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沐春风,春风得意,是人人皆向往的人生状态,但人生岂能处处顺意?在困顿之时,能在乡村走走看看,也会多少得到一些释然。在筠连,去春风村放逐一下为尘世所累的心绪,将目光从手机屏幕的束缚中放出,在满山的自然写意中自由自在一回,也会是一桩美事。
正月十五过后,就明显感觉到春天到来了。多日囿于宅所,疲于正月里应酬的心便急于去郊外放松放松。几日前偶得闲暇,便一家人来到了城郊的春风村走走。
我们来到春风村游客集散中心,爱人提议,将车暂停在此处,从这里步行过水茨坝,再沿着不久前打造的上山栈道去春风村。
水茨坝是春风村的门户,春风村将游客中心、春风讲堂设在此,中共筠连县委党校也建于此。漫步在水茨坝,能见到怡然中的恬静农舍,垂钓者的闲适,飞鸟的从容,农人在田畴中忙活的自在;还能见到河水,草莓圃;还能见到平坝中突起的小山,山上风骨兀立的树……
我一边走,一边沉浸在刀郎的音乐中。“一眼望不到边风似刀割我的脸……等不到西海天际蔚蓝……无言着苍茫的高原……还记得你答应过我……不会让我把你找不见……可你跟随那南归的候鸟飞得那么远……”音乐中那浑厚的音质以及苍茫、辽阔的意境,将我的心带得很远很远。我在这漫步与音乐中享受着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可以不去想烦心的事,不去见不喜欢的面容,不去说违心的话,也不去刻意注重自己的着装与举止,只有这时,才感受到自己的思想与形体是属于自己的。
“爸爸,快看,那阳光好漂亮,好像是阳光瀑布!”顺着儿子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西边天空灰暗的云层被阳光撕破了几道口子,阳光从云缝中投下来,便是几道笔直的光柱,在铅色的云和初春下午灰褐的背景里显得极为醒目。“阳光瀑布”,这还是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词语!我想,这词语应该是儿子生造的。但是这阳光粗细不一,疏密有间地从高处倾泻下来,挂在远处的天际。而且是在这有着几分阴冷的初春,着实有几分好看。爱人与儿子此时对这自然奇观在不停地评论着,也在不停地用手机拍照,此情此景,我觉得有几分惬意了。
对于这自然之景,曾经多年在农村生活的我也偶尔也看到,当然不觉得多少稀奇,但是儿子在农村生活不多,且现在的多数时间也还在校园中,还没涉足社会,没有在广阔的天地中活动太多,所以对这样的景观觉得极美是正常的。爱人每天的工作多是呆在办公室,再加之眼睛近视程度高,所以很少看到这样自然美景。
看到母子二人纯真地欣赏和品评着他们心中的“阳光瀑布”,他们能在自然中看到美,品评美,分享着美,这也是一种美的享受与对美的经历。
是呀,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因为俗务太多,贪念太重,所以我们往往走不出自我的囹圄,从而失去了太多的自我以及生活中太多的美。所以有时间,来到这大自然的天地之间走走看看,能短暂中拾起属于自己的内心与形体,真的很不错!
沿着水芡坝中的河堤慢慢地走,河水是从西边山上流下来的山泉水,故河水很清澈。水芡坝是一个典型的山间盆地,我一直认为这里的河水最终是消失于这盆地中的某个孔穴,从而进入地下的暗河中去了。后来询问在河边忙碌的农人才知道这里的水最终是流出了水茨坝,流入巡司河,再汇入南广河,它算是长江水系的一个“神经末稍”。
近些年,随着乡村振兴的步步推进,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的改进。水茨坝的这条小河得到有效地治理,河的两边修起了高高的宽宽的堤坝,河水被一级一级地拦截后再又往下游流去。于是每一级被拦截的河水便是一方明丽的巨大镜子,将天光云影映入其中。堤边还设计了便于村民们下河洗理菜蔬农具的梯坎,儿子便沿着这梯坎拾级而下,去抚摸嬉戏一下这冰凉的溪水,他说:既然来了,就不要错过。
我们在河堤边遇到一对正在整治耕地的中年夫妇,他们正将土地中的石块清理出来堆在地角一边。我奇怪他们的土地为何会有这么多的石块,便带着好奇与他们闲聊了起来。这男子一脸的笑意地告知道:这些土石是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从河谷中挖出来的土石方。于是我心里暗自思忖:这些土石方岂不是根本改变了这耕地质地,为他增加了更多的劳动成本,但是从他的笑容中却看不出半点埋怨,这又是为何?这男子满脸笑意地说:自己这块地差不多有一亩,河道没改造之前,这块地总是被河水浸泡着。水又淹不深,总是超过地面三四寸,养鱼水太浅,种稻又太涝。现在河道治理后,河底变低了,这块地就不再涝了,自己这块土地将为此而得到新生。我看到他们一块块搬着土块,一脸的满足。我问他们:准备将这块地种植什么?因为他们身后是一块规模化的草莓园圃。如果从经济角度考虑,如果将这块地也种上草莓或其他的经济作物,收益也是不错的。这位老哥却憨厚地说:还是种玉米。他的回答让我有些错愕,因为现在用土地进行传统经营,往往收益低,有时甚至是赔本的营生。我没有深究他为何总痴迷于传统的营生。看着他一脸的笑意,我就知道他是知足的。我猜测他知足的原因应该是这河道的治理让他相当于多了近一亩土地。而种植玉米是根植于民以食为天的传统意识,虽然玉米现在的市价不能与草莓相比,但是一斤草莓远远抵不上一斤玉米对饥饿的抗击作用。试想,如果我们的农村都去追求经济作物种植,某一天出现了天灾而粮食不能自给,在国际上又出现落井下石甚至趁火打劫者,这将是何等可怕的后果。能时时握紧自己的粮袋子,时时守好自己的耕地红线才是最好的未雨绸缪。
水茨坝的正中央有一座高约十米的小山。这山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一座光秃秃的石山,除了突兀狰狞的山石,便没有半分泥土。但是这山顶上却有一棵郁郁葱葱的树,由于相距较远,看不清是一棵什么树,有些像桂花或者茶花。远远看去,这座山在这盆地中央显得很孤独,而山顶上的树又比这山还要孤独。而这山上因为有了这树,两个孤独的事物在一起却成为了一个极佳的自然造型了。不知道这棵是来自于农人的随意中的种植还是不知何时从鸟嘴里落下的种子,总之,它就这样生长起来,并且长得枝繁叶茂。远远看去,她孤独地站在山顶,在灰褐色的天空背景下,她就是一种铁青的色彩,在她身上看到的只有一种逆于命运的韧性。她生于贫瘠,却练就了金刚不败之身,不惧风雨,更不惧雷电,这就是这棵树给人的价值所在,这与它所在的春风村何其相似。
春风村也曾是一个缺土、缺水、缺交通的贫瘠之地,但经过几代春风人几十年来的不懈努力,现在春风村成为了新时代“春风经验”的发源地,被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天府旅游名村”,获得“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春天来了,这里往往成为远近年轻人打卡之地,夏天这里的李子、桃子吸引着八方游客。现在的春风村已是筠连乡村中的一颗明珠。
沿着水茨坝后山的彩色栈道一步一步往春风村腹地走去。由于是初春,游人不多,栈道中不时还停留着一片片冬日里残留的枯叶,栈道的地面由红蓝两种色彩组成,而护栏是红色遒劲树根缠绕的造型,一直往春风村两边的山上坡上延伸,如两条巨大的红色长蛇在春风村的山坡上扭动着。“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这景还真的与杜牧眼中的山景相切合。
站在春风村的索桥下,回首身前身后的春风村,此时一片宁静,真的有一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感觉,但是此时我们看到的不是桃花源里的消极避世,而是一种冬日过后的“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的生机与后劲。此时我也想到不久之后的春风村里的满山桃花与李花了。在花团锦簇中,会随之而来一声声因惊艳而感叹,那又是另一种美……
漫步“春风”里(散文)
《漫步“春风”里(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PREV ARTICLE岁岁年年把春报(散文))
NEXT ARTICLE辘轳往事(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