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思绪理顺成一路花团锦簇的回眸,寻找着五月在季节里的感动。让紫粉色的梧桐花娇艳地吹成五月的喇叭,用浓重的号音渲染成生命的激情;将串串润白的槐花凝结成五月的故事,高挂在青翠松柏的枝头,用敬仰的情怀装扮成庄重祭奠的花衣,向着渭华起义纪念馆方向前行。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正顽强地抗战不歇……”在去往渭华起义纪念馆的路上,我眺望着窗外大地正在绽放的鲜花,让脑海里合唱的旋律萦绕激昂。此刻,那一个个年轻的工农革命军战士、赤卫队员、村农民协会委员、村苏维埃代表……众多革命先烈,从血泊拔地而起,鲜活地英姿浮现在我眼前。他们英勇顽强,奋力拼杀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鲜血染红了他们的躯体,高扬的旗帜飘舞在高塘的山岗上。我追随着五的花絮,让灵魂去经受英烈鲜血的洗礼。
进入渭华起义纪念馆的时间隧道,这个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员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在一九二一年就有魏野畴、王尚德等同志传播马列,后来农协普遍成立。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六日,陕西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在渭华这块群众基础好、斗争热情高的地方进行革命武装斗争,党团组织选取了渭南的赤水职校和华州的高塘小学为立足地。秘密组织、收集武装准备暴动,从此,农运学运进一步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和反革命的镇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步入正在发生的起义前沿,我似乎看到了军委主席刘志丹,总司令唐澍,参谋主任王泰吉按照省委的第三十九号通告精神,正在紧锣密鼓地召开会议,动员部署以华州高塘、渭南塔山为中心,东到少华山、西至临潼东、南至秦岭北麓、北及渭河两岸,方圆200多平方公里的军民汇合起义开展对敌斗争。他们建立起的48个区村苏维,斗土豪、杀劣绅、破坏敌人交通干线和通讯设施,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武装斗争。一时间,国民陕西统治者丧魂落魄,红色区域内反动政权土崩瓦解,反动教会荡然无存,反动势力一扫而光,渭华的天空响彻春雷,耀眼的曙光映红了西北大地。
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高唐镇吉家河村,地下党支部组织成立的农民协会,年轻的党员吉国珍正组织乡亲们清算土豪劣绅。为了让村民尝到组织起来过好日子的甜头,他号召小到柴米油盐,大到遇有婚丧嫁娶、病残祸起,大家互相捐助,不借债不卖田,不被土豪劣绅剥削。正是村里有了像吉轩珍这样的地下党员,群众的腰杆挺直了,敢于对抗不公的事端。这不,庙会中里绅郭麻子又欺压百姓,准备增收烟捐,吉国珍动员村民清算郭麻子烟损账,村民们当众顶撞质问郭麻子:“年年收烟款,只收一次捐,今年收烟捐,钱就只管摊,账上有麻搭,为啥不敢算?”郭麻子从前哪经历过这般阻拦,恼羞成怒对吉国珍喊,你姓吉娃有几个脑袋,并威胁要把他送到团部去,他没料到被组织起来的群众早已有了主心骨,哪管郭麻子从前的淫威。“要算还得算,不要算还得算,看你郭麻子能咬蛋!”通过清算,把郭麻子贪污的两万二千多块现洋清退了回来,打垮了郭麻子的威风。
这就是渭华起义前,地下党组织发动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的土豪劣绅,进行针锋相对的英勇斗争场面,各种清财济贫、智夺刮民财、夜训郭三麻子以及智杀李纪实、血溅鸳鸯毯、刘志丹虎口脱险、英勇悲壮的保安战斗等等群众运动已在高唐镇勃勃兴起。民谣《高塘山川紅了天》传颂道:“暴动闹得欢,老财没处钻;小坏低头大坏逃,高塘山川红了天;村村成立苏维埃,渭华塬上世事变;百姓乐得哈哈笑,家家户户像过年”。真实反映了渭华起义的群众热潮。
渭华起义发生在1928年5月,起义以华州、渭南等五县为暴动区,成立了各级苏维埃,成立了西北革命军,并且成立了骑兵。起义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成为国民党反动派与陕西军阀“心腹大患”,他们不允许在军阀混乱之中发展起来的人民革命力量存在,对渭华革命区进行了长达三个月之久的围剿,起义军民同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在敌人的疯狂镇压面前,起义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两次击退围剿之敌,终因敌众我寡,三百多名渭华儿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2004年,按照国家“红色旅游”景区的开发导向,华州区及时向省华县渭华起义纪念馆计委和国家发改委上报了渭华起义“红色旅游”建设项目申请。2006年年初,渭华起义红色旅游项目被省政府批准,已上报国家发改委争列入“十一五”规划。5月25日,渭华起义旧址被国务院公布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渭华起义纪念馆已成为西安市及陕西东部各大中小学及驻地部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渭华起义爱国教育已成为推动两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动力。这次单位党支部组织的渭华起义纪念馆红色之旅,就是一次拜谒英烈,牢记使命的爱党爱国党课教育。在参观学习了纪念馆后,大家对渭华起义有了深刻认识,增强了党性观念,激发了爱国热情。
渭华起义虽因敌众我寡最后失败,但他为党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骨干和不少出类拔萃的领导人物。刘志丹、谢子长等不少革命先驱经过渭华起义的考验和锻炼,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将革命的火种引向陕北,为创建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定的基础,数年之后终为中央红军结束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全国革命的新起点。
我站在渭华起义烈士纪念塔前,眼前不断浮现出烈士陵园里那一个个十八、九岁鲜活而年轻的革命军人,他们正冲锋陷阵在与敌人的生死搏斗中;我似乎看见不远处,位于两棵古槐遗址地正北15米处的烈士殉难井前,北清乡团匪正在把我党的候振和、刘孝智等十一名党员逮捕后,毒打致死投尸此井中……我举起的拳头猎猎抖动,眼睛里怒火中烧,欲有一种扑向前去,融入歼灭剿匪的冲动。
仰望渭华起义纪念塔,邓小平题词的“渭华起义烈士永垂不朽”金字,熠熠生辉。位于纪念馆南100米的丘陵高地上32米高的纪念塔,塔身高19.28米,示意1928年,下设5个台阶,示意5月,面向西北,示意渭华起义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纪念塔呈方形,塔的正面雕刻着塔的背面是陕西省委、省政府纪念渭华起义,缅怀悼念死难英烈的碑文,塔共九层,由地下室沿楼梯盘旋而上,站在塔顶极目远眺,渭华起义中心区域地形地貌、山川河流、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整个参观学习过程中,我都被流传下来的民谣而感动着。耳边总能萦绕着那些激昂而奋勇的声音。
那民谣是似时光机,镌刻着老百姓翻身解放的愿望。《共产党恩情万丈深》:“五月天,刮南风,来了一支红军兵。骑的马,背的炮,吓得老财钻锅灶。爸爸妈妈拍手笑,爷爷乐得放鞭炮。迎接工农革命军,打倒土豪把地分。千年苦根一齐挖,共产党恩情万丈深。”《红军走了还会来》“天上下雨地下泥,莫笑穷人穿破衣。土豪劣绅少得志,人民革命火不息。月亮缺了还会圆,鲜花谢了还会开,红军走了还会来,共产党恩情刻心怀。山中树木根连根,红军穷人心连心,风雨浸衣骨更硬,剥皮断筋志不移”。
那民谣如同时代的镜子,真实地记录了那段历史。《高塘山川紅了天》:“暴动闹得欢,老财没处钻;小坏低头大坏逃,高塘山川红了天;村村成立苏维埃,渭华塬上世事变;百姓乐得哈哈笑,家家户户像过年”;《共产党恩情万丈深》:“五月天,刮南风,潼关飞来一旅民。骑的马,背的炮,吓得豺狼钻锅灶。爸爸妈妈拍手笑,爷爷上门放鞭炮。迎接人民革命军,打倒土豪把地分”。
那民谣像播放机,映射着军民团结如一人的鱼水情深。《刘景桂主席到我家》:“渭华原上开红花,刘景桂主席到我家;盘上腿儿炕里头坐,和咱拉起家常话;瓷壶里倒水哗啦啦,刘主席说出咱心里话;穷苦人拧成一股绳,勒死土豪咱当家”。
那民谣像宣言书,向全世界宣告夺取革命胜利的壮志。《革命早晚要成功》:“点上心灵火,谁也扑不灭,闹革命,不怕杀,死了老子还有娃。还乡民团恨无力,轻狂紧了掉脑袋。一棵树,千条根,穷苦百姓杀不尽。地下党村村把火点,穷哥们咬牙恨老财。仇恨不忘记心怀,叫你留心还回来。春风吹,根又生,革命早晚要成功”。
……
我在纪念馆的宣传展示板上,看到了很多这样生动朴实的民谣,内容丰富而立体,多层面多角度地再现了当时起义前后的状况。这些民谣,读起来朗朗上口,细细地品味,你的眼前就会浮现一幕幕,渭华起义的宏大场面。从而深刻地感受到,当时渭华人民对共产党红军的赞美和诚挚的热爱。他们在敌人的残酷镇压下,谱写了一曲曲英雄壮歌,在敌人的暴行面前表现出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辱的英雄气概,他们用宝贵的生命和鲜血铸造了巍巍丰碑,他们的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渭华起义如同北国大地上一把耀眼的火炬,成为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全国最有影响的起义之一。填补了西北地区革命斗争史上的空白。树立了党领导的西北人民革命斗争史上一座丰碑,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青史永志。
五月的渭华,风采依旧花团锦。在这个季节里,我把暮春的头饰绢绣成一幅祭拜的花团锦簇,让带着悲壮搏斗壮举的诗行装在心头,激荡成告慰英魂的祭祀语,循着绕指渐行的时光,轻轻地滑落在大地记忆的深处。
风采依旧花团锦(散文)
《风采依旧花团锦(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PREV ARTICLE因为《白鹿原》走入白鹿仓(散文) ——散文首发
NEXT ARTICLE元宵和饺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