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见过猪吗?”
“见过。”
“您真的见过猪?”
“那还有假!”
“您真见过活着的猪?”
……
以上是我和儿子一段真实的对话。可笑吧!我也觉得挺可笑的。这要是在我小时候,假如有人用这样的口吻问我这样的问题,我根本不用去揣测提问者的目的,完全可以肯定且负责任地说,他这话绝对是在侮辱的智商呢,可是现在听到这样的问话,我内心真的有了一种五味杂陈的感觉,都不知道应该哭还是应该笑。
我是七零后,而且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这样说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若干年里,我们这儿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没有谁不知道猪是长什么样子的。因此,猪对于我来说,当然算不上陌生的了。
一点不夸张地说,我们七零后的童年生活,还真的就像网络上《童年那点儿事》里唱的那样:“我喂过猪,放过羊,忘拿钥匙翻过墙……我铡过草,烧过锅,童年捅过马蜂窝……我喂过猪,放过羊,晚上睡觉尿过床……”
我们七零后的童年有太多的故事,如果把尘封在我们记忆里的那些故事一段一段地都叙述清楚,估计几天几夜也说不完。那一层一层展开的故事就像剥洋葱,虽说每一层都没有太大区别,可是剥开的每一层都能令人产生一种泪眼朦胧的感觉,鼻子也会跟着一块泛酸。剥着剥着,眼眶里含着的泪水会越聚越多,滚动着、滚动着就涌了出来,擦都擦不完。也许,这就是我们那一代人记忆里深埋着的一种特殊的美好与伤痛吧!
说实话,我很想把我们这代人的故事慢慢讲述给所有人听,可是,我怕说完之后真的会哭得稀里哗啦的,像个小孩子一样,哄都哄不清。我这都几十岁的人了,要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起来没完没了的,多丢人呀!
说又不敢说,放又放不下。唉!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不留神,我们七零后竟然活成了人们眼中“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的一代人。当然,这样定义我们七零后,应该是调侃的成分居多。
我也不管他高端不高端了,必须得把我童年的故事说一说,要不然憋在心里实在难受。说出来,就当忆苦思甜吧!不过,我在这里就不聊尿床那点儿羞事儿了,这也不光单单会给我们七零后丢人,最主要的是,这样的事儿也确确实实与“高端、大气、上档次”沾不上一丁点儿的边儿。当然,这个话题也算不上“奢华、有内涵”。您想啊,没“含”住的尿都漏床上了,还“内含”个屁呀!
既然我不想说尿床那点儿事儿,那就简单说说有关于猪的这个话题吧!好歹还能与低调搭上点儿边儿。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大概也就是刚能理解大人说话的意思那会儿,就听见他们聊天时经常说,“你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我当时只是朦朦胧胧感觉到,他们这话类似于说某人没有见识差不多,相当于挖苦人,也有可能是因为当时年龄太小的缘故,对于这句话的其他含义就不太明白了。当然,说这话的人基本都是我父母辈或爷爷奶奶那一辈人。
现如今,每每说起养猪的话题,我父亲总会先“唉”地一声叹口气,紧跟着就是他的一番感慨,说:“也不是谁都适合养猪,那得看养猪人的财运如何。”父亲这番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他的这个结论是我亲眼见证过的。
父亲单独挑家过日子那会儿,为了多赚一些钱补贴家用,便在我家院子的西墙根垒了个猪圈养猪。因此,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天都能看到猪圈里撒着欢儿的猪。
记忆里,我家养的猪怎么吃都不胖,长得那叫一个苗条,到了出栏的时候,总是被收购组的人定为“三级猪”,也就是出不了多少肉的那种猪,根本卖不上价。时间久了以后,父亲似乎察觉到自己不进养猪的财,便改变了思路,想着,如果养一头“老母猪(能下崽的母猪的统称,这里的老与幼不相反)”,等下了小猪卖猪仔儿,可能会好一些。
生产队解体的时候,也就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落实以后,父亲还真从小队里买了一头“老母猪”。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是一头长得白白胖胖的大母猪。
母猪买回来后,爸爸对它寄予了厚望,心想,我家的苦日子肯定会在卖完第一窝猪仔儿的时候画上一个句号。
想要让母猪生小猪,首先要想办法让它怀上才行。父亲向别人打听得知,离我家十五公里左右有个村子,那里有一家养着专门给母猪配种的公猪,于是,他便赶着我家的母猪去了那个村子。
要不说“时运不济的人喝凉水都塞牙”呢!父亲赶着我家那头老母猪去了好几趟那个村子,可它就是怀不上。父亲想,总是这样养着也不是办法呀,便决定把它卖了。
可能我们这里当时母猪的存栏数量太少的原因,乡里便制定了一项独特的地方政策:不允许随便买卖母猪。
喂又喂不起,卖又不让卖,这可把父亲愁坏了。实在没辙,他便私下里求一个在收购组上班的同村人,让他帮忙想想办法。也不知那个人是怎么弄的,总之,在他的帮助下,我家那头老母猪最终还是卖掉了。在我的印象里,这件事儿应该是父亲这辈子干过的唯一一件“投机倒把”的事儿了。
再后来,我家就不再养猪,那个每天都能看到猪圈里撒着欢儿的猪的日子,也便成了我永久的记忆。
唉!奔奔凿凿几十年过去了,终于轮到我可以坐下来说古的岁数了,可是活到这个岁数却突然发现,社会上好多事儿竟然变得既熟悉又陌生起来。也许老辈那些每天都能见到猪跑的人,真的有可能一辈子都没吃过猪肉。他们的一辈子,活得大概就像宋代诗人梅尧臣诗句里“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的陶者差不多。可是现在,每天都能吃上猪肉的人,还真的未必见过猪跑的样子。
突然有了一种感觉,现在的全社会乃至全人类,似乎都在进步中迈进了一种倒退的模式里。不管这种感觉对不对,最最值得庆幸的是,生活在这个模式里的我,不但吃过猪肉,而且还见过猪跑,相对于那些光见猪跑却从没吃过猪肉的人强得太太多多了。
记得前几年看过一篇王小波的杂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篇文讲述的是他插队时遇到的一头猪的故事。王小波笔下的这头猪很有思想,根本不按照人类设定的生活轨迹去生活。它不但能模仿各种声音,甚至还能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勇敢地挣脱束缚,经常偷偷跑出去与村里的母猪幽会。
也许,现在的猪变聪明了,人就变笨了吧!
猪的那些事儿(散文)
《猪的那些事儿(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PREV ARTICLE波娃赶场(散文)
NEXT ARTICLE小山丛竹,弘一法师的最后时光(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