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范文还是散文诗歌百科知识,总有一篇文章是您需要的!
当前位置: 好文学 文学市场 心情散文内容页

门“吱呀”地响(散文)

2025-05-19 10:02:27 原创 心情散文 手机版


  少年时,故乡的房屋有砖瓦房和木板屋,不管是什么样的房屋,门框都很高,很宽,两边装着木门,涂着黄漆,或新或旧,或深或浅。关上的时候,两扇木门合拢,严丝合缝。门上一般装有门环,门环嵌在门铺上,铁做的,讲究的人家会在门铺上刻着精致的图案,刮风的时候,门环会“叮叮当当”地响。叩门时,用门环敲击门铺,很清脆的,那是属于年少的声音,属于故乡的声音,在记忆的旷野一路嘹亮。

  故乡人在白天是不关门的,夫妻拌嘴,婆媳置气,孩子嬉闹,吃饭,干活,一目了然,谁家也不想遮着,掩着。彼此也没有隐私,知根知底,谁也不会笑话谁。门开着,邻里之间串门也方便,无需敲门,直接进去,不用主人请坐,自己找位置坐下,水也自个倒。做饭时发现没了葱姜,到隔壁去借,不用客气,自己拿就是。谁家吃点好的,会给邻居的孩子送上一小碗。如此频繁地走动,邻里的关系变得非常融洽,有什么事尽管招呼,挑水砍柴,挑稻谷壳,打猪草,端午包粽子,过年打芝麻片,做米花糖,元宵节包汤圆,喜事,丧事,互相帮衬。即便孤寡老人,日子也过得不孤单,不凄凉,天天有人来串门,重活有邻居帮着干。

  冬天再冷,白日里门也是不关的,半掩而已。门关上,就有拒人于外的意思,左邻右舍就不便打扰了。即使家里没人,门也不上锁,虚掩着,若是上锁,邻居会以为你不信任他。那时民风淳朴,故乡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不用担心有小偷。

  春秋时节,女人喜欢坐在门边的竹椅上做针线活,纳鞋底、织毛衣,补衣服,这里光线最亮,能看到外面,还可避风,边忙着,不时和门前路过的熟人打招呼,或和对面的邻居唠嗑两句。孩童下午放学时,屋子里光线暗,就坐在门边写作业。小孩子玩“躲猫猫”,喜欢躲在门后,明知容易找到,也还是喜欢,仿佛门后有无限的吸引。

  门一打开,故乡人感到天高地阔,日子过得透亮,心里也舒坦。

  

  二

  外公外婆在世时,清晨,家里的门由外公打开,因为外公起床最早,他要做早饭。有时门会开得更早,那是母亲去粮管所灌稻谷壳时,凌晨三点就要起床,母亲的动作轻轻的,接着门发出“吱呀”地几声响,又被关上,然后我又沉沉地滑入梦境中。晚上,门是由外婆关上的,她总要等左邻右舍都关了门,才肯把门关上。她认为门关早了会被人家笑话,说这家人懒。即便冬天再冷,外婆也不肯早早关门,至少要到八九点,外婆把关门时间的早晚植入她的生活理念里,我们不以为然,但还是尊重外婆的做法。

  年三十那晚,故乡人会在门后各放两根甘蔗,关门时,用甘蔗撑门,如此,来年的日子便如甘蔗般的甜。过年时,门上会贴上喜庆的年画。端午时节,门环上插艾草,驱虫驱邪,没有门环的人家,插在门框两边的小铁钩上。

  年三十,故乡人关门更晚,守岁至十二点,放一挂爆竹后,才会关门。那一晚,家家的关门时间是一致的,这是故乡世世代代相传的习惯,也是一种无言的坚守。

  夏天,屋子略显闷热,那时又没有风扇,空调,家家户户都喜欢把竹床搬到门口,晚上人们都睡在门外。所以整个夏天,故乡人是不关门的,除非全家出了远门,门才会锁上。

  当半夜响起叩门声,一定是谁家出了大事。那“叮当”的叩门声,温润而激烈,令人颇感不安。

  当谁家的门拆下时,说明这家有老人过世,逝者须躺在门板上,在大堂停灵三天,全家日夜轮流守灵。没有门的屋子,家的气息淡去,透着悲伤与诡异。出殡那天,逝者才被安放于棺木中,门搁在门口。待丧事结束,门拿到河边刷洗,再重新回到它的位置。

  上述所写的是大门,故乡的人家还有院门,院子在房屋的后面,院子里有猪圈、鸡圈,还有压水井,院门很小,很矮。人们一般进出都走大门,院门通常为搬运东西进出,家里养的猪和鸡进出也必须走院门,大门里若进出家畜,会让人笑话的。没有院门的人家,就说明没有院子,那么如果他家有家畜,就会另择地方。

  没有院门的人家,会在厨房开一道小小的门,故乡人叫“后门”。那时故乡常有外乡人来乞讨,趁着人家做饭时,从后门羞涩地进来,伸出一只破碗。女人们往往会给一碗米或一碗饭,然后看着乞讨者离开,叹口气,或用袖子抹一下红红的眼角。

  门,聚焦着故乡人的生活形态,也折射出故乡的风俗人情。

  

  三

  当我从故乡走向城市,见识到各种各样的门,或漂亮,或气派,或精致,或简约,只是一天到晚都是紧闭的。紧闭的门,隔绝了邻里之间的距离,邻里关系也变得疏离,人情味也淡了,有的人住在一层楼半辈子,也不知对方是谁。可是多年后,我再回到故乡,我发现很多人家的门也是紧闭的,不管是旧瓦房,还是新楼房。瓦房的主人离开了故乡,把瓦房丢弃在故土。楼房的主人几乎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曾经陪伴她的人都走了,有的走向大地的深处,有的走向异乡,她把自己孤独地关在屋子里,独自回味曾经的时光。在那些关闭的门上,我看到了一种生活方式的消失,更看到了故乡的凋敝。

  住在城市多年后,我理解城市人为何要关着门,不是不想开门,而是不敢开门。若是物业管理严格的小区,人员出入只有业主和物业管理人员,外人进出是要严格查问的。若是民房,或管理混乱的小区,出入混杂,门一旦开着,推销的,诈骗的,纷至沓来,不胜其扰。若是白天一个人在家,听到敲门声,不过问清楚,断不敢随便开门,因为朋友拜访,事先会电话联系。城市的门不仅仅是门,更是人与人之间一道安全的屏障,它捍卫的是一份私密的生活空间。

  现代人住的房屋,充其量只有大门,房门,还有厨房门,屈指可数。若是在古代,富贵人家住的是深宅大院,房屋少则上百间,那就有上百扇门,这只是房门,还有正门、侧门、偏门、小门,院门,一重又一重,如此多的门,若是客人初到,没有人带路,肯定会走错门,这是大宅门,可谓庭院深深深几许。

  中国几千年历史,最大的宅门是宫门。在那个时代,宫门也是最坚固的门,锁着的是无数女人的青春和一生,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萧郎似路人。这样的门,有钥匙也是打不开的,用武器也无法摧垮的,必须攻破封建制度,宫门才会冰消瓦解,那些如花似玉的女人才能逃脱被宫门深锁的命运。如今紫禁城犹在,封建制度已消失,那一道道宫门成为虚设,成为风景。

  古代的城市也有门,叫“城门”,它是进入城市的门户,也是统治者御民的一种手段。战争迭起时,更成为一道坚固的堡垒,想攻城,必先攻破城门。在大理古城,我看到了一座古老的城门,那是当年大理古国的城门,散发着古旧的气息,大理古国的历史印痕彰显而出。城门,是时代的限制,代表着统治者的不自信,如今城市与城市之间四通八达,无须城门,人们来往通畅,幸福安乐。

  

  四

  拒绝别人时,故乡人喜欢说“没门”。拒绝是一种智慧,当我们把“没门”挂在嘴边时,也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做减法。

  人们办事,有时必须走后门,否则难以办成。后门没有前门走得舒服,要隐忍,要低声下气,还要人脉。父亲本是一个心气甚高的人,当年为我上一个好的学校,为大哥当兵,为二姐、小妹找工作,走过一道又一道后门,看了不少脸色,走着走着,就老了。父亲现在想起,犹自嘘唏不已。

  这几年,流行一个词叫“豪门”,给人高大上和富丽堂皇的意味。只是豪门的门槛太高,高得难以迈进,即使有点厉害的女人好不容易迈进去了,豪门也不等于幸福之门,自有无法难言的辛酸和痛楚。《红楼梦》里的贾府,可谓真正的豪门。可是邢夫人得面对丈夫贾赦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丈夫看中贾母身边的丫鬟鸳鸯,还得去为他厚着脸皮张罗,最终吃力不讨好。王夫人身为贵妃之母,王家贵女,也得隐忍丈夫贾政宠爱赵姨娘。豪门,有时真不如寒门,虽然日子苦点,却能让女人过得踏实自在。

  中国人的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我觉得门当户对不仅在家世门第,还有情趣、人品、心境上的相当。李清照与赵明诚可谓名副其实的门当户对,与赵明诚不仅情趣相投,关键是他还懂得欣赏她,懂得她,所以她的婚姻相对美满而幸福。而另一个才女朱淑真,与丈夫情趣、志向均南辕北辙,这样的婚姻自是难以如意,致使她心情郁闷,过早香消玉殒,令人扼腕。

  自然中也是有门的,花瓣是花的门,打开花瓣,你就看到了花蕊;绿叶是树的门,穿过绿叶,你就看到了树枝的旁逸斜出,千姿百态;白云是天空的门,流水是大地的门。人身上也有门,眉毛是眼睛的门;还有心门,最牢固,也最柔软,持有情锁方能打开。

  但是,与我们形影不离的还是家门,门里,是鸡零狗碎的日子,是酸甜苦辣的生活。门外,是世间万象,是自然的律动。家门,是室内通向外界的出口,是一种永远温暖的存在。

  

《门“吱呀”地响(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第一次战役(散文) ——抗美援朝战争纪实
  • 依依惜别
  • 枕边那本《温文尔雅》(散文)
  • 江山,见证我成长(散文)
  • 遇见青海湖(散文)
  • 担稻秆(散文)
  • 红楼梦之绝代双娇
  • 一只袜子引发的血案(散文)
  • 同上一堂青春大课点亮青年理想之灯心得观后感
  • 2023思政大讲堂直播观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