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范文还是散文诗歌百科知识,总有一篇文章是您需要的!
当前位置: 好文学 文学市场 心情散文内容页

潍坊状元胡同(散文)

2025-02-21 09:36:39 原创 心情散文 手机版
潍坊有一个胡同,叫状元胡同,这可是我很小的时候,住在姥姥家,很早就听姥爷讲过的。

  姥爷喜欢读书,自然就喜欢文化人,也总是教育后人多读书。姥爷经常说,不求考上什么状元,最起码,读书识字,明事理,书读到自己心里,自己受用一辈子的,不是有句“书到用时方恨少”嘛。母亲说,那是姥爷担心我们晚辈儿“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呢。

  再就是,咱们住在潍坊,离着状元胡同这么近,光熏陶也熏陶得有点文化底蕴了,不然,咋对得起潍坊状元呢?

  那时,我还很小,几岁大,很是顽皮,除了玩耍,很少考虑别的。并不知道学点什么的。不仅如此,有时候,还不听话,不是吵着要吃就是要喝,还要玩具什么的。姥爷就总是说着我母亲,要她不要惯着我,见我不听话耍小性子,姥爷是绝对不会由着我的,总是一副严肃的样子说:这孩子,得管管了。姥姥却总是宠爱着我,说:孩子还小呢,不懂事儿,这么小的孩子,管什么管,大了再管也不晚呢。

  姥爷就说:已经懂事了,忽闪着一双大眼睛,聪明着呢。不要由着孩子,要早早管,不然,大了就不好管了。

  姥爷还说学习文化要从娃娃抓起,不能丝毫懈怠的。因此,几个舅舅都害怕姥爷的,平时在家,除了读书,就是写字,不敢做淘气的事儿,否则,就会挨姥爷戒尺的。姥爷毫不客气的,谁不听话,不爱读书,就绝不客气,若是逃学厌学,在学校了里淘气闯祸了,那要是叫姥爷知道了,自然更是不会纵容的。

  那时,我年纪还小,也还没有上学呢,喜欢跟着我小舅我小姨玩耍。虽然跟不上趟,但是,可能我是晚辈吧,小姨小舅只要放了学或是周末,一般去到哪里就带我到哪里。

  可是,自从姥爷说了我得管了,姥姥就找出来什么《三字经》《百家姓》的,由姥姥和我母亲来教着我,姥爷只要一有时间也教我,还有小姨和小舅。让我早早接触到文化气息,不要总是一味地玩耍,荒废时光,于是,那首“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拿小舅的来话,那就叫早已磨得耳朵生茧子了。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潍坊有个状元胡同,离我们并不远,要好好学习,不能太玩耍。小舅和小姨也很认真地习字背课文,还有姥爷留给的珠算或是诗词之类的课外作业。

  从那时候,我就听姥爷不止一次地讲过,潍坊是个出状元的地方呢。清朝光绪年间,那时的潍坊,还叫潍县,也就是现今的潍城区,西南关新巷子,竟然,一个胡同里出了两位状元呢。厉害不?仅仅在,在短短的二十六年间,一个胡同里出了两个状元。

  我还记得,春暖花开之时,桃花杏花次第盛开了,梧桐花也开得紫盈盈的一树了,香椿芽儿冒出了嫩嫩的新芽儿,去年的燕子已经飞了回来。春风习习,花香袭人,空气里飘着人家烟火味道,村庄里一缕缕的暖暖气流,在流淌着,很是温馨。我姥爷坐在高高的梧桐树下,梧桐花开得紫盈盈一串串的,随着轻风摇曳着,姥爷呢,就与来家玩耍的几位同姥爷差不多年纪的人,在边饮着茶,边聊着老潍县发生的事儿。不知不觉就会说到潍坊状元胡同,每每说此,那种自豪劲儿,就别提了。

  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姥爷捋着胡须,一直绷着的脸儿,舒展着,精神劲儿也来了。脸上慢慢露出微笑,一改从前威严的样子,和颜悦色起来。和声细语地说话呢,还不断嘱咐舅舅们和在庭院里玩耍的小孩子们,要好好学习,要向状元们好好学习。

  也就是那时候,我就记住了那条巷子,一条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农家小胡同里因为出了两名状元,不要说咱们山东,就是咱们全国,也不见得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农家小胡同里考中两名状元。不要说在全山东,就是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史上,也是个不曾有过的奇迹嘞。姥姥也总是在一旁附和着姥爷,不住地说着那条巷子。还说,就是因此,咱们潍县西南关的新巷子被人们称为“状元胡同”,也因此名扬天下,闻名遐迩。

  姥爷说,说起状元胡同,里面还有段故事的。据说,最开始的时候,状元胡同里出了一位状元,他就是曹鸿勋,他呀,自小聪慧,喜欢读书,他没有显赫家庭背景,而是出生在贫苦的农家。他的优点就是勤奋好学,根本就毋须家人督促,而且一直学业成绩优异。民间有传闻,说自曹鸿勋考上了状元后,曹家为了光宗耀祖,想在胡同口修建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以此来纪念状元胡同不同凡响的。可是,修建石牌坊时,竟然没有与胡同里的其他几家人家商量一下,就在几家共享的胡同口修建了一座高大的石牌坊。

  牌坊建成了,其他的人家,也没在意,都没说什么。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胡同里的一户人家里一位叫王寿彭的小孩子,他长到了七岁时,却有了想法了。一天,小小年纪的王寿彭就问他的爷爷,为何胡同口修建了石牌坊呀?谁家修建的呀?

  爷爷就说,那可不是随便修建的,那是曹家有人中了状元了,才修建的。

  王寿彭一听,急了,说:“他们家有人中了状元把偌大的牌坊修建在胡同口,那将来我中了状元的话,牌坊该修在何处?”

  爷爷一听,心想也是哈,当初,咋没想到呢?这要是中了状元咋办?不行,咋们得去曹状元家,去问一问。

  于是,爷爷领着小小年纪的王寿彭去了曹府,王家祖孙来到了曹府,开门见山,就说明了来意。曹家一听,心想,中一个状元是百年不遇的事情,你们家想中状元就可以中呀,岂是那么容易?于是,曹家连思索也没思索就脱口说道:“如果你们家有人中了状元的话,可以把石牌坊摞在我们家立的牌坊上面。”小小王寿彭听了,觉得空口无凭,爷爷呢,就让曹家立下字据。当时,就让胡同里的邻里做了中间人,两家签字画押,立了字据。

  从此呢,小小年纪的王寿彭发愤读书,真是到了废寝忘食地步呢,也真是“功夫不负有心”,就在王寿彭二十八岁那年,进京赶考,还真的一举中了状元了。

  于是,王家不由分说,在胡同口曹家原来立的石牌坊上,又摞上了一个牌坊。这就是咱们潍坊的状元胡同的故事,从此以后,状元胡同的名气就更大了。

  时光匆匆而过,旧年往事,随着烟云散去,唯有姥爷讲的状元胡同的故事依然时而萦绕在耳边,而姥爷却早已不在尘世了。这让我很是思念姥爷和姥姥,经常地,我就会想起姥爷讲得许多故事,更是对状元胡同倍感兴趣。

  于是,闲来无事,就经常去状元胡同里走一走,看一看,去感受一下。还记得小时候,听一些大孩子去过状元胡同里的,就央求小舅小姨也带我去那里走走,小姨小舅自然答应着我,但是,总也没去成。

  如今的状元胡同,依旧在,小姨小舅说还是以前的样子,保持着原貌的。这让我终究不能再迟疑了,一定要去状元胡同里,走一走的。

  潍坊的状元胡同,没有深藏,而是,向来就在老城区里,一步踏进来,如一条蜿蜒的时光隧道,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走在胡同里,踏着青石板,看着一堵堵灰墙旧了的房屋,鸟声阵阵,风儿声声。仿佛间,好似能听得到,一声声低声诉说的窸窣声,是否,是在诉说着那些早已远去的荣光与梦想呢?

  望着一间间房屋,透过一扇扇窗口,好似依然能望到挑灯苦读的灯光,黄晕里的身影,映在窗纸上,晃动着,或读书或写字,下功夫苦读。

  是的,一个个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就是从这条狭窄的胡同,走了出去,走向了自己理想的天堂,去实现自己的抱负,走向一个个人生的巅峰的,用自己所学所掌握的知识,尽展着一份力量与贡献。

  走进状元胡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斑驳的老墙,风雨侵蚀的门窗、灰瓦灰砖与黑色的屋脊。一群群鸟儿在树上叽叽喳喳讲诉着什么,墙上的灰泥已经剥落,露出了里面的砖石,斑驳陈旧的砖石上,日久月深,却难以消去岁月的痕迹。

  每一道划痕与磨损,都彰显着悠悠往昔的记忆与走远了的时光。

  每一个转角,每一个墙根处,野草萌生,几株野花儿,在随风摇曳着,好似喋喋不休在讲述着胡同里的故事,与来到胡同里的人攀谈着,讲述着,胡同里曾发生的故事。

  石板上早已被磨损得光滑锃亮,脚步踏在上面,哒哒的声响,好似历史的回声,在不断响起。看看胡同里的房屋,大多是老式的四合院,古朴而错落有致,一个个门楼高耸,门楣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有些门楼上还挂着匾额,匾额上的字迹虽已是模糊不清了,但仍能依稀辨认出“书香门第”“诗礼传家”之类的字样。合着尘烟没有老去,反而,越加清晰印在人们心底里。

  胡同里的老槐树,枝繁叶茂,也不知什么时候栽下的,它好似有意借着此处的古老气息,生长得虬劲有力。树下有一口井,井水依然泛着清粼粼的水色光波,是否这就是状元读书取水的那口老井呢,也无从寻觅那根源了。几个老人坐在井台边的石凳上,拉着呱,说着古今,看见来人,热情地打着招呼,一说起状元胡同里的两位状元来,那是津津有味,就如当年我姥爷一样自豪又骄傲的讲着有关两位状元的故事。他们也一定在不断用我们潍坊自己的状元激励晚辈们的,状元精神也必将激励着一辈辈一代代人,自强不息,发扬光大,生生不息。

  轻轻地走在状元胡同里,不知觉,暮色已降临,仿佛间,有袅袅炊烟升起,有灯火燃起,透过一扇扇灯火通明的人家窗户,有朗朗的读书声传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潍坊状元胡同(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