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的确是因为“郭靖”,我走进了北京昌平的“郭靖全羊馆”。郭靖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射雕三部曲”中唯一贯穿全书的英雄人物。
吃着“郭靖”的饭,想着“郭靖”的事,这顿晚饭,太有味道了。
饭店的霓虹灯闪着郭靖张弓远射的画面。箭,我一眼看出这是“哲别之箭”,哲别是成吉思汗麾下的猛将,他就像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里的后羿。弯弓成一日,人在光芒中。紫红的颜色,在蒙古文化中是最活力最热情的颜色,几与汉族对颜色的定义相近。我多次前往内蒙古,才有了这些确切的理解。摄下这个镜头,会一会这个郭靖吧。我觉得郭靖就是侠义的符号,果然,店主是位蒙古族人,那脸庞和我见过的内蒙古人无异。杏仁眼,浅眼窝……我开玩笑道:“郭靖,你好!”店主惊讶道:“客官想吃什么?”这是跨越两种文化的对白啊。
当年看《射雕英雄传》,眼光和心思都被那些传奇般的情节和武打场景勾住了,对其中的人物的了解,简直就是支离破碎,好在我略知,郭靖的母亲是山东人,名李萍,且郭靖有着武侠门户出身的荣耀,据说郭靖的祖先是梁山泊一百零八将之一的地佑星“赛仁贵”郭盛,郭盛善使方天戟,外号“赛仁贵”,意思是武功赛过薛仁贵,一百单八将中排名55。据小说,郭靖也是生于山东。我先亮明山东人的身份,店主汉语名字叫张岗,家在巴彦淖尔,他告诉我曾经《内蒙古人在北京》出过镜,认识他的人不少,重要的是给他的生意带来巨大的好处。我说,该不是也出生在山东的“景阳冈”吧?这是根据他的名字开个玩笑,他说,不会打虎,就会烤全羊。没想到,他也是个汉语通,能有如此交流,这应当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相比,我对内蒙古,只是了解一点皮毛。
张岗真会找蒙汉的文化结合点,搬出郭靖这个人物,民族相融,起初并非源自文化的交流,很多时候是一顿饭,一种食物,才打开了共同的味蕾,就像我去内蒙古朋友家,他拿出普洱茶,我们就从茶饮谈起。我还觉得,我一路交友,交蒙族朋友,往大里说,是做一件促进民族团结的事,当然我更想了解他们的生活,一说起我在内蒙古还有蒙族朋友,仿佛我就成了民族交流的大使,民间的,只是没有谁给我授封……
二
环视店内的装饰,完全是蒙汉融合的风格。《敕勒歌》以竖体旧版方式排列,看不出是哪个书家所书,但“汉味”地道。我喜欢此时坐吟——敕勒川,阴山下……大漠草野之风,仿佛一下子就吹袭到桌前。我想跟他争论民歌为谁所作,是蒙族民歌还是汉族民歌?一想,没有意义,我们共同的文化诗韵,滋养了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何必分得清呢,也难以划分。
饭厅空中悬着蒙古包式的吊灯,灯罩就像蒙古族男女带着帽子,应该是“圆顶立檐帽”,顶部红色,还有飘带。还有一盏“鹰帽”,顶部是太阳形状设计,灯罩遮光部分则是十几条横线连接缝合的,据说这是代表布里亚特蒙古人部落。壁上是内蒙古草原的摄影图片放大的,天苍苍,野茫茫,牛羊静穆,蒙古包就像几粒珍珠,撒落在草原上。
记住蒙族的历史,展现蒙族文化,尤其是那种象征部落的灯盏,让我懂得了,他们始终知道自己从哪而来,草原是他们的崇拜,是他们赖以生活的天堂。这是蒙人的深深乡愁啊。就像我走进我们当地的“公社饭店”,壁上还画着胶东民夫支援淮海战役的架子车,这是我们的历史烙印,蒙族的烙印,也从不丢失,这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特点。各民族文化有差异,更有共同,就像乡愁,让我们必须以温情来呵护,于是,才有了彼此尊重乡愁的共同点。张岗看我沿着饭厅四周来回走着,仰视着那些蒙族风情画面,眼睛很湿润,他一直陪着我,他不光是懂得了我的文化认同,应该也发现我对蒙族文化的浓厚兴趣了,其实六七次内蒙古科尔沁之行,蒙族的乡愁也扎根到我的心中去了。
郭靖射雕图案装饰着盘子、茶杯,连筷子也是郭靖在小说中使用的“鸟羽箭”,金色一端,箭指烤羊排,真的是食欲大增。举杯看杯底,是中国景德镇特制“郭靖杯”,青花釉瓷,红泥印章,其搭配是纯粹的中国古瓷特色。蒙汉文化,于餐具上略见一斑。曾经的蒙人南下,是骑着草原马,手中持着弓箭,而今,他们带着草原的牛羊。中国名瓷也为蒙人再次南下留下珍贵的刻瓷记忆。
根据小说和历史可知,年幼的郭靖就是在蒙古包里长大的,他拜箭师学百步穿杨箭法,且精于蒙古摔跤之术,年轻的郭靖,襄助蒙古英雄铁木真,也成为蒙族人心中的草原英雄。入中原,郭靖开始了寻仇人报杀父之仇,后又北上进入大漠,追随成吉思汗征战,当得知他设计冒犯宋境,郭靖母子拒不背叛自己的民族。
郭靖不是一个混血儿,是一条汉族汉子,但得到了蒙族人的崇拜,并视为他们的英雄。这种“民族情结”,早就打破了血统论的观念,郭靖成了两个民族的英雄,是史上特例。
郭靖,成了联系蒙汉的纽带,我很佩服店主张岗的眼光,找到了一个切入点,成就了内蒙古人在北京的一个传奇。
我开玩笑说,有了郭靖,少了黄蓉。他的妻子正好端盘送餐,他向我使个眼色。哦,他妻子就是活着的黄蓉。
“射雕”的演绎着武侠故事,但这个演绎并非只是给我们一段传奇,现实生活,又在续写这个故事的崭新版本。文化相通,才有了蒙汉之间的“文化自信”。如果只是把张岗的“郭靖烤全羊”,看成是一个卖点,就肤浅了,其中有着把餐饮打造成文化的缜密心思。
三
一盘烤羊排,放在眼前,羊肉的奇香,冲入鼻孔,我急忙举起“箭箸”射向草原美物。
张岗生怕遍撒羊排上的椒盐我吃不习惯,居然端来一碟“欣和豆酱”,我愕然。
他说,山东人喜欢煎饼卷大葱的吃法,一定对豆瓣酱情有独钟,再尝尝这一口滋味。原来是曾经有一个山东人就问他要过大酱。也是,我吃煎饼,吃北京果木烤鸭,都离不开大酱,一股酱香般的乡愁,顿时翻涌上来。离家千里,却距离又缩短了。“欣和”是烟台的一个品牌,我是威海人,曾经隶属于烟台。美食天下,乡愁不远。就这么一碟面酱,真的令我感慨。中华文化,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可以通过饮食,以口舌来品的大餐。
乡愁真的很近。我还点了一盘羊肉水饺。我想再品一下正宗的内蒙古羊肉水饺的特等鲜美滋味。在我老家,有个讲究——出门饺子下车面。人在外,为了事事圆满,也要吃上几个水饺。张岗端上来报了一个特别让我亲近的名字——羊肉“古扎”。这个“古扎”在胶东的青岛、烟台、威海是通用的民俗语言,离开胶东,几乎没人懂得,张岗居然说得那么地道。他说也是跟来他的店里吃饭的山东人学的。用乡愁唤起身在异乡人的乡愁,顿觉张岗老板就像我隔壁的邻居,不是,他是郭靖的化身,从此,我每想起“射雕”三部曲,不能不把这段属于我的传奇故事加进去了。
不知是我的人缘好点,还是这顿饭吃得值,张岗很会看我的神色,因为我一直在欣赏桌上的“郭靖”餐具,临行,他用手提袋装了“郭靖牌”的碗筷和茶杯,让我留着做个纪念。萍水相逢,一顿饭而已,很多时候,放下碗筷,谁还会去记住,张岗心思缜密,是善于让人记住他的人。
我总觉得,郭靖已经不在金庸的小说里了,在昌平的那个烤全羊的饭店里,在我美好的记忆里。
张岗,只是一个为谋生而到北京小饭馆的打工人,但他把蒙汉文化中共同的文化带到了北京,点燃了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也点燃了他的美好生活。
我还会再往昌平的,“郭靖烤全羊”成了我的家宴饭堂,除了再尝“郭靖”地道的羊肉香味,还想着与那位“郭靖”见见面,不负相遇,享受老友相逢的喜悦。
我要带什么样的威海特产呢?最好是和“郭靖”有点关联……
这篇散文,就当作其中的一份礼物吧。
2025年4月22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在昌平遇见“郭靖”(散文)
《在昌平遇见“郭靖”(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PREV ARTICLE三清山:清逸的山骨与山韵(散文)
NEXT ARTICLE家国又清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