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个远方友人聊天时聊到了看电影的话题,他说,周末或者节假日之余总会带着妻子去看一场电影,他们两个都喜欢看电影,尤其喜欢看放映在电影院里的影片,他还特别强调了一下,在电影院看电影和家里电视上看是完全不一样的效果。我能感受到,对于他们来说看电影就是去享受一种氛围,是单调素日的调味品,是八小时之外的休闲娱乐,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听完朋友的讲述,我瞬间有了一种莫名的低落情绪,相比自己日子被禁锢的过于单一了,单一的好像从来只有两点一线。早晨从家到单位,下午从单位到家,然后吃晚饭,散步、睡觉,再然后起床,洗漱,吃早餐,上班,就这样周而复始循环着。其实,我的日子向来清瘦,一直都是这么个样子。
也许性格使然,窗外的世界纵使车水马龙,而我唯独喜欢静谧安然,喜欢在一个人的空间里地做一些事,比如听听音乐,又或者听听有声小说,一边听一边收拾屋子整理衣柜等等一些家务活。我做这些事,就如朋友夫妻俩去电影院看电影一样,在我心里这也是一种乐趣,当然,我从不拒绝别人的邀约,也不排斥单位的集体活动,有这样的聚会和活动,我恰恰是准时到场的那个人。
和友人聊的话题多了,突然间我也有了去看一场电影的想法,但这个念头很快就被抹杀掉,因为骨子里根本没有奔放寻欢的欲望,又拿什么去感悟不同的氛围呢。也许安静是最适合我的环境。静坐一隅,看夕阳西下,看彩虹落幕,纵然欣赏绚烂多彩,那也只是一瞬间的羡慕,多的时候都是清冷着自己。莫名的心底流淌起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伤感,感怀蔓延,我想起了自己看电影的经历。
读高中的时候,倒是去过几次电影院看电影,但都是学校集体安排,班级整体去看了。再说了,那时候自己哪有那个闲钱买票去看电影啊,就算是几毛钱也要花到刀刃上,算计着用呢,所以,也从来不敢有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的念头。看电影这项娱乐,在我的意识里是有钱人的专利,于我远的遥不可及。
上学的时候看电影特别投入,整个儿地身临其境,每个人物,每个事件都能了然在目,随着影片内容的跌岩起伏一颗心开始悬起来,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影响着双目与情绪,甚至为主人公提心吊胆的喊出声音来:“快点跑啊,有危险”。加上自己泪点本来就低,跟着剧情里人物的悲催命运,我会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影响最深刻的是看台湾剧《妈妈再爱我一次》那部电影时,可以说流着泪看完了整场,两只眼睛被弄的又红又肿,电影结束后都不敢看人了,生怕人家笑话,看个电影你也哭啊,真是矫情。
参加工作后时常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和上学时一样的情景,是单位安排上面要求必须看的剧目,这些影片的内容倒没有让我搭上过泪水,因为看的都是些社会实践记录片,或者是一些人物先进事迹宣传片,触动不到我泪点的底线,很无奈,很无语,也很无聊,耐着性子往完里看,因为这是任务,是思想品德再教育,必须要看完,过后看了些啥一概不记得,以至于后来单位发的电影票都成了一种累赘,送都送不出去。
时至今日,我从来没有专门自己安排着去看一场电影的经历,也没有人请我去看过一场电影。我去过的电影院完全不能和远方朋友夫妻俩去的那种电影院相提并论了。朋友说的一定是个华丽高贵的环境,虽然他没有描述出来,可我能感觉到那块地方的光影陆离。幽幽的灯光,舒适的座椅,超级一流的放映技术,气派的空间里弥漫着淡淡的迷迭香味道,俊男俏女们相依而坐,这是一种何等诱人的氛围啊,如果不是个令人陶醉的天地,他们才不去呢,而我去过的电影院仅仅是一个普通的高大的房间里整齐地摆满简易的座椅而已。生活在高原小城,有时候就算你有大把的钞票,不一定就有地方去消费,有钱没地儿花去,这大概也是人生的一种悲哀吧,当然,我很庆幸,这辈子估计是不会品尝这种滋味了。
如今,广播信号发达畅通,网络通讯流畅自如,想看什么,待在家里就能看到,上网看电视,看新闻,看八卦,浏览日志,逛论坛这些都是我闲下来常做的事儿,但电影还是没有勾起过我的兴趣,我看电视,大多数时候是在看娱乐节目,偶尔看看社会新闻调查报道。
有一年暑假的时候,每天晚上陪儿子在办公室上网学习英语,我和儿子对面坐着,儿子学英语,我打开电脑逛一些文学论坛,或者浏览一下哑巴电视剧,我说的这个“哑巴”是人造的,我关了电脑音响致使播放的视频失去了声音,因为我怕影响儿子的学习。对面的儿子说:妈,你怎么不看电影呢?看电影好,看电影当下就能看完,电视剧可不行啊,你明晚还得要接着看,要是你明晚没时间,不就看不了吗?看不到后面的内容你不着急啊?对啊,我怎么就不看看电影呢,我让儿子推荐一部电影,可还是没有看上几分钟就关掉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没有兴趣看下去。
小时候的露天电影倒是留给了我许多抹不去的记忆。
每每夏季来临,夏天的夜晚凉风习习,不冷不热,我们就有了盼头,放映的人说不定那天就会出现在村子里,这下整个村子的大人小孩都喜出望外,有电影看,比吃了一顿肉饭高兴呢,所以看电影理所应当的成了这一天的大事儿。老早吃完晚饭,老早准备看电影时吃的小吃,当然我说的小吃只是些炒熟的豆子啊麦子啊等等,概括起来说就是些炒货,而不是现在的那种包装精美,味道各异来自超市的小吃。那时候可没有这样的玩意儿,再说即便有也估计没钱买吧。把炒货装进衣服口袋,老早来到放映场地,老早抢占好最佳位置,边吃炒豆子边聊天边等待着放映时间的到来,这个过程愉快着也兴奋着,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卸下一身的疲惫,抖擞起精神来,因为要看电影了,多么奢侈的享受啊。
一场电影完了,成群结队踩着月光疾步回家,边走边讨论着剧情内容,高谈阔论,指点江山,着实一副未雨绸缪的架势,一点熬夜了的困乏感觉都没有,第二天,小孩子们开始学起电影里一些人物的动作。我清楚的记得,看了《少林寺》这部武打片子后,整个校园学武的动作一下子风靡开来,走路的步子,说话的声音都模仿着电影里最厉害的人物的样子,这样的效仿一直持续到第二部新片子里的动作接上。
有时候一部电影这个村放完了还会到那个村再放,即便是反反复复重复着放,人们还是不厌其烦地这村跑到那村的看。
回想看露天电影的经历,我还是能兴奋上一阵子,那场景,那看点,好几个村子的男女老少围坐一起,嘴巴里吃着炒麦子或炒豆子,仰起头面带笑容边看边讨论,一天的劳累瞬间烟消云散,精神头十足,也许是欲望不高的原因吧,那时节,对于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劳动的庄稼人们来说,能看上一场露天电影似乎是最幸福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