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范文还是散文诗歌百科知识,总有一篇文章是您需要的!
当前位置: 好文学 文学市场 心情散文内容页

春钓嘎牙子(散文)

2025-02-18 08:54:12 原创 心情散文 手机版
开江后,最早咬钩的是嘎牙子鱼。

  黑龙江上游的冰排还没淌下来,江面上还漂浮着零星的冰续子,嘎牙子鱼已经咬钩了。

  黑龙江下游的四月末,天气还很寒冷,江水也凉,嘎牙子鱼咬钩也很轻,不注意观察,很难发现已经有一条嘎牙子咬钩了。在江边等候了好一会,还不见有鱼咬钩。直到把钓鱼线拽上岸,才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有一、二条嘎牙子咬在钩上了——那条无鳞鱼满肚子不高兴,“吱吱咯咯”地被钓鱼人拽上岸。

  嘎牙子鱼,学名叫:黄颡鱼,是黑龙江出产的一种无鳞、食肉、野生鱼。这种鱼主要靠捕食小鱼小虾为生,个头较大的嘎牙子可达到二十多公分,体重在半斤重左右;小的只有十几公分,二、三两重而已。

  嘎牙子身体呈黄色,身上有像虎纹一样黑色不规则斑纹,因此也有人把这种鱼叫:虎皮嘎牙子。

  嘎牙子鱼不仅出产于北方诸多江河中,南方各条河流几乎也可以看见这种无鳞鱼的身影。不过南方人把嘎牙子叫“昂刺鱼”。那是因为嘎牙子鱼的脊背背部和前腹部均长有一支粗硬带齿的硬刺,因此也把它叫三刺鱼。而黑龙江则把这种嘎牙子叫:虎皮嘎牙子,此外还有一种不规则斑纹的颜色较淡的无鳞鱼。它的脊背和两侧前腹部也长有三根粗硬而带倒齿的刺,只是颜色比较淡。此外因为这种鱼个头比较小,有人以为是没长大的嘎牙子呢!

  其实,这种鱼也有鱼名,叫:三叉子。生活在黑龙江中下游的钓鱼人受到自古以来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以及乌苏里江赫哲人的影响,很多人都喜欢喝嘎牙子鱼汤。无论什么时候到江边钓鱼,总能看见那些钓鱼人甩蚯蚓钓鱼。而用蚯蚓钓鱼,钓的自然多是嘎牙子了。

  那时黑龙江里的嘎牙子多,当时人们也不把它列为入流的名贵淡水鱼,售价十分低廉,每斤售价只有几分钱,属于家常便菜。但是这种鱼却是调制鱼汤最好的原料,而赫哲人则喜欢用柳蒿芽炖(柳蒿多生长在江、河边、那里不仅土壤肥沃潮湿的地方,嫩的时候,人们把这种野菜叫柳蒿芽)嘎牙子汤,味道十分鲜美。只是近些年由于滥捕滥捞,加之江水的污染,使嘎牙子的产量在急剧下降,即使在黑龙江也很难捕捞到大量嘎牙子了。可能是物以稀为贵的原因吧?

  如今人们逐渐认识嘎牙子鱼了、青睐嘎牙子鱼,把它列为淡水鱼中的名优水产品,售价一直在直线上涨,甚至已经超过黑龙江鲤鱼的售价——在哈尔滨的饭店一份正宗的江嘎牙子鱼汤售价可高达上百元之多呢!

  在黑龙江,嘎牙子可了不得,人人皆知,人人皆夸。黑龙江人,没吃过嘎牙子的,说出来还不让人笑掉大牙才怪呢!嘎牙子好,做法可选择酱焖,或炖鱼汤。而酱焖嘎牙子,得先将酱汤熬开,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收拾好的嘎牙子放进汤里,收汤后,小心翼翼地将鱼铲出。否则,就成了一锅鱼酱了。而炖嘎牙子鱼汤不需要在意鱼的形状,尽量清淡,以保证鱼的鲜美能完美的体现在鱼汤里。海鱼里有一种九兔,吃起来象豆腐,但那是软,而不是嫩。与嘎牙子的鲜嫩比较起来,有天壤之别。嘎牙子是黑龙江人的叫法,是因为这种鱼群游时会发出"吱吱嘎嘎"声。嘎牙子在黑龙江很有名,人人皆知,如今属于黑龙江淡水鱼中比较名贵的一种鱼了,嘎牙子鱼肉不像鲫鱼那样满是小刺,而且鱼肉非常细嫩并无小细硬刺,并且味道非常鲜美,可以用来烹制鱼汤,炖制,不过黑龙江有一个最有名的吃法"酱焖嘎牙子"。这里的"酱焖"里的酱不是酱油的酱,而是东北酱。东北人对酱有一种特别感情,所以好多东北菜里都需要用酱做调料,用酱炖出来的鱼和做出来的菜均有一种特别香味,是别的调料无法取缔的。而柳蒿芽炖嘎牙子则是黑龙江下游一种独特烹制方式。

  记得我在勤得利农场工作时,一年春天,我们几个人到黑龙江边钓鱼,那是开江后不久的事情了。当时,尽管黑龙江的冰排已经淌完了,但岸边仍旧残留还没有融化完的冰排,还在滴滴答答地往下落着水滴。来到江边,找一块没有冰排而又比较平坦的石子滩,抖落开两盘钓鱼线,挂上蚯蚓,随后抡起渔坠。用力地将其甩进江里。

  这种钓法叫,甩底钩。黑龙江是我国境内一条较大的河,仅排在长江、黄河之后,是我国第三条大河。那里自然水深流急,而江里钓鱼多是甩底钩,底钩的渔坠都比较重,一般在四两到半斤左右(铅坠太小,钓鱼线很容易被湍急江水冲到水边)。由于坠石太大,0。5粗的主线很难承受突然甩出的巨大惯力,钓鱼人一般都在每盘钓线最前端接上一根2米多长的12股细网纲(最好是粗一些几股的棉线),渔坠和两三把鱼钩也拴在这根较粗的网纲线上。

  当时我用来钓鱼的渔坠都是在农机修配厂特意加工的,是从院子废铁堆找几块一公分左右厚的铁板,然后求电焊工将铁板割成长方形铁块,随后在一端钻一个黄豆粒大的眼,再把细铁丝拧在铁板眼里,便可以栓钓鱼线了。

  当时钓鱼的鱼钩是求人从佳木斯捎来的五号钩,每盘钓鱼线上拴2到3枚鱼钩。子线是用双股0。3粗的胶线,随后将其搓到一起,子线均在四寸到半尺左右,用这样的子线更换被底挂刮断的鱼钩十分方便,只需将断掉的渔钩摘下,换上新钩便可以继续钓鱼了。

  到江边钓鱼那天,是“五一”节的第二天,黑龙江中下游仍旧还很凉,山上还见不到一丝绿色,光秃秃的,十分荒凉。每块正在融化的冰排下都冲出来一条小水沟,顺着碎石子滩“淙淙”地流向黑龙江。

  天实在太冷了,渔钩甩到江水里足有抽两支烟工夫了,拴着钓鱼线的柳条仍旧一点动静也没有。等的有点不耐烦了,开始往岸上拽钓线——准备收拾钓具回家了。

  往上拽线时,感觉比较重,怀疑可能已经有鱼咬钩了。可是钓鱼线除了比较重以外,并没有鱼咬钩后挣动的感觉——不像钓到鱼。钓鱼线终于被我拽上来,才看见钩上确实有鱼,而且还不是一条,而是两条筷子(二十公分)多长的半斤重左右的虎皮嘎牙子,正“吱吱嘎嘎”地被我拽上岸。

  这是北方常见的嘎牙子,黑龙江下游的嘎牙子最大的可以长到七八两到一斤左右重呢!

  我曾钓过几次比较大的嘎牙子,一次是用泥鳅钓的嘎牙子,那次钓的两条嘎牙子,也都是二十公分长,和常见的嘎牙子相仿,只是那两条鱼比较粗,胖乎乎的,每条足有一斤重左右。还有一次是走在透明的命冰上。那年冬天,我看见冰下游动一条嘎牙子,那条鱼足有一斤多重呢!

  此外,还有我在乌苏里江用大马哈鱼血和肝钓嘎牙子,那天钓了好多条一斤多重的嘎牙子。

  有了这次经验,把钓鱼线甩到江水里,随后点一支香烟,紧盯系着钓鱼线的柳枝。工夫不大,看见插在水边的柳枝儿朝江水方向微微地弯了一下,我随手抓住钓鱼线往回猛地掠了一把,接着试到钓鱼线“噔噔”地动了两下,感觉特别清楚。这才往岸上拽钓鱼线,很快一条嘎牙子“吱吱嘎嘎”地唱着歌,被我拽上来。

  连续钓上来五六条嘎牙子,插在水边的柳条再没有了动静了,半天不见有鱼咬钩,估计钩上的蚯蚓已经被鱼啄食光了。想到这儿,我随手把钓鱼线拽上来,看见两枚鱼钩果然光秃秃的,上面已经没有蚯蚓了。

  挂上鱼饵——这次挂的不是蚯蚓,而是一条肥肥胖胖的蝲蝲蛄。看着那条蝲蝲蛄还在地上爬行,我才再次把钓鱼线轮了几圈,随后用力地甩进江水里。

  这次甩完钩,很快有鱼咬钩了。不过,这次咬钩和前几次有所不同的是,拽得拴着钓鱼线的柳条连续忽闪了两下,随后那条柳条棍几乎弯成了一张弓。我抓住钓鱼线,试到这次咬钩的鱼比前几次重了些,挣的也比较有力。把鱼拽上岸,才发现竟是一条一尺多长的牛尾巴鱼呢!

  必定还是早春季节,天实在太冷,围着江边紧着跑步,还是暖和不起来,钓到下午三四点钟,便收拾钓具准备回家了。不过那天的钓获还可以,一共钓了十几条嘎牙子,还有两条牛尾巴鱼,拿回家熬锅嘎牙子鱼汤,足够我们一家三口人喝一顿了。

《春钓嘎牙子(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