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读书,也爱买书。每次打开网络平台,首页向我推荐的统统是书籍。
自小,经过老师的教育,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时,尚无感知,不是特别爱买书,爱读书。唯一的一次买书还是在1998年。那年春节,整个村庄都弥漫在猪肉的香气中,我到隔壁邻居家玩。那位大我两三岁的小哥哥,正在读高二,学习态度端正,成绩尚可。我跟他聊学校里的开心事,感慨书店里的书籍真便宜,四大名著合起来才40多元钱。他一听,眼睛一亮,说真如此,那给他带一套。在我们小县城,新华书店的价格大概在80多元,贵了一倍。我顺口回答,没有问题。
后来,新学期重新上课,我回到学校,直奔书店,立刻掏钱买了一套四大名著。其中很大的想法是,既然要给邻居哥哥买,那干脆近水楼台,我先读一读。走进那间实体书店,位于街旁,虽然不甚豪华,但书籍比比皆是,偏多的是教辅资料,文学名著也摆满几大柜。我顺手拿下四大名著,薄膜塑封完整,付了钱,拿书走人。到了街角,坐在石凳上,撕开薄膜,读了起来。人来人往,街头的喧闹声不绝于耳,树枝上的鸟儿叽叽喳喳,我照样读得津津有味。
后来,一整个学期,我都把四大名著放在床头,有空时翻一翻,从中感受人物的突出性格,体会人生百态的无常。一个学期下来,除了《红楼梦》,我只翻过几回,却根本提不起兴趣阅读。其他三本名著,都被我读了个大概。学期结束放假回家,我把书交给邻居哥哥。他看了,略微皱了皱眉,估计是看到书籍被我翻的次数多了,有些陈旧的感觉,不像是新书。不过,他倒没有计较,还是按原价付了钱。后来,经常看到他,坐在阳光下,趣味盎然地读着。
很快,中专毕业,我失去了呆在校园的机会,反而更加珍惜起买书、读书的机会。人啊,总是这样,拥有时不抓紧,失去后却格外想念。我跟着姐姐,到浙江温州呆过一段时间,在一家拉链厂上班。姐夫有一辆自行车,永久牌,崭新的,骑起来很拉风,特畅快。有空时,我就骑上他的车,四处闲逛,最爱去的地方就是书店。那些年,卖的书籍在我看来十分便宜,有大量的文学名著,有最新一期的杂志。我最爱《视野》杂志,兰州大学编辑出版的,无论是人文性、见解性、知识性都极为独到,深得我的喜爱。买到手之后,立刻找一个僻静的地方,或者山脚,或者溪埠,或者公园……反正没什么人,任凭风吹叶落,时光流淌,我坐在石头上,把书放至膝盖,慢慢地翻开,从目录开始,找到适合自己品味的文章,读到倦鸟归巢,都舍不得回家。某次,傍晚吃完饭出去,买到书就坐在昏暗的路灯下,尽管视线模糊,还是读得无法罢“眼”,随便一翻,就是两个多小时。直到一本杂志读了大半,才站起来伸了个懒腰,双腿有些打晃,差点摔跤,坐得太久,已经发麻。
那一年,《视野》杂志,我每期必买。除了它,还有其它人文杂志,以及名著,我都买了许多。春节放假,别人大包小包的行李,我一个背包,里面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全是书。所有买的书,我从不舍得扔一本,都带回了家,还再三读了几遍。一本《泰戈尔文集》,我居然异想天开,准备从头背到尾。虽然壮志未能实现,但真背了三分之一。那本书实在承受不了我的摧残,只能跟胶带一次次打交道,捆绑在一起,才勉强保持完整。尽管那年过后,这些书因为我长时间不在家,没有什么人看,爸妈把它放进厕所,或者停满灰尘,被老鼠和蛀虫咬了很多个洞,我依然无怨无悔,回家后时不时翻开。
慢慢地,人的阅读品味在改变,读书的大餐想着更换品种。我爱上《读者》杂志,封面上的那只小蜜蜂,意义深远。小蜜蜂采花得蜜,我也从杂志中汲取无数的精神食粮,洗涤人性的污浊,获得心灵的真善美。以前便宜时,我都是每期早早地买到手。某年,因为人在乡下,交通不便,每次购买不易,心里又惦记着,像蚂蚁挠痒痒似的。年初时,我来到邮局交了一笔钱,直接订阅,等邮递人员送到我手中。数着送书的日子将近,听到敲门的声音,心中的激动可想而知。尽管开门时,常是同事,但欣喜如春风迎面而来。
后来,《读者》为了更好生存,进行了提价,提到9元一本。其时,我已结婚,生儿育女,上有老,下有小,价格也是必然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我又喜欢读,就经常买过期杂志,既能阅读,又能便宜,一箭双雕,何乐不为?当然,坏处就是无法及时阅读,总有些滞后,但知识永不过时,学习永不褪色。
到了二十一世纪,国家高度发展,物流大幅提升,我在现实中买书的机会大大减少,基本都是采取网购的形式。除了杂志,我买了许多历史书籍。王晓磊的《六神磊磊读唐诗》,我买来读了两三遍,前面部分很精彩,让我欲罢不能,拍案叫绝,后半部分略为逊色,有种滥竽充数之感;袁腾飞的《塞北三朝》《两宋风云》,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吴晗的《朱元璋传》……一系列都被我统统买到手,读过好几遍,爱不释手,越读越不舍得放下,上厕所都拿着。
当然,我是语文老师,因为职业的缘故,爱上写作,研究起作文教学。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更好地教导学生,不误人子弟,我从网上购买大量作文书籍:李海华的《作文有道》,王鼎钧的“作文四书”,管建刚的“作文教学系列”……放在书柜里,差不多半人高。买回来,我认真读,认真模仿,学着管建刚创办班刊,学着李海华研摹描写。这些多作文书,我首推作家王鼎钧的,几乎所有的老师写书,都有他内容的影子。可以说,他的书是母亲,是树根,发芽成长后才成就其他的人。当然,初学者可能觉得枯燥无味,但越深入去读,越觉得大师方为大师,名不虚传。
网络购书好处多多,上当受骗的次数也不少。2016年,我通过视频了解到作家肖复兴有本书,叫“我改过的语文课本”。具体的书名已经忘记,可能有出入,但大体是这个意思。书籍是他当教材编辑时,进行改写过的课文,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篇。我非常想了解他改写的目的,于是从网上买来。为了便宜,我没有选择正版,而是盗版,价格确实优惠,但买来之后发现根本无法阅读。只要翻开,眼睛对准字里行间,立刻就有一种坐车晕车感,头晕乎乎的,想吐,只好把书扔进废纸堆。后来,抱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我换了一家网店,还是这本书,这回看了不头痛了,但书一碰就解体,一页页地各次分散。我只好一边读,一边小心翼翼地不让书页失散,总算将它读完,再想着读第二遍时,已着实受不了,只好罢了。
最近,随着持之以恒地练习,写作能力的提高,我文章获奖的概率也增加不少。每一年都有数篇获奖,很多奖品并非实物与金钱,而是购书卡,别人弃若敝履,我却视若珍宝。有了购书卡,我就可以堂而皇之走进新华书店,挑选正版书籍,而且不用担心价格。况且,我得奖次数挺多,每年都能拿到一些,可以好好满足我购书的愿望。挑完书,刷完卡,余额尚有一些,真有大富豪之感。
总而言之,买了太多书,读了太多书,人的精神富足不少,虽然依然穷得“丁当”响,两袖清风,但脑中的食粮满满,已然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