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范文还是散文诗歌百科知识,总有一篇文章是您需要的!
当前位置: 好文学 文学市场 心情散文内容页

回老家(散文)

2025-02-14 22:54:33 原创 心情散文 手机版
人生有时候就那么奇怪。父母健在时,总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不愿意回老家。而父母不在了,老家变得寂寥时,却又偏偏地想着回家。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计划生育运动搞得异常激烈。超生了不仅要结扎、罚款,对有正式工作的人员,还要给予一定的行政处罚。故意逃避,或违抗计划生育政策的话,家里的房子,甚至连带四邻的房子都会被拆的目不忍睹。好在我结婚以后,居住在我工作的单位里。稀里糊涂地生了两个儿子,乡里对我的态度尚且温和——节育,象征性的罚款,口头警告。尽管如此,我的日子还是过的一地鸡毛。

  工资待遇低,除了糊口,还要请人带孩子,加之焦头烂额工作环境的困扰。我如同困兽,顾这顾那,顾左顾右,结果是什么都没顾及好。于是,我便很少回老家——心气不足啊,羞于见父母。

  从单位到老家,隔了一道沂河,外加一段东西走向的、笔直的土路,总计不过十来华里的路程。我竟然有时四个多月,才两手空空地回老家一次。母亲说:“四个多月不回家,俺心里急得上火。想去看看,隔河倒坝的,又不方便,还以为你在外面出了什么事了呢。”说着说着,她就流下了眼泪。“我能有什么事呢?我挺好的啊。”说着说着,我的眼角也湿润了。

  后来,我和老婆一同调到了另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在老家的北面,没有河流阻隔,二十多华里的路程,倒也一马平川。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单位经营效益一个劲儿地下滑,我的日子愈益艰难。因父亲对我放心不下,他日益变得老态龙钟——弯腰弓背,耳聋眼花。我回家的次数更加屈指可数。当时没有电话,写信也没地方邮寄。想我想急了,父亲就拄着拐杖,来到村子北面的小桥上,坐在那里,眼巴巴地盯着我工作的地方,一坐就是大半天。夕阳西下的时候,堂哥曾劝慰父亲说:“大叔,您别再等了,看来今天是等不到了。没事的时候,他自然会回来的。”

  父亲在旧社会读了六年的私塾,因家庭劳动人手不足被迫辍学。在当时的乡下,他属于有学问的人。可是,新中国建立后,乡里的很多单位都邀请他参加工作,却被他一一谢绝了。他说他就喜欢种地,就喜欢与乡邻们生活在一起。好机会被错过了,他种了一辈子的地。为乡亲乡邻的红白喜事、邻里纠纷及续写家谱等事务操劳了一辈子。可是,到了我的身上,因长得形销骨立,性格内向,为培养我成才,而操碎了心。还有把我和弟弟一样的两个大小伙子,五忙十月里,锁在家中复习功课的吗?父亲做到了。还有瞒着儿子干活,瞒着儿子节衣缩食、吃糠咽菜的吗?父亲也做到了。从田间劳作、社会活动,到家庭生活,父亲的命运,都多有不顺。

  叛逆,生活坎坷,及生活坎坷而导致的对老人的不孝,发生在我的身上,是父亲无论如何都不愿意看到的。可是,他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并带着这些遗憾,而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父亲去世了,且随着母亲的离世,家,我的老家——绝望深似海,何处是吾家?

  还好,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努力了,无论多大的挫折和困难,都能够克服。乡下的企业不景气,我就放下身段,像农民似的进城打工。通过努力,由起初的操作工,很快变成了企业的白领。十五六年的时间过去了,两个儿子都在城里安了家,我在城里也买了房。幸福来敲门,生活变得那么美好,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

  退休了,还有生意要做,我便回到了以前乡镇上的家。前些年,与我相处如亲兄弟般的仁哥,突发疾病含恨离世。由于仁嫂子在城里与儿子一同生活,老家无人料理。风霜雨雪的侵蚀,老家变成了破瓦寒窑。前段时间,他儿子从城里驱车回家扫墓,因实在无法居住,便来到了我乡镇的家借宿。看到仁哥儿子的一脸茫然,我突然想到,老家呢?好久没回家,天堂上的父母亲该想我了吧!

  前天,冬至节来临的日子。带着祭品和一颗沉重的心,我乘车前往老家。银杏树已长成巍峨的大树,寒冬里的松柏青翠欲滴。我的父亲母亲,都安卧在村子北面的这块风水宝地上。我先是来这里,泪眼婆娑地跟父母亲说会儿掏心窝子的话,然后就回到了老家的院落里。

  怎么也没有想到,院子里一片荒凉。银杏树枝头挂着干枯的“拉拉秧”,石榴树上遗留着曾经绽放的牵牛花。地面,除了杂草就是柴垛。杂草,是那种比喻如火如荼的茅茅草。柴垛,是那种用枯枝败叶堆积的、坟头般的一垛,一垛,又一垛。灶房门,已少气无力地躺卧在了地上。锅框子里没有做饭或炒菜用的铁锅,灶房里也没有必备的盆盆罐罐,而锅台上,倒有一堆风干了的臭狗屎。

  推开正房的房门,映入我眼帘的是没有插脚空隙的一片狼藉。这可是四间宽大的房子呀,怎那么多的杂物呢?有板车,有播种的耩子,有盛粮食的囤子,有养蚕的工具,还有兔笼子,牛梭子,猪链子……这都是哪来的东西呢?突然间,我想起来了。父母亲去世后,房子是借给邻居居住的。后来邻居一家人进城打工,家主人带着一袋大米,连同房门钥匙,送到了我乡镇的家,而房屋里堆放杂物的事,却只字未提。

  屋里屋外,这还像个家吗?发生火灾了怎么办?坐在院落门前的台阶上,我陷入了沉思。

  乡村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种地实现了机械化,和智能化。以前的农具及耕蓄,很大一部分都被淘汰。机动车遍地跑,哪还有拉平板车的啊?绝大多数的人都去城里打工了,已很少有人在家种桑养蚕。也很少有人在家喂鸡,喂猪,喂兔子。生火做饭用煤气,用电器,柴禾基本上成了闲置物。祖祖辈辈的村民们,是穷极了,穷怕了。所以,那么多过了时的,派不上用场的东西,依然宝贝似的收藏着。

  家里的老房子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建造的。砖瓦结构,宽敞,大气。在当时来说,尚且时髦。可是,现在与邻里小洋楼、大别墅相比,则显得逼仄,龌龊。年久失修,木头门窗开始腐烂,走廊也开始漏雨。房子该拆掉重建了啊。不然的话,我落叶归根时,或儿女们回老家探亲祭祖时,房子倒塌了,该怎么住啊?有房子就有家,连房子都没有,算是什么事啊?

  当西方天际出现缕缕霞光的时候,我突然想到,找哥哥去。怪想他的,找他谈谈。在我向哥哥家走去的当口,迎面走来了二叔家的大哥。他笑吟吟地说:“大哥进城看孙子去了,不几天就会回来。今天到我家,咱痛痛快快地喝一杯。”

  因喝了几杯酒,我醉眼朦胧地说:“大哥,我破破烂烂的家,等于是没有啊。你说,我还能回来吗?”大哥认真地说:“房子破了,可以修,可以建。家,还是要回的。”

《回老家(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