韧意志力。这沟,也不知从哪一年开始,只挂沟名,不做沟事。沿沟的边缘被杂草、杂树、竹子、藤条等肆意霸占。加上近些年,不准焚烧秸秆,沟边的这些植物愈发疯长,长得那叫一个开心快活。田小的,已不见田。有些田的主人到城里求生存,田便撂荒。平时,沟里的水,说有吧,抗旱时抽水机转几个圈,就没了,田地根本止不了渴;说没吧,杂草淤泥长期是稀稠状,正中央有那么巴掌深巴掌宽的丝线水无声地往下流,有坑的地方还有鱼虾窜动。
“饿死单身汉,干死池边田”,老辈人总结出来的话,真没毛病。这是对我们这里生产条件的最好描述。无论是池塘里的水还是沟里的水,常常是僧多粥少,很难满足周围田地的需求。水稻水稻,有水才长稻。我家的田守在沟边,近几年,也不敢栽水稻了。前些年,为了自己吃的大米不用买,一直坚持插水稻,我和老公差点累死,却不能叫苦。遇干旱,将自己田下方的沟渠疏通挖深多攥水,常为了沟中淤泥里的那半碗水抽到田里挽救水稻的命,每每是半夜三更坚持着,与蚊虫做着殊死搏斗,老公吃饭喝水都是我送。即使这样,还是没有感动上帝,水稻常因缺水而减产而失收。我对“坚持就是胜利”这句箴言,渐渐产生了怀疑。后来听别人劝,变通,不再坚持种水稻,种比较耐旱的玉米。汗颜啦汗颜,长期生活在农村、天天拌土块的我,居然要用买米的方式来续命。
我们村民也常外出,看见他乡的田间沟渠四通八达,灌溉方便。田里缺水,只将田间的缺口打开,沟渠里的水会自行流到田里,老百姓那叫一个轻松啊。我们村民们,天天盼,日日想,希望能有所改变,希望能尽快改变。
有些事情,包括自然环境,是不好改变的,人只能在自然留给我们的夹缝里求生,不管怎么样,人们还是心存改变的愿望,甚至在大脑里描画着美好的远景。
二
美国的大法官休尼特说“正义只会迟到,从不会缺席”。我从中得到这样一个启示:穷乡村的改变,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这不,去年冬天,我们这最尾部乡村的水利建设,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排上号。感天感地啊,感谢上级领导,终于轮到了我们这里。我们这辈人的头发虽然熬白了,年轻后生的胡须还没长出来呢,后辈的后辈日子还长着,他们以后插田不用像我们这般辛苦,天旱有水来,洪涝可以排,往后的丰收保障就大了很多。当然,这次轮到了我们村,与我们村的村干部付出的努力肯定是分不开的。
去年冬季,四台挖机,五六辆手扶拖拉机,便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向土地开战的架势。各机械师傅、农民工等几十号人冒着寒霜,趁枯水季节赶着工程,一直干到除夕的前一天才停工。过完年,春节的余味还在乡间萦绕,拜年人在路上还不停地吆喝,孩子们的花炮声也不时地在村里闹腾,村里的水利建设又已经开始。
前天,我抽空专门跑去看了热闹,跟着毛坯的泥巴沟边走了一段。真佩服现在的机械,如果是用人工,那得多费多大的劲费多少时间啊。沿沟两边的大树木、粗竹子、厚杂草、长藤条等,挖机是一路披荆斩棘,它的长爪子三下两下,将这些沟边的杂物轻托举到岸边。我家的田中央也是堆了好几堆乱七八糟竹子藤条之类,上手一块田里堆得比我家的还多,有几棵树,几个大蔸。下手一块田也是,还倒了一棵大樟树,几棵歪脖子树,人们围着这大樟树转着圈看,还恭喜田主人这树当柴卖都可以卖几百块,笑他家赚了个翻番。我看见村支书在凹凸不平的泥巴路上来回奔走,不时地与挖机师傅说着什么,又与手扶拖拉机师傅交待什么,还与上面沟里砌石头的师傅交谈着什么事。我还看见前方开路的挖机旁边,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村民(应该是村里安排的)跟随着挖机,指挥着挖机。后来才明白,挖机师傅,我们村民大都不认识,如果有田主人要询问有关田的什么问题——比如有的田里种了冬季作物,毁了的部分该怎样处理;田埂压坏了,还会给拢田埂吗;田里堆了那么多的杂草淤泥,怎么处理;田中间也给压紧了,会给整平挖松吗等等事宜,都由这个本村熟悉的村民来回答。我还看见水泥路上有人不时地铲着路面上的泥巴、捡着路上掉落的小石子、扫着路上的泥灰、杂草、树叶等,路面基本都是保持着干净状态。
村民们是高兴的,沿沟是热闹的,淤泥沟即将穿上华丽新衣裳。沟边的几台挖机发出的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路上拉石头的拖拉机你来我去的突突声;下方沟里有人拿着网兜穿着下水衣,在深深的淤泥里追逐野生鱼儿,一步一个趔趄,岸上人的欢笑声;沿沟成群的老少“指点江山”的议论声;还有几个学步娃娃非要到沟边看挖机操作,痴痴的眼神看着大人在沟里捉鱼的滑稽动作,也想下地玩泥巴,这场面引发众人的咯咯笑声,,改变山河,给我们这偏远山村注入了新春的活力,诱来了若干年都不曾有的热闹画面。这样的场景在这偏远乡村是不多见的,是可以载入村级史册的。还有几个跟在爷爷奶奶身后还没开学的中小学生,上蹦下跳,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兴奋。我想他们开学后,如果老师要布置新年之类的作文,他们又多了一个题材,得到了一份灵感。同样也给他们日后的生活种下了一颗发光的种子。
三
这条沟的全部改装,要是老天给时间,估计一个月可以完工。据施工者说,绝不会耽误大家的春耕生产。一边砌沟,一边可以叫来旋耕机,将田恢复原样。他们还说,以后大家的生产劳动只会更加方便,沟边稳固加宽了,有了简易的机耕路,耕种收割不用肩挑背扛。打药取水每几十米远修个小码头。
新农村的发展一直在持续稳步进行中,我们这里虽然迟到一步,但很快也会紧跟时代脚步,一路前行。现在的普通老百姓也知道,发展农村生产力,最重要的是发展现代农业,以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核心是要农民增加收入才行。农村的发展不单只是指城市郊区的农村,偏远地区也同样也要紧紧跟上。
我和大家聚在一起,满怀信心地谈论着过去,议论着今天;讨论着我们这里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大家也杞人忧天地担心着现在的年轻人,我们这代人不动了,他们怎么办?出现了变故如何应对?饭碗该如何才能真正掌握在咱们自己手中?
有许久没插水稻的田主,询问着内行人买什么样的谷种,既要产量高还抗病虫害。看来,凡是沿沟的田,大家都在计划今年重新插水稻。我也在心中琢磨着,既然旧沟改成了新沟,水就有了保障。再说路也通到了田边,可以省许多工,还是自己插点水稻。毕竟家中有粮,才能遇事不慌,自己的饭碗还是自己端着稳靠。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各村都有不同的情况,改造地块,兴修水利,这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基础性工作。老百姓的眼睛很亮,一点改变,他们都看得见,也想得远。过年的话题有了新内容,我听到他们描述水稻田新水塘,用了“换新装”的词儿,愿今后的日子也新起来。
旧沟换新装(散文)
《旧沟换新装(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PREV ARTICLE收藏书画,是一种情怀(散文)
NEXT ARTICLE修修补补补,生活拼图(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