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范文还是散文诗歌百科知识,总有一篇文章是您需要的!
当前位置: 好文学 文学市场 心情散文内容页

缅怀清明(散文)

2025-03-27 23:11:21 原创 心情散文 手机版
小学时候在寺庙里的老学堂读书,大约是春季学期开学不久,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解“清明”一词的意思,硬是巧妙地用一副地方通俗易懂的对联将其讲得明明白白,让我时隔四十年还记得清清楚楚——“清明挂亲亲挂芊坟前焚钱,僧人逢生生逢僧寺后侍候。”是啊,清明这个节气,家乡风俗挂亲(挂芊),顾名思义就是亲人对已逝亲人的牵挂、念想,其体现方式为在坟头插上一首芊纸,在坟前焚烧冥币。

  清明节扫墓,就是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习俗,一般在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然后叩头行礼祭拜。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与此观念相适应的有关祭祀活动曾多得不胜枚举。随着历史的推移,这类活动现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时节的扫墓,传承至今依旧不衰,因而被专家视为生命力量最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土地刚刚下放到户那些年,我们家由于人口多,粮食不够吃,每到青黄不接春三月,也就是清明节这段时间,仓里的稻谷就捉襟见底了,这是父亲和母亲每年最头疼的事。好在母亲心灵手巧,总是把玉米、红薯、洋芋、麦子等这些五谷杂粮隔三岔五合理搭配。把玉米磨成粉,用筛子过滤,粗的称为包谷沙,和着少许大米一起煮,称为包谷饭,细粉可以直接撒在锅里的水中,加上盐巴,一边加热一边搅拌,偶尔也放几张白菜,叫做包谷稀饭;面粉调成糊状用铲子直接从锅沿铲入锅里沸腾的水中,煮成麦疙瘩;洋芋和红薯直接去皮切成小颗,放在甑子的底部,米饭装在上面一起蒸,蒸熟以后把甑子抱起来,翻转倒在蔑篼里,呈现在眼前的首先就是红薯洋芋,每人得先盛一碗杂粮吃了才准舀白米饭。盐巴是百味之王,胡辣椒拌上盐巴加一些葱姜蒜末也是一道美食,可惜猪油太少,常常是等不到下一餐时间,肚子就唱空城计了。我常常记起,这些时候,父亲母亲总是说最喜欢吃洋芋红薯,总是把洋芋红薯大碗大碗盛在自己的碗里。直到懂事以后才知道,父母哪是喜欢,分明是把白米饭留给他们的孩子。

  最难忘记的,是一种叫做清明粑的美食。“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明花与苔花一样,是一种极不起眼的野草,低调地生长在贫瘠的山坡草地,河湖滩池,溪沟郊野,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它开的花并不鲜艳,但不自卑,不气馁,不埋怨,以顽强的生命力茁壮地生长在阴暗、贫瘠的土地上。清明时节,一簇簇青灰色的野草匍匐在褐黄的泥土上,它那匙形的茎叶上,披着一层毛茸茸的细毛,在阳光照耀下泛出青白色。头顶一团伞状的黄色花序,如同一个个黄色的微小绒球被青白色的棉絮缠成一束。花序边上被一圈高高低低的叶片围绕,像是一束缩小版的黄玫瑰,这就是清明花。我们把它采回家,母亲用水洗净,切成菜沫,与糯米搅拌一起蒸熟,放在碓窝里一起舂,然后捏成一个个拳头大小的粑粑,美其名曰清明粑,那种味道,细腻、清香、可口。

  总是在这个时候,吃过了清明粑,母亲把从街上买来的皮纸或是白草纸,裁剪成长条形的一张张单独的纸合叠成一摞,用剪刀在白纸的一端留一个“耳朵”,从两边剪下长长的飘带,在两个“耳朵”中间剪一小孔,所谓的“芊”也就剪成了。母亲安排我把剪好的芊纸,三张为一首,用绳子穿进预留的孔系起来,装进口袋。我们揣上红薯之类的干粮,带上镰刀就出门了。每到一个已逝亲人的坟上,母亲坎来一根芊杆,把口袋里的芊拿出来拴在杆顶,然后正正当当地插在坟头上。

  “弘扬!快来磕头!”

  这时候母亲总是呼唤在田边土坎打红椿、蕨苔或是摘刺勒包的我,叫我给老祖磕头,并且给我讲,人要记得从哪里来,自己的祖宗是要从心里怀念的,我们给他烧了冥币,他会保佑我们平安如意。

  “妈妈,老祖公们为什么不保佑我们有吃不完的白米饭呢?”这句话,我不晓得在挂芊的路上,问过母亲多少次。母亲总是不置可否,巧妙地转移了话题:“好好看到路噢,招呼(避免)摔跤!”后来我才知道,作为没有进过学堂接受文字学习的母亲,她是无论如何也回答不了我提的那个问题。那时候三年的自然灾害,全国大范围闹饥荒,可能老祖公们在那边即使神通广大也无能为力。

  如今细想起来,母亲不识字,却是我印象深刻的历史老师。我上了初中,学校的历史老师带着我们到烈士墓缅怀那些在保家卫国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告诉我们国家那一段遭受列强欺凌的悲惨历史,给我们讲解伟大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难历程,告诫我们“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历史”,我才深深体会到母亲所说的“人要记得从哪里来”这话其实有很深的哲理,让我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受到很多启发,让我学会感恩,让我不要忘了来时的路。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族亲情融融,和睦相处,延续绵长,国家才兴旺发达,才富强民主,才长久永安。

  “三月里来正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家家坟头飘白纸,孟姜女家坟上冷清清……”母亲不识字,却也是我文学路上的启蒙老师。那时候,我和母亲挂完了芊纸,回家的路上,母亲总爱唱《孟姜女哭长城》,好奇的我总是问:“谁是孟姜女,她家坟上为什么冷清清?”于是,母亲就给我讲起了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的故事。听完故事,我总是恨死了秦始皇,对万喜良和孟姜女新婚夫妇的悲惨命运无限同情和怜悯,幼小的心灵滋生了一些懵懂的文学因子。后来上了学,识了字,总是想用自己的文字讲述一些或悲或喜的故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年清明节,虽然没有雨纷纷,心情却真是欲断魂。我买了芊纸,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来到父母的坟前,虔诚地挂上一首芊纸,给遥远的亲人寄去一束哀思!

《缅怀清明(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