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范文还是散文诗歌百科知识,总有一篇文章是您需要的!
当前位置: 好文学 文学市场 心情散文内容页

司文郎(散文)

2025-03-11 23:39:47 原创 心情散文 手机版
《司文郎》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是一个书生遇到一个狂生,以及司文郎和瞽僧的故事。书生颇有才学,在赶考时候遇到狂生,司文郎是阴间才鬼,他看得出书生才学要高于狂生,但考试结果却出人意料:书生落选而狂生入选了。这时候,瞽僧出场了,他有一个奇异的本领,文章在他面前烧掉,他用鼻子一闻就知道好坏。谐趣的场景出现了:书生的文章,瞽僧认为可以入选;狂生想试试他,烧了古文大家的作品,他闻了立即感到沁人心脾;于是狂生烧了自己的作品,他闻了便要放臭屁;狂生和他发生了争执,瞽僧说可以闻出录取他的宗师的文章,果然在诸多文章中,瞽僧真的闻出了他的宗师,一丘之貉。于是,司文郎对书生感慨命运的不公。当然,文章又附会出,富贵乃前世因果,其实这只是愚人的自我安慰之语,也是古人解释不公的常用套路。

  世间的不公一直存在。以体育比赛为例,像跑、跳等田径项目,可以有准确的成绩,胜败自有依据,不存在不公。但是跳水、体操等打分项目,每次比赛总有质疑的声音传出。科举当然也是,文章的好坏没有绝对的标准,谁第一谁第二充满了偶然因素,这就是不公。即使没有利益纠葛,比赛也不可能百分百公平。首先,与主考官的个人喜好有关。如果主考官喜好质朴的古文,言之有物的古文就会得到高分;如果主考官喜欢华丽的骈文,华而不实的骈文就会得到高分。还有,与主考官的阅卷状态有关。如果主考官时间充裕,会细细阅卷,但如果时间不够,只能草草浏览,可能就会错过好文章。《儒林外史》中讲了一个故事,周进中举后被外放为考官,他因为受够了科举的苦,所以同情学子,也想真心录用一些贤才。考试过程中,考生魏好古提前交卷,周进看了后,觉得文章不咋的,立即扔掉了。后来在监考过程中,周进闲极无聊,就又重新拾起试卷,权当消遣时间。在重新阅读的过程中,发现文章细看下还真不错,便录用了。魏好古是幸运的,也由此可见每次考试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这种不公平本就是无可奈何的存在。

  瞽僧的感慨是,我可以讨论文章,但讨论不了命运。一个命途多舛的人,即使文章再好,也没能考上,反之,也许有文章不怎样的人反而考上了,这就是故事中的情节。瞽僧只能将之归之于命运。其实,任何时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虽说皇天不负有心人,但也有时候你付出努力但没有得到回报。比如,你十年寒窗但就是没能出人头地;比如,你真心追求一个美女但她就是喜欢上了别人;比如,你明明德才兼备但就是提拔不到你……这种种情况太多了。故事采纳了佛教的解释,你今世得到的不公是由于你前世的造孽,所以,瞽僧、司文郎都无法改变既成事实。前世是否造孽我不知道,对怪力乱神存而不论的孔子,其实也是相信天命的,如果不是我的错,但确实我努力了而没有得到好结果,那也是正常情况,认命而已。

  司文郎相对积极点,他强调不要责怪别人,还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没有中举还是因为自己文章不够好的缘故,如果自己的文章能够达到韩柳那样的水平,能够远远超过其他考生,又何忧不中?这也是振聋发聩的观点。面对失败,我们经常所说“我已经尽力了”,然后感觉就不是自己的责任了,“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最为典型的就是项羽。其实,我们真的尽力了吗?虽然主考官有个人偏好,但这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文章确实高人一等,还是会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的。在中国,一般的选拔,无论是评先评优还是提拔任用,如果两个候选人差不多,确实会有一些场外因素或者运气成分,但两人如果相差很大,基本还是公平的,没有谁敢冒天下大不韪,否则很可能会被动的交代问题。与其把精力放在质疑外在的不公平,还不如把精力用在提升自己的能力上。中国自古以来也有不少这样的佳话,最为典型的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本来是主人想显摆文字,其他文人都很知趣的不敢写作,这愣头青却地写了这篇文章。他的行为越俎代庖很讨人厌,但文章确实光焰万丈,主人也口服心服。

  《司文郎》的故事,说到底还是一句成事在天谋事在人,也就是心态。对自己而言,努力提高自己就行,其他的一切都无需计较。 

《司文郎(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