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粽叶飘香的季节。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前往二姐家采摘粽叶。虽然摘粽叶也是个辛苦活,和掰小竹笋好不到哪里去。但我从小习惯了去摘粽叶,不仅是因为享受野外的乐趣,更是一种对端午独有的仪式感吧!
况且,“自然生长的粽叶富含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叶绿素和多种氨基酸成分”,更加天然健康。当自己亲手摘下一片片翠绿的粽叶时,那是一种别样的体验,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小时候,每到端午节临近时,我们一群小孩大清早就挎着背篓出发去摘粽叶,尽管都次都会被露水打湿衣裳,但每次都是满载而归。
至于为什么要起早去摘粽叶,那是因为粽叶过一个晚上又会长出新叶。自然,要是去晚了,新叶就被会别人摘走。摘粽叶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是要会摘,必须从叶端处轻轻掐下,不能拉着叶片往上拔。否则,就会把粽叶的嫩心一下拔出来。这株粽叶就必然死亡了。
记得以前去得最远的地方摘粽叶,是一个叫白露潭的深山,距离我家有六七公里远。听母亲讲,那儿曾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村庄,后来人们都搬走了。也就是说,凡长满粽叶的地方,大多曾是村庄的旧址。这些粽叶林并非野生,而是人们曾经生活留下的痕迹。
说到粽叶林,我不禁又想起了另一座叫姚家里的山。那山上的粽叶林都是成片成片的,长得郁郁葱葱,非常茂密。可以说,华林镇子里的人,大多数都曾到过这座山上摘过粽叶。同样,姚家里曾经也是一个村落,只是后来居住的人们都陆续搬出山外了。
然而,对于姚家里的这座粽叶林,我还知道更多的情况。那是在我工作期间,曾跟着单位食堂的做饭师傅菊花姐来这儿摘粽叶,一连来了五六年。菊花姐告诉我,姚家里就是她的出生地,那些粽叶都是她爷爷栽下的。他爷爷当初是逃难来到这儿定居的,以前他们家可是一个热闹的大家庭。不过,菊花姐在这里只住了两年,她家是最早搬出去的。但她的爷爷、大伯叔叔在这住了很多年,小时候她常来这儿走动。
菊花姐还说,现在她一点都认不出老屋的具体位置了,除了这些棕叶,什么都已无踪影……她对我讲述的这些过往,让我当时听得感慨不已,后来我还为此写过一篇《人生几度新凉》的文章。
退休后,离开了华林,我再也没有与菊花姐一起摘粽叶了。之后我都是去二姐家那里摘粽叶。有时和大姐相约一起去,有时我一个人去。二姐家居住在一个如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那里群山环抱,溪流潺潺,山林田间,四季丰饶,仿若一座天然的宝藏。
粽叶林就在二姐家的菜地旁边,是姐夫十几年前特地栽下的。这就是住在山区的好处,土地多,房前屋后,田园角落,只要人勤快,啥都可以栽种一点,实实在在的自给自足。
这块粽叶林,站在二姐家门口就能看到。所以我一个人去摘也不害怕,别的地方我可不敢去呢!只是,粽叶林里面长着不少荆棘、藤蔓,一不小心就会把手刺破,或被藤蔓绊倒。
而最得提防的还是藏匿在粽叶林中的蜂巢。一旦摘粽叶时惊动了里面的野蜂,那不得了,它们“嗡”一下就飞出来蛰人。这种野蜂毒得很,它蛰哪哪就肿得像包子,又痛又痒,可难受了。
去年,大姐在这摘粽叶时,脸上就被野蜂蛰了一口,肿得半边脸老高,当时我还说她不注意看着点。想不到,这次我在摘粽叶时,手背上也被蛰了一口,红肿了两三天才消退。真是让我情我以堪。
即便如此,明年端午时节,我仍会去摘粽叶,这已成为我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怀。我对二姐说,等端午节过后,我要把这块粽叶林里面的那些荆棘、藤蔓都清除掉,来年长势才会更好。二姐笑意盈盈地望着我,说,好啊,就看你的能耐了!
我喜欢自己摘粽叶,仿佛只有自己亲手摘的粽叶,才能真正承载我对端午节的深情与期待。所谓传承,或许正是在这样的烟火日常与仪式感中得以延续吧!