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生活过的乡土,总是萦绕在心灵的底层,是割舍不掉的。甚至,还有一丝回归的渴望。
多年前的一位同事,邀约去她的“老家”做客,我们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同事的“老家”,距离城市并不遥远,差不多30公里的车程。按照导航的线路前行,滑过城市道路,几个红绿灯的转换之后,便进入乡村道路了。
釉黑釉黑的柏油路面,中间一条粗实的黄线,分隔出了两个车道。道路两边的庄稼地,成片的麦子即将成熟,使得眼界变宽了,天也无由得变得蓝了许多。
拐过几个十字路口,进入一条机耕路。所谓的机耕路,就是早些年乡村的田间地头,为了方便农业机械下田耕作,而修建的道路。这些路都是水泥混凝土浇筑的,一个车道多一点的路幅。行车不误,遇有对方来车交汇,若赶不上专门设置的交汇点,就有了些许的麻烦。
同事的“老家”之屋,就坐落在一片原野之上。一个四合式的宅院,两排正房相对而立。北侧,一溜厢房,是厨灶间与餐厅。南端,一堵高墙,马头飞檐,脊瓦如斑斑鱼鳞,成为防护这座宅院的屏障。入宅的大门向东而开,两扇铁门衬托着徽派格调的门楼。门两边,一对青石雕凿的狮子分列而坐。斜对门的50米处,一尊约有1.5米高,2米宽的麒麟,立在小广场的一角。严格地说,这是一块珊瑚石,造型奇特,神似麒麟。整个宅院,既传统又现代,既朴实又豪华,显示着不一样的思想与内涵。
据说,这座宅院的主楼,是按照三层的高度与空间设计的,可能是资金不足吧,暂时只盖了一层。剩下的,待以后再考虑了。
想象中的乡村,就是农家人的聚集之所。房屋较为原始,大多是土墙草顶的陋室。即便是后来有所发展了,也多是砖墙瓦顶的平房。抑或在长巷短弄里,夹杂着少量砖墙平顶的楼房。因为缺少统一的规划,更没有专业的设计与建筑,规模较小,布局凌乱,结构多样,非常拥挤,显得老旧无序。
可能是受楚国都城——寿郢的影响,江淮之间的村庄名称,大多叫郢,什么王大郢、张小郢、三丈郢、九房郢……同事的“老家”,则叫八仙郢,犹如天女散花,成为旷野上的“星星之火。”
站在同事家的门前,放眼望去,大片的庄稼地,空旷无比。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乡村振兴大业的不断推进,农家人的房子、院子、鸡舍、牛棚等都拆除了。乡亲们也都步入住宅小区,成为高楼大厦里的一员了。郢子没有了,郢子之外的田田坝坝,经过有效地整理与恢复,开阔平坦,一片无垠,成了真正的广阔天地,为大农业、高效农业的推进,提供了条件。
同事家的这个地方,沾了一棵古树的光。要不然……
同事说她记事时,就看见家门前有一棵老榆树。一帮小伙伴们,几乎天天都在树下玩,也没觉着这棵树有什么特别。不就是比别的树粗一些,高一些吗?还有,一年四季,这棵树都是绿叶葱茏,枝繁叶茂,仿佛从来就没有枯萎过。
村子要拆迁了,这棵老榆树也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选择。忽然的一天,来了几位专家,说:“经过测算,这棵老榆树有近200年的树龄了。是古树,要保护起来!”
老榆树原本是她家的,现在交给了国家。树不动了,她家的这块地儿暂时也没有动。
约5公里之外,簇簇白云底下,隐隐绿荫之际,有一片起伏林立的高楼。同事说,那就是新的“郢”子,也就是农家人新入住的家园。
眼前的这片旷野里,有道路,有水塘,还有一些必需的建筑,却都被淹没在涌动的麦浪之中。边际线之外,除了高架桥穿云而过,就只有蓝天了。
再看同事家的这座房屋,好似一座庄园,似乎就是这片空旷原野的中心,既广博又渺小。广博,是因为房屋本身的高耸与气派。渺小,就如同海洋中的一朵浪花,再辉宏,再抖擞,也只是水之一滴。
被邀约而来的老同事,及其老伴们,共有10好几位。大家到了一起,一部分人喜欢坐下来,拉开阵势,开启了“掼蛋”的营生。而另一部分人,以女士为主,都把目光投放在同事家的菜园里了。
菜园就在房屋的门前,一道铁栅栏围成了一个精致的场所,一条水泥建造的壕沟成为分隔与外埠的界线。菜园内,红砖平砌成墒沟,砖尖交错做成墒埂。一墒一垄,土高高堆起,水能排池,却不流失肥源。实用,整洁,漂亮,科学,实属高规格的小菜园。
菜园里的多种蔬菜,正是长势良好的季节。同事却说,那墒套种着辣椒的白菜,要处理掉了。大家一看,白菜密密麻麻,辣椒苗子被挤在其间,即使青翠欲滴,也确实有些透不过气来的情形了。
我家的那位,最喜欢种菜了。只见她一马当先,手里的包包都没有放,便下“地”去了。这白菜生长在旷野之间,享受着蓝天底下的第一缕清风,沐浴着清凉舒爽的阳光雨露,鲜活脆嫩,让人爱不释手。
同事为了我们的到来,特意请她哥哥回来主持大局,还请了会厨艺的妹婿亲自下厨。她不仅张罗了好几天,当天的天不亮就去附近的镇上,采买了大宗的各种食材。比如:鸡鱼肉蛋、泥鳅、黄鳝、豆腐,还有自家菜园里没有的各种蔬菜、水果等。所选的,又都是最好最新鲜的。
能坐20多人的大圆桌,满满当当的一桌菜,数都数不过来了,实在诱人呢!
同事的大哥是50后,已逾古稀之龄,满头黑发,身板挺拔,还很健谈。大哥致辞说:“各位是我妹妹的同事,大多我都认识。即便不认识的,也是神交许久了。这里是我的家,也是你们的家。我的根在这里,不想离开哟!欢迎各位来到我家,更希望常来。这里离城里稍远了些,空气却比城里好多了。这里的鸡鱼肉蛋蔬菜等,也都是有机新鲜的,一定好吃。大家别客气,放心吃!”
大哥的话音一落,大家顾不得“酒过三巡”的客套,便伸出筷子,开吃了。每尝一个菜,都会觉得光尝一尝是不行的,得实实在在地吃上几口,才能过足了瘾。我最看好的是那盘豆腐烧肉,看面相跟我们平常吃的没有什么不同。吃到嘴里,豆腐的质感墩厚,却又鲜嫩柔和。大块的肉,油多肉实,却又爽口不腻。一句话,既不失豆腐本质,又多了一丝特别新鲜的感觉,让人口舌生香,逾吃逾想吃,难以忘怀。
我脱口问同事:“这豆腐也是在这儿买的?”
同事一脸自豪,说:“对呀,就是本地的土豆腐!”
是的,乡土的本色就是土。如同我们这些人,本就是一方土著,怎么能少却了原色呢!
2025年5月12日写于合肥巢湖北岸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